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题
1单选1.没有外力的影响液体总是趋向于成为[A]A.球体B.正方体C.长方体D.四面体2.在食品工业中表面活性剂用作乳化剂、分散剂和[C]A.蒸煮剂B.施胶剂C.稳定剂D.润湿剂3.对于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越小,达到表面吸附饱和所需浓度[A]A.越低B.越高C.不能定性判断D.可以定量判断4.亲油基相同,聚氧乙烯链越长,其亲水性[B]A.越弱B.越强C.不变D.无法预测5.表面活性剂浓度越大,形成的胶束[B]A.越少B.越多C.越大D.越小6.天然稳泡剂主要有明胶和[C]A.蛋白胶B.凝胶C.皂素D.硅胶7.粉状洗涤剂可分为民用洗涤剂和[C]A.商用洗涤剂B.军用洗涤剂C.工业洗涤剂D.农业洗涤剂8.只适用于测定离子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方法是[B]A.表面张力法B.电导法C.染料法D.光散射法9.在医药行业中表面活性剂用作杀菌剂、助悬剂和[C]A.蒸煮剂B.施胶剂C.增溶剂D.柔软剂10.因溶质在表面发生正吸附而使溶液表面张力降低,这类物质被称为[B]A.非表面活性物质B.表面活性物质C.活性溶剂D.非活性溶剂11.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聚集度大,导致增容作用强,并具有良好的乳化和A.润湿能力B.吸附能力C.稳定能力D.去稳定能力12.亲水基相同,亲油基的链越长,亲油性[A]A.越大B.越小C.不发生变D.发生突变13.增溶作用属于[C]A.非热力学稳定体系B.动力学稳定体系C.热力学稳定体系D.化学变化14.破乳的方法有机械法,物理法和[D]A.实践法B.生物法C.理论法D.化学法15.通常人们习惯将润湿角大于90度的叫做[B]A.浸湿B.润湿C.乳化D.不润湿16.泡沫是分散体系,气体是[A]A.分散相B.连续相C.分散介质D.均相17.存在等电点的电离平衡的表面活性剂是[A]A.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B.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阳离子D.阴离子18.润湿过程主要分为三类,沾湿,浸湿和[D]A.浸润B.涂布C.扩展D.铺展19.在造纸中表面活性剂用作蒸煮剂、施胶剂、柔软剂和[D]A.助悬剂B.染色剂C.润湿剂D.消泡剂20.用于工业生产过程和设备保养、维护过程中使用的洗涤剂属于[A]A.工业洗涤剂B.设备洗涤剂C.配方洗涤剂D.民用洗涤剂21.一般而然,分子量越大,乳化性能力[A]A.越好B.越差C.不发生变D.无法判断22.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D]2A.水解B.不水解C.电离D.不电离23.乙醇、丁醇和乙酸[C]A.不属于表面活性物质B.属于表面活性剂C.属于表面活性物质D.属于特种表面活性剂24.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水溶液临界胶束浓度随碳原子数的增加而[B]A.升高B.降低C.不变D.不能确定25.增溶作用可使被增溶物的化学势降低,该过程是[D]A.与水溶助长作用相同B.非自发进行的C.与乳化相同D.自发进行的26.破乳剂的种类主要包括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A.负离子表面活性剂B.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正离子表面活性剂D.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27.浮选过程使用的浮选剂包含捕集剂、调整剂和[A]A.起泡剂B.消泡剂C.乳化剂D.破乳剂28.小气泡内的压力与大气泡内的压力相比[A]A.小气泡内的压力大于大气泡内的压力B.小气泡内的压力小于大气泡内的压力C.小气泡内的压力等于大气泡内的压力D.无法判断29.重购洗涤剂的主要成分一般选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C]A.阳离子表面活性剂B.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C.非离子表面活性剂D.特种表面活性剂30.乳状液的类型包括水包油型,油包水型和[C]A.园圈型B.哑铃型C.复合型D.套圈型填空1.季铵盐分子中所含的杂环主要是吗啉环、哌嗪环、喹啉环、咪唑环和吡啶环。2.含硅表面活性剂的合成通常分两步,即硅疏水基中间体的合成及亲水基团的引入。3.固体粒子分散的最基本的条件是润湿。4.乳化是指形成乳状液的过程,乳状液的颜色与外观与体系中液滴的大小有关。5.温度高于浊点时,表面活性剂将发生分相,许多性质和效能均下降。6.分散剂是指用于使固体微粒均匀、稳定地分散于液体介质中的表面活性剂。7.表面活性剂可以有效地降低纤维物质的摩擦系数,是因为他们能再纤维表面形成疏水基向外的反向吸附,增大了彼此间的润滑性。8.溶于水后能离解出具有表面活性的带负电荷的基团表面活性剂的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9.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将其分子的非极性部分吸附于高分子材料上。10.切削液的种类很多,其中应用最广的是O/W型乳状液。11.柔顺平滑的效果可以用静摩擦系数和动摩擦系数的差值来表示,差值越小,柔顺平滑性越强。