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技术与经济的关系一、技术与经济的概念(一)技术及其与科学的关系1.技术的涵义技术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把技术看作制作的技术。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狄德罗指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这些定义的要点是:(1)技术是“有目的的”。(2)技术实现是通过广泛“社会协作”完成的。(3)技术存在两种表现形式,即“工具”或硬件,“规则”或软件。(4)技术是成套的“知识体系”。到20世纪90年代,关于技术的简单维度界定,已经被更复杂、涵盖各种不同要素的理解所代替,今天技术更多地被定义为硬件、软件、组件(organization-ware)、才件(human-ware)以及其他无形资产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此,我们认为:技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按照科学原理及一定的经验需要和社会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用以改造自然的劳动手段、知识、经验和技巧。它包括实验技术、生产技术、服务技术、管理技术,具体表现为硬技术与软技术的统一所组成的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体系。硬技术即物质形态的技术,或称物化的科学技术,泛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基础与核心是劳动工具。劳动工具标志着人类统治自然界的程度。它作为人的劳动器官的延长,使人的体力与智力神奇般地放大了,使生产效率几倍、几十倍、成千上万倍地增长。软技术指知识形态的技术,包括工艺规程、制造技术、图纸资料、生产组织、管理技术等。没有先进的软技术,物质技术便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软硬技术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地配合发展,才可能推动技术进步和加速经济发展。2.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技术与科学是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技术既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手段,·2·新编技术经济学又是改造自然的产物,在本质上反映着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它与科学不属于同一概念。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认识客观世界;技术的任务是改造客观世界。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样做”;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应用知识与需要的研究,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如表1-1所示。表1-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项目科学技术目的任务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形态纯知识形态物质形态或知识形态与生产的关系间接,属于潜在生产力直接,达到直接生产力对经济的作用不能完全确定,较长远确定明确研究特征选题自由探索目标明确方法归纳分析、逻辑推理、想象力、数学工具较为重要实验、演绎推理与综合较为重要完成课题期限较长或很长,无法严格规定有明确规定社会监督弱强(二)经济与大经济观1.经济的涵义经济是一个多义词。在中国古代,作“经世济民”理解,其含义是治理国家。现代社会对经济的理解由于其使用的角度不同而作不同的理解。其一,用作“国民经济”时,是指社会再生产的整个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或作国民经济的组成理解,如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其二,用作“经济基础”时,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上层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其三,作“经济不经济”时,是指节约或节省,含效益之意。依其活动范畴与运行机制,经济又可划分为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也可划分为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准宏观经济)及微观经济三个层次。2.大经济观及其特点随着科技进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形成了大经济观。所谓“大经济”,是视经济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大系统,系统内各生产力要素协调组合,人流、物流、信息流有序运行,形成经济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与体制。对外与世界经济联网接轨,进行能量、信息的交换互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不断优化系统内的产业结构、第一章绪论·3·产品结构与技术结构,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现代化的大经济具有下述特点:(1)科技化。科学技术进步渗透到整个经济活动中,科学技术研究成为生产、经济活动的先导,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与物化,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推动着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轨,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换,技术结构由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发展。(2)信息化。信息成为战略性资源。高度发达的电子信息技术与现代通信手段,推进了社会信息化与经济信息化,为系统内部和外部的联结开辟了条条通道,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资源共享。并且,不仅由于灵敏而准确的信息传递与处理,加强了对经济运行过程的有效控制,而且使把握未来的“战略管理”成为经济管理的重心。可以说,没有信息,就没有现代经济。(3)系统化。大经济作为一个系统,具有系统结构的复合性,系统平衡的动态性,系统目标的整合性等特征。系统内的各生产力要素,经济活动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以及经济活动的宏观、中观、微观层次,均不是孤立存在、单独作用的,它们自始至终相互作用和制约,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寻求运动中的动态平衡,协调配合,实现目标的整合性。(4)效益化。大经济是效益化的经济,它以经济科技化、信息化、系统化为保证,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节约使用,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及高级化,进而实现经济的效益化和长足发展。二、技术与经济关系的表现形式由于经济的概念可作不同的理解,因此,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形式。(1)当将“经济”理解为“国民经济”时,技术与经济的关系表现为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参见第二章)。(2)当将“经济”理解为“经济基础”时,技术与经济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政治经济学中有专门的论述。(3)当将“经济”理解为“节省、节约”时,技术与经济的关系表现为科技活动与经济可行性的关系。科学技术活动的直接任务是产生知识或科技成果,其首要特征是探索性与创新性。新现象的发现,新规律的揭示,新概念的建立,新事物的发明,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制及其商品化,不断提高着人们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并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武器与手段。