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平菇栽培实验与分析论文作者:林贤俊院系: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专业:12生物科教学号:12550803010指导老师:吴映明完成日期:2015年5月8号摘要目的通过平菇的培养,了解食用菌生存所需要的营养、湿度、温度、空气、光照、酸碱度等条件,以及防治病害的方法,进而掌握平菇栽培技术,了解其中的原理。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有塑料篮、玻璃罐、不透光塑料袋、棉籽壳、麸皮、平菇栽培种以及超净工作台。老师将棉籽壳与麸皮堆料,并进行灭菌处理。学生将不透光塑料袋套在塑料篮上,将老师制作完成的培养料与平菇栽培种分三层播种在塑料袋中。播种后将塑料蓝带回宿舍,进行平菇生产的管理。结果与分析管理期间发现大量杂菌滋生,撒生石灰后没有太大改善,分析原因是培养的条件控制不当导致杂菌滋生。在老师的推荐下将培养料翻面培养,经得当管理有两次收货,但收获量不大,分析原因是培养料中的各类营养在第一次栽培中消耗。关键词平菇栽培培养料培养条件出菇管理平菇栽培实验与分析学生:林贤俊指导老师:吴映明1前言平菇,又名美味侧耳、鲍鱼菇、凤尾菇、金顶菇、栎菇等,隶属于真菌界Kingdom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nicales侧耳科Plenrotaceae侧耳属Pleuromycota(Fr.)Kunn.平菇具有适应性强,出菇温型多,可用原料广泛,易于栽培的特点。平菇在固体栽培时,扩散性大,易分散,很快就布满全瓶,大大缩短培养时间,因此在食用菌栽培实验中将平菇作为栽培对象。本实验通过平菇的栽培,从而了解平菇对营养、温度、湿度、空气、光照以及酸碱度等培养条件的需求。在培养过程中,对出现的病害进行治理,从而掌握平菇防治的基本方法。2材料2.1材料与试剂棉籽壳;麸皮;平菇栽培种;生石灰2.2仪器塑料篮;玻璃罐;不透光塑料袋3实验方法3.1培养料浸料处理将棉籽壳摊薄、撒石灰粉、洒水预湿,最后使棉籽壳充分吸收水分。3.2培养料堆料与拌料处理将浸泡了的棉籽壳进行堆料处理,顶部盖草被,使其发酵。料温升至65℃时进行翻堆,共翻堆2~3次,使得发好的培养料呈咖啡色、有香味、PH值7.0~7.5、含水量的标准为握住的时候有水渗出但不滴下。3.4培养料的灭菌处理将培养料进行灭菌处理,使其成为孰料,待灭菌后的培养料温度降至30℃一下就可以进行接种。3.5平菇的装袋接种首先将用于培养平菇的不透光塑料袋套在篮子上,在塑料袋上铺一层掰成蚕豆粒大小的栽培种,然后铺上一层培养料,铺培养料的过程中压实。将次步骤重复一次后,最后在袋口放一层菌种。最终共三层菌种两层培养料,栽培种的用量为培养料的15%~20%。3.6平菇的出菇管理平菇搔菌以及原基期不需要直射光,需要漫射光,因此出菇管理的地方不能有阳光直射。平菇对空气湿度的要求为80%~85%。塑料袋用夹子夹紧,保持袋内的湿度。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通风换气,一天一次为宜。菌袋在这样的培养条件下继续培养3~7d后,菌丝开始形成原基,形状为米粒状扭结物。这时应将夹子去掉,露出袋口,使其通风良好,并且视天气情况向袋内空间喷雾状水,将湿度保持在80%~85%。平菇原基得到适量的空气和水分后生长速度较快,形成黄豆粒大小的菇蕾后则进入菇蕾期。这个时期需要将袋口扩大,给予适当通风,并且要视天气情况喷洒一至两次雾状水,避免菇蕾应失水干缩并且死亡。