12.结构通式RRRRNX-+1234为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13.氨基酸、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均可作为有机缓蚀剂的成分,起到减缓金属腐蚀的作用。314.由于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各种表面、界面上有很好的吸附作用因而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凝聚性和增容性。15.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具有阴离子亲水集团的表面活性剂。16.两性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毒性低对皮肤和眼睛的刺激性也很小。17.烷基苯磺化生成苯磺酸进行后处理的两个过程主要包括分酸和中和。18.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分散体系的稳定作用。19.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Krafft点越低,说明该表面活性剂的低温水溶性越好。20.烷基芳烃磺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温度、传质、磺化剂的用量。21.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消毒杀菌作用。22.广义两性表面活性剂是指同时具有阴离子、阳离子与非离子中任意两种离子性质的物质。23.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Krafft点温度下使用时不可能形成胶束。24.表面活性剂在切削液中主要起乳化作用。25.首次出现的合成表面活性剂是红油。26.固体微粒的分散和絮凝主要是通过表面活性剂来实现的。27.溶于水后能离解出具有表面活性的带负电荷的基团表面活性剂的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4表面过剩:若自1cm²的溶液表面和内部各取一部分,其中溶剂的数目一样多,则表面部分的溶质比内部所多的摩尔数。相转变温度:是指在某一种特定的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性质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分散作用:一般是指把一种物质分散剂于另一种物质中以形成分散剂体系的作用。固体微粒在液体介质中的分散过程:固体粒子的润湿,粒子团的分散和碎裂,分散体系的稳定。加和增效作用:把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人为地混合后,得到的混合物其性能比原来单一组分的性能更加优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1+1>2”的效果。负的加和增效作用:把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人为地混合后,得到的混合物其性能比原来单一组分的性能差。亲水亲油平衡值:亲水亲油平衡值是亲水基和疏水基之间在大小和力量上的平衡程度的量度。表面:液体或固体和气体的接触面。界面:液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或液体的接触面。表面活性剂:在加入量很少时即能明显降低溶剂的表面张力,改变物系的界面状态,能够产生润湿、乳化、起泡、增溶及分散等一系列作用的精细化学品。表面活性剂分类:1.按离子类型分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中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又分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苄基三甲基氯化铵)及两性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甜菜碱)。2.按亲水基结构分类:羧酸、磺酸、硫酸、磷酸酯盐、氨基或胺基及其盐(伯、仲、叔、季)、鎓盐型(磷、砷、硫、碘化合物)、羟基、酰胺基、醚键等。3.按疏水基种类分类:直链烷基、支链烷基、烷基苯基、烷基萘基、松香衍生物、高分子质量聚氧丙烷基、长链全氟(或高氟代)烷基、聚硅氧烷基。4.按特殊性分类:碳氟表面活性剂、含硅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冠醚型表面活性剂。5.其他分类:按溶解性分为水溶性和油溶性表面活性剂;按分子量分为低分子和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按应用功能分为乳化剂、洗涤剂、润湿剂、发泡剂、消泡剂、分散剂、絮凝剂、渗透剂及增溶剂。表面张力:垂直通过液面上任一单位长度与液面相切的收缩表面的力,称为表面张力。