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西双版纳普洱茶非遗技艺传习中心项目建议书
西双版纳普洱茶非遗技艺传习中心项目建议书一、西双版纳普洱茶非遗技艺传习中心项目的主要背景:1、普洱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是茶的故乡,同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公”。按此说法,茶的发现和利用以及茶文化的出现至少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在今天,茶不仅成为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一,而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说,茶文化已经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所谓茶文化,就是指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感情、意识形态的总和。普洱茶是产于澜沧江中下游(包括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地)的乔木型大叶种茶叶为原料,以晒青方式制成之后,又经过多次自然的不规则发酵后所获得的茶。普洱茶作为中国悠久历史名茶,其文化是博大深厚的。它既是同属于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民族文化特点。它主要包含有普洱茶种植区人民从古至今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容。普洱茶文化,作为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是指普洱茶种植区各民族人民在对茶的发现、驯化、种植、利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饮用等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总和。自从远古时期居住在澜沧江流域沿岸的普洱茶种植区一带的古代先民濮人和各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了野生古茶树的用途,继而进行栽培、驯化、利用时,即开始了新的茶文化篇章。并且由于这些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因此各民族之间,以茶待客、以茶联姻、以茶作礼、以茶祭祀、以茶作贡、以茶入市、以茶唱曲、以茶入艺、以茶经贸、以茶入药、以茶入诗等,已成为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友好的象征。今天,以茶促贸、以茶兴农、以茶促文、以茶致富、以茶增谊、以茶广交天下,更促进了各民族的民结,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国际交往和改革开放。普洱茶文化在澜沧江畔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成长壮大,给我们中国的茶文化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普洱茶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从茶文化历史中我们知道“茶起于汉,兴于唐,盛于宋,鼎盛于清”。普洱茶的历史也与茶史大致相符。民间有“武侯遗种”的说法,檀萃的《滇海虞衡志》记载:“茶山有茶树王,较五种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武侯就是诸葛亮先生,相传他在公元225年南征,曾到了现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的南糯山,这样就使得当地少数民族之一的基诺族,深信武侯植茶树为事实,并世代相传,祀诸葛孔明先生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故普洱茶的种植,至少有1700年的历史,由此看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唐宋时期是普洱茶的兴盛时期。唐咸通三年(公元826年),唐使樊绰出使南诏,在其所著的《蛮书》卷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菽姜桂和烹而饮之”。这里未指出茶名,只说了地界,据专家考证,唐代“银生城”即“银生府”,是唐朝南诏六节度使之一的驻地,即今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当时它所辖地域包括今天的西双版纳州和普洱市。“银生城界诸山”当指有茶的哀牢山、无量山。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所以可见,当时普洱茶已经在银生城广泛种植了。及至宋代,云南普洱茶种植区已经出现了普洱茶贸易。宋代李石所著《续博物志》继《蛮书》之后也有类似的记载:“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清代檀萃《滇海虞衡志》中记载:“普洱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曼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由此可知,在宋代普洱茶种植区已经出现了普洱茶的贸易,也就是说明普洱茶在宋代时期出现了兴盛的局面。