菇蕾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很快地生长为子实体,子实体对氧气和水分的需求量很大,因此要视天气情况向袋内喷洒雾状水,喷水后要将袋口掀开,露出菌柱子,换气通风30分钟左右,增加通风次数,每天3次为宜。由于子实体对光的需求相对较大,因此需要将子实体移至阳光相对充足的地方,增加散射光。平菇在搔菌以及原基期由于管理不当原因会出现霉菌滋生的情况,这是可撒少量生石灰在表层,杀灭霉菌。同时禁止喷洒重水,避免形成伤口,造成黄菇病感染。3.7平菇的采收平菇成熟的标志是菌盖由内卷转向平展,此时的平菇可进行采收。成熟的平菇需要及时采收,此时摘收的平菇菌肉厚、大、肥嫩,并且营养价值较高。采收过迟,菇体老熟,会大量散发孢子,消耗平菇本身的营养,而且孢子落在小菇上会造成小姑未老先衰,影响产量。采收时用手按住菇丛基部,轻轻旋钮即可。采收后将残留的菌柄、碎菇、死菇清理干净。停止喷水2~3d,然后再喷水促使第二潮菇原基形成,整个生产周期可收货三潮菇。4实验结果4.1平菇的第一轮培养平菇第一轮培养中,搔菌能够遍布培养料表面,但上方由于管理原因遍布霉菌,因此将生石灰撒在上方,经过处理后霉菌被杀死,但之后原基的产量较少。原基生长至菇蕾后,经过细心管理,生长成两颗子实体。由于喷水量过多,子实体上方积累了黄色的代谢液体,并且有黄菇病的症状。第一轮培养失败。4.2平菇的第二轮培养由于第一轮培养失败,在老师的建议下,将压实的培养料倒翻进行培养。倒翻后的培养料已经布满了平菇原基,并且由于原基在与霉菌的竞争中占上风,因此并未见到霉菌的生长。经过得当管理后有两次采收,出菇量相比第一次有所增加,当与其他小组相比出菇量并不多。5分析5.1平菇培养第一轮实验分析第一轮由于培养中由于几乎未进行透气,造成温度湿度过高,滋生大量的霉菌。经过老师的指导后撒上生石灰,霉菌的滋生得以控制,但也杀死了部分平菇菌丝。由于温度较高,部分菌丝被烧死,同时由于向菌丝上撒了生石灰,导致后来形成的原基较少。由于洒水方式不当,造成部分原基被破坏,因此菇蕾期的菇蕾较少。同时,第一次实验是在“回南天”时期进行的,回南天湿度较大,温度较高,洒水次数不当造成温度湿度过高,综合水龙头浇溉的洒水方式,导致出现“黄菇病”的症状。温度、湿度、通风等管理方式的不当导致了第一轮实验的失败。5.2平菇栽培第二轮实验分析第二轮实验中因为菌丝的生长较好,并且没有杂菌的滋生,因此避免了使用生石灰,同时有了第一次实验的教训,采用喷雾瓶进行喷水。并且按照老师要求进行通风透气,喷雾施水。第二次实验中菇蕾量较第一次较多,经过管理最后能有两次采摘。但收成并不算多,分析原因首先在于虽然改正了施水方式,但由于第二次培养时的气温较高,空气湿度,而施水并没有根据天气情况进行,因此产量较低。其次培养料的养分在第一次实验中有部分消耗,但由于第一次实验中平菇生长量较少,对养分的消耗量不大,因此培养料的养分原因为次要原因。6结论虽然平菇的适应性强,出菇温型较多,但不经合适的栽培以及管理也会造成实验的失败。因此在平菇实验时需要了解平菇的栽培和管理方式。实验过程中除了需要了解理论上的指导外,还需要栽培的经验。例如实验中的平菇管理并不是在室内进行的,因此要根据天气情况进行相对应的管理。例如“回南天”天气潮湿,需要减少喷水次数,避免造成高温高湿环境导致平菇出现“黄菇病”。在气温较高、湿度较低的时候,需要适当增加喷水次数,避免造成缺水。参考文献王贺祥,刘洪庆等.食用菌栽培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第2版
本文标题:简述平菇栽培实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48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