但是科技活动既是科技成果的发明创造过程,又是生产要素组合的投入产出过·4·新编技术经济学程,必须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保证科研的正常进行,而且其所需要的投入随技术研究、开发、应用的进程不断增大。据统计分析,从科学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到产品研制和发展其投资比值为1∶10∶100。高新技术的研究更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一方面,当国家经济落后、企业资金不足时,就缺乏财力支撑科技发展,企业也缺乏对技术的需求拉力。另一方面,从经济看,经济活动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生产,保证供给,其首要特征是讲求经济效益,投入的可行性和产出的效益性,是筹划经济活动首要考虑的问题。为使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为目的,实行注重效益,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稳定增长的经济发展战略。对企业来说,其基本任务是向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并以此获得利润。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在采纳新技术时,客观上必然要求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的统一。具备投资能力是企业应用科技成果的重要条件,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采用先进技术的动因和目的。与此同时,但由于科技与经济的不同特性,使它们在一定的背景下,又具有相互制约和矛盾的一面。具体表现在:①技术研究、开发、应用与经济可行性的矛盾。缺乏足够的资金,就不能进行重大领域的科学研究或引进消化他人的先进技术为己所用。直接看来这是经济对技术的制约,从后果看,将使技术与经济陷入双重落后的困境。②技术先进性与适用性的矛盾。技术的先进性反映技术的水平和创新程度,这是科研部门所追求的,技术的适用性则表示技术适应使用者的生产与市场需要的程度,这是企业所要求的。先进的技术不一定适用,适用的技术不一定最先进。人们固然希望技术越先进越好,但它只有在对使用者适用、为使用者掌握、具有增值价值的使用价值时,才会受到青睐,否则就不可能发挥先进性的作用,并将在闲置中随科技进步与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贬值。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成为商品,如果技术研究开发脱离了市场需求,根本不可能实现其自身价值与使用价值。③技术效益的滞后性及潜在性与应用者渴望现实盈利的矛盾。技术成果的应用会带来超额利润,但其应用有一个吸收、消化、创新的过程,不一定会立竿见影带来效益;而投资者期望尽快得到资金回报,从而可能将资金另辟蹊径,使技术得不到应用。投资者当然也可能由于舍弃先进技术的应用而造成机会成本损失。④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效益与风险的矛盾。技术研究开发应用的效益与风险是并存的,研究开发应用一旦成功,就会因掌握了技术与市场的领先优势而赢得超额利润。但研究开发应用过程也充满风险,包括技术选择失策、开发失败、时机滞后、技术供求关第一章绪论·5·系变化、竞争失利、技术应用达不到预期效益等。有时人们因畏于风险而放弃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也可能正因此而失去生财的机遇。⑤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成本与新增效益的矛盾。技术愈先进,往往支付的代价愈高昂,从而出现支付成本与预期效益的矛盾,先进技术开发应用的成本一定要低于预期效益,否则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推广应用。技术先进性与经济性的对应关系,往往决定着技术方案的选择,如表1-2所示。表1-2技术项目的抉择方案技术先进经济合算决策ⅠⅡⅢⅣ√√≠×√×≠×可行不可行一定背景下可行不可行注:“√”表示是;“×”表示否;“≠”表示不够完善,有待改进。从技术与经济的三个方面关系可以看出,技术与经济实际上是矛盾的关系,技术与经济之间,既互相促进、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而且,随着条件的变化,其关系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运动之中。技术与经济的这种矛盾关系,正是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技术经济学科的历史沿革技术经济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一、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在引进前苏联156个项目的同时,引进并运用了技术经济分析和论证的方法,在计划工作、基本建设工作和企业管理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这一时期的项目建设采用了前苏联的一套基本建设程序,在项目投资前期引入了技术经济分析与论证的阶段,由于历史和内外部条件的限制,这些方法虽然比较简单和粗糙,且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但在当时使得项目投资决策有了依据,这些项目的投资都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对“一五”计划的完成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为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1958年开始“大跃进”,基本建设活动开始不遵循基本规律,技术经济分析工作被全部取消。·6·新编技术经济学二、初创阶段1962年5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基本建设计划设计管理等内容的三项决定;并在我国第2部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技术经济”的概念,并把技术经济视为与其他六大科学技术学科地位相当的学科。一批50年代前留学英美和50年代留学前苏联的工程经济专家在中国创立了技术经济学科,包括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和孙冶方在内的一批学者,对经济效果的一般概念、实质、评价标准、指标体系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认真和深入的探讨,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正式产生。文革时期,由于当时的国内环境,技术经济工作遭到破坏,技术经济学受到批判,技术经济研究机构全部被撤销,技术经济学科的发展全部停顿。三、发展和繁荣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在《1978年—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将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列入了108项重大研究课题之一。在1978年11月召开的全国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科学规划工作会议上,通过了《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理论方法的研究规划(1978-1985)》,并成立了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1981年,国务院成立了技术经济研究中心。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包括许多省市、中央主管部门和大中型企业相继成立了技术经济研究机构,一批国内成长起来的科技哲学和经济及管理学者加入到了技术经济学科队伍中,技术经济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科体系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第三节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一、技术经济学的研究
本文标题:第一章智能建筑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6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