清朝时期,普洱茶出现了鼎盛的局面。阮福《普洱茶记》中已有详细的记载:“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茶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思茅厅界也。厅属有茶山六处,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装芽茶、蕊茶、匣装茶膏,共八色。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作为贡品团茶,每年向清代朝廷进贡有一定数量。20世纪60年代初,故宫清理仓库时,有一批保存茶,有大团茶“人头茶”,小团茶“女儿茶”等,现保存完好。由此可知,清朝时普洱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远销量号称十万担以上,宫廷将普洱茶引为了贡茶。从普洱茶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普洱茶的种植历史是源远流长的。由于普洱茶种植历史的悠久性,就使得普洱茶种植区的人民们在历史长河的积淀中,形成了独特的普洱茶文化。他们为普洱茶生产了不同的品种,发现了普洱茶的多种效用,并且由于普洱茶种植区聚居着很多少数民族,因此不同的民族特点赋予了不同地区的普洱茶以不完全相同的民族风情。在加工、引用、礼仪等方面,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独特风情。例如,基诺族吃凉拌茶、佤族饮烧茶、布朗族饮青竹茶、拉枯族饮烤茶、傣族饮竹筒茶、爱伲族饮土锅茶、傈僳族饮油盐茶、白族饮三道茶,以及纳西族、藏族打酥油茶等。不同的民族风情,赋予茶文化以丰富的内涵。2、南糯山老茶厂与白白孟愚勐海南糯山,这个哈尼族居住的地方,70年前因为茶园盖山而引来了一位立志要在云南办现代大茶业的人物———白孟愚。白孟愚的脚步踏进了南糯山就决定了南糯山要担当新的历史使命,云南现代化制茶的历史就要从这里开始书写。今天,我们沿着公路进南糯山,可看见一个个被古茶园围着的古村寨,石头寨、多依寨、丫口寨、姑娘寨,站在古村寨往下看,可看到盆地中有两幢中西合壁基实墙厚的老厂房,这便是思普企业局南糯山茶厂的旧址,也就是70年前云南的第一个现代茶厂。南糯山茶厂在云南茶叶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一页,它的创始人白孟愚先生我们更不能忘记。白孟愚,回族,1893年出生于云南沙甸。1936年—1937年白孟愚先后赴广东、上海、北京、湖南、湖北、江西等20多个省市考察,了解市场,收集信息。白孟愚在他的开发计划中第一件事便是要建一个现代化的机器制茶厂。为此,他又专门到日本学习种茶制茶技术。1938年1月中旬,南峤(今勐海县勐遮镇)坝子阳光灿烂,翠竹摇曳,绿草茵茵,白孟愚带着一班人驻进了南峤,在坝子北面坡脚边搭起几间木板房,将思普区茶叶试验场的总部设在这里。开发车、佛、南,第一步是要建一个大型机器制茶厂。南糯山茶园多,寨子也多,离佛海较近,是建茶叶加工厂的最佳地点。于是,白孟愚将南峤作为第一分场(后来,他在南峤种了100多亩茶园),将南糯山作为第二分场。1938年4月,白孟愚在南糯山石头寨下一块盆地上开始建南糯山茶厂。白孟愚要改变云南传统的手工制茶法,他要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制茶设备,用机器制茶,生产能占领国外市场的茶品。半年后,白孟愚用牛车从缅甸拉回英国产的揉茶机、烘茶机、切茶机、分筛机、发电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批进入云南的现代化制茶设备。1938年底,南糯山茶厂建成,揉茶机发出了震动历史的声响,云南第一座现代化茶厂诞生。从云南省档案馆留存下来的档案来看,它当时名字叫“云南省思普企业局南糯山茶叶实验场”。1939年3月,南糯山茶厂已生产出第一批机制红茶、绿茶。南糯山茶厂比佛海茶厂早建一年。南糯山茶厂生产的机制红茶是云南第一家机制红茶,他比顺宁茶厂(凤庆)、佛海茶厂都要早,闻名中外的“滇红”牌红茶是冯少裘、唐庆阳、吴国英等创制,但它比南糯山茶厂的机制红茶至少晚了半年。云南的机制红茶首产还是南糯山茶厂。1946年抗战结束,南糯山茶厂迅速恢复生产。当时,佛海茶厂仍旧处于停产状况,南糯山茶厂将佛海茶厂的藏销紧茶也接过来做。此后两年的时间里,南糯山茶厂的机器声从来没停过。白孟愚先生又在今南糯山向阳寨附近建了两排车间,他要扩大产量,办云南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茶厂,还要对新式茶园的品种进行选种培植、研究。为此,白孟愚先生的长子白冰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就被父亲召来南糯山。因为他计划还要在南糯山茶厂附近成立一个茶叶科研所。1951年,白先生创建的茶厂和他种下的新式茶园一齐收归国有,改称为云南省农林厅南糯山茶叶实验场,这是云南省茶科所的前身。1954年,南糯山茶叶实验场的茶园划给云南省茶科所,茶厂和机器设备并入勐海茶厂(佛海茶厂),合并后统称勐海茶厂。南糯山茶厂的老厂房今天仍然静坐在南糯山的怀抱中。近几年,两幢老厂房的大门一直锁着,去过南糯山见过那两幢老厂房的人非常多,但大多不知道它的历史。斑驳的老墙、褪色的梁窗、覆满青苔的老路记载着云南现代化茶业起程的历史。