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西方城市发展史重点619
1.古埃及的城市起源:尼罗河流域成就:1.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高地,水源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3.最早运用棋盘式道路4.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典型城市:1.孟菲斯古城(Memphis);2.卡洪城(Kahun)3.底比斯城(Thebes)4.阿玛纳城(Ei-Amarna)2.两河流域的城市起源: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成就:1.地方特色建筑形式和城市布局形式。2.建筑的全方位防御。3.主权和神权的统一,城市公共中心的出现。4.城市建设中体现宇宙的观念,城市与宇宙观的结合。5.能够建造大型的建筑群,(综合性,大体量)典型城市:1.乌尔城(Ur)2.巴比伦(Babylon)和新巴比伦城(新巴比伦有非常著名的空中花园)。3.起源于古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Harappa)。起源于长江、黄河流域的城市:郑州商城和殷墟4.古代爱琴海文明的城市:特洛伊(Troy)、迈锡尼(Mycenae)5.古希腊文化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其中古典时期是古希腊文化与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6.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特征:(1)大多按希波丹姆规划系统进行规划建设,以棋盘式道路网布置,并开始研究功能分区,以地域性形成的聚落到城市在希波战争中被破坏。(2)建筑艺术的价值降低,不是平民的建筑,而是为贵族所建。(3)新的城市中心是广场,广场规整、划一。(4)共和制城邦国解体,形成奴隶制国家,建筑可以以其自身体系与高度突出自己。7.阐述希波丹姆规划模式(Hippodamusplanningmodel)。希波丹姆规划型式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从秩序美的角度出发,采用几何形状,以棋盘路为城市的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在后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中被广泛的运用。该模式通常把城市分为3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米利都(Miletus)和普林南(Priene)均是按照希波丹姆斯的风格进行规划设计的城市。8.绘制雅典(Athens)卫城的平面图,并说明其建设特点。雅典卫城建设特点:(1)选址:位于雅典城中心的相对独立的山岗上,高于地面70m,视觉及景观上都能控制全城。(2)自有活泼,顺应地形,沿边设置(3)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动态的)(4)注重室外空间的塑造(5)综合爱尼奥和多立克两种风格文明,以材料达到统一,卫城是为纪念波斯战争而建,故卫城内无世俗建筑。9.古罗马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伊达拉里亚时期、罗马共和国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10.庞贝城(Pompeii):罗马共和时期的著名城市庞贝始建于公元前4世纪左右,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时被淹没。庞贝城原来是规则的营寨城市,后逐渐发展为古罗马的重要商港和休养城市。整个城市有以火山为中心统一构图的思想。11.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各修建了哪些广场?比较两个时期广场的不同点。(1)罗马共和时期的广场有:罗曼努姆广场,罗马帝国时期的广场有:凯撒广场、奥古斯都广场、图拉真广场,其中凯撒广场是从罗马共和时期向帝国时期转化时期建成的。(2)两个时期广场的不同点:罗马共和时期的广场是开放的不规则的空间,广场上的建筑强调自我特征,广场事先没有经过统一的规划,整个广场是长时间陆续建成的,作为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活动中心而存在,广场是市民欢聚的公共活动场所。罗马帝国时期的广场是封闭的、规整的空间,事先经过统一的规划,在较短的时间建成。整个广场强调轴线关系,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广场成为了皇帝们为个人歌功颂德、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皇帝的雕塑开始在广场上占据中央位置,广场以巨大的庙宇,华丽的廊柱来代表各代皇帝的业绩。12.阐述维特鲁威《建筑十书》及理想城市方案。《建筑十书》是古罗马建设历史的总结,其中有城址选择,城市形态,建筑物选址都作了很多研究,提出“实用、坚固、美观”的原则,绘制了理想城市方案。维特鲁威绘制的理想城市:平面式正八角形,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箭射距离。城市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市中心广场由神庙居中。为避免强风,放射形道路可不直接对向城门。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模式对其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有极重要的影响。13.阐述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方案。1.阿尔伯蒂(Alberti)的《论建筑》。他继承了古罗马维特鲁威的思想,是文艺复兴时期用理性原则考虑城市规划设计的第一人。主张从城市的环境因素来合理考虑城市的选址与选型,而且结合军事防卫的需要来考虑街道的布局。(便利、美观);从城镇环境、地形地貌、水源、气候饿土壤着手,对合理选择城址机器街道在军事上的最佳形式进行了探讨;街道从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有利于防御的多边形星形平面。中心点设置教堂宫殿或城堡。整个城市由几何形体进行组合。2.费拉锐特(Filarete)的《理想的城市》:作了一个理想城市方案:城市由中心建筑、广场和八角形外缘组成,从中心向外辐射出数十条街道,一条环形街道贴近核心地带,环形道路上散布着集市、教堂以及办公建筑,大教堂、宫殿和广场都居城市中心。3.斯卡莫齐(Scamozzi)