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滴重法(从毛细管滴头滴下液体时,液滴大小与表面张力有关,溶液表面张力越大,则滴下的液滴也越大γ=W/(2πRf)=Vρg/(2πRf)),毛细管上升法(当毛细管插入液体时,管中的弯液面会上升或下降一定高度γ=RΔρg(h+r/3)/2),圆环法(把一圆环平置于液面上,测定将环拉离液面所需的最大力γ=PF/(4πR)),吊片法(将薄片如铂金片等悬于液面之上,使其刚好与液面接触,为维持此位置,所必须施加的力γ=P/2(l+d)),最大气泡压力法(毛细管端与液面接触,然后在管内逐渐加压,直至一最大值时,管端突然吹出气泡后压力的最大值时,管端突然吹出气泡后压力下降,这个最大值是刚好克服毛细压力的最大压力γ=Pm/2R),滴外形法(利用液滴或气泡的形状与表面张力存在一定关系,测定平衡表面张力及表面张力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与浓度的关系:1.表面张力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稍有增大(无机盐、多羟基有机物);2.表面张力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极性有机5物);3.溶液的浓度较低时,表面张力急剧地降低,浓度到一定值后,表面张力几乎不变化(表面活性剂)。吸附现象:物质加入液体中后,它在液体表面层的浓度和液体内部的浓度存在差异,此现象称为吸附现象。吸附:固体表面未被反离子占据的部位与表面活性剂离子因电性作用而引起的离子对位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在低浓度时,固体表面的反离子被同电荷符号的表面活性剂离子取代而引起的吸附。吸附量:单位表面上表面相超过体相的溶质量,有时也叫表面浓度或吸附量。正吸附作用:使表面层的浓度大于液体内部浓度的作用。负吸附作用:使表面层的浓度小于液体内部浓度的作用。表面活性:溶质在表面发生吸附而使溶液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特劳贝规则:对低浓度直链烷基酸的水溶液,每增加一个亚甲基,表面张力降低值π与溶液的浓度c的比值(π/c)就增加为原来的3倍。胶束:两亲分子溶解在水中达一定浓度时,其非极性部分会互相吸引,从而使得分子自发形成有序的聚集体,使憎水基向里、亲水基向外,减小了憎水基与水分子的接触,使体系能量下降,这种多分子有序聚集体称为胶束。反胶束:表面活性剂在有机溶剂中形成极性头向内,非极性头尾朝外的含有水分子内核的聚集体,称为反胶束。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随着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急剧地降低,但是当浓度增加到一定值后,表面张力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变化不大,此时表面活性剂从分子或离子分散状态缔合成稳定的胶束,从而引起溶液的高频电导、渗透压、电导率等各种性能发生明显的突变,这个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测定临界胶束浓度的方法:1.表面张力法:以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γ对lgc作图得到γ-lgc曲线,曲线转折点所对应的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需提纯后方可进行测定。不受无机盐影响;极性物质有影响。2.电导法:作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电导率或摩尔电导率对浓度或浓度平方根的关系曲线,曲线转折点所对应的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适宜于溶液中盐类浓度较低时测定。受无机盐影响。3.增溶作用法:当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浓度超过一定值时,烃类或不溶性染料在该溶液中的溶解度急剧增加,这一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4.染料法:配制浓度高于临界胶束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并向其中加入很少量的染料,呈现出增溶于胶束的颜色。然后用水稀释此溶液直至溶液颜色发生显著的变化,此时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一般要求染料离子与表面活性剂离子的电荷相反。5.光散射法:表面活性剂缔合成胶束时,溶液的散射光强度增加。作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散射光强度对浓度的关系图,突变点处所对应的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影响临界胶束浓度的因素:(1)内在因素:分子结构,包括疏水基团碳氢链的长度(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同系物每增加一个碳原子,cmc就下降为原来的一半左右;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同系物每增加两个碳原子,cmc就下降为原来的1/10左右)、碳氢链的分支(带有分支的大)、极性基团的位置(极性基团越靠近碳氢链的中间位置,cmc越大)、碳氢链上的取代
本文标题:表面活性剂化学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24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