3、项目的提出为了响应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与时俱进,提出了“旅游强州”的发展战略。按照党和国家“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新农村”精神,贯彻执行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布署,落实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旅游发展要求。西双版纳普洱茶非遗技艺传习中心将充分发挥南糯山茶马古道起源地之一和12000亩古茶树的生物资源优势及纯正朴实的哈尼族爱伲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要求,打造西双版纳旅游景区的核心亮点和茶文化宣传标兵,促进西双版纳旅游业的整体提升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播。并旨在通过南糯山景区及南糯山老茶厂的生态旅游观光和文化旅游项目的综合开发,以旅促农,积极参与南糯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南糯山山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南糯山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得到较明显改善,促进南糯山哈尼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实现大农业和大旅游的有效结合,促进西双版纳少数民族地区构建社会和谐社会,最终实现西双版纳普洱茶源南糯山景区项目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二、西双版纳普洱茶源南糯山景区的旅游资源概述:南糯山左临景洪,右靠勐海,214国道贯穿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景区内旅游资源类型众多,分布相对集中,形成较为明显的片区分布,各片区旅游资源的各有优势并各具特色,这为景区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南糯山位于东径100°31′---100°39′、北纬21°53′---22°01′之间,地处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境东部。平均海拔为1400米左右,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全面降雨量在1500---1750mm之间,处均温16-18°C,相对湿度在80%以上,年雾日为126天,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四季之分,唯有干湿之别,年平均气温18.1℃,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是全国闻名的“天然温室”。当全国大部分地区正处于寒冬、酷暑之际,南糯山则温暖如春,在营造夏季避暑、冬季避寒和亚热带生态景观具有非常好的气候优势。南糯山土壤以砖红壤和赤红壤为主,且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南糯山具有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由于雾日多,茶山场笼罩与云雾之中,故所产茶品质极佳,全国名茶“南糯白毫”原料就产于此。南糯山更是澜沧江下游南岸具有一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茶山,是众多古老茶山之中最灿烂的一颗星星。独特的气候资源和地形造就了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为项目的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2、良好的交通通达条件。南糯山东连景洪市,东北邻思茅市,西北接澜沧县,与缅甸山水相连,距离县城约16公里,据市区约21公里,位于景洪市至勐海县(打洛—中缅边境)之间,是从214国道从景洪市进入勐海县的“第一站”,交通十分便利。随着勐海县勐混至打洛二级公路的通车,南糯山景区将与中缅边境游,包括勐景来景区、独树成林景区整合形成一条精品旅游线,并成为这条精品旅游线的龙头景区。3、哈尼族爱伲人文化独具特色勐海是一个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边疆县,其中傣、哈尼、拉祜、彝、回、汉、佤等8个世居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9%。南糯山以哈尼族爱伲人最为集中,现有30多个原生态的自然村落分布在南糯山上,爱伲人世居南糯山,善于种茶,能歌善舞,服饰鲜艳、美丽,节庆热闹与隆重。哈尼族爱伲人深厚的文化别具特色,具体表现为:首先,哈尼文化是一种服饰文化,这是哈尼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依据和特征,服饰特征是哈尼人可以向外界充分展示的文化内涵;其次,哈尼文化是
本文标题:西双版纳普洱茶非遗技艺传习中心项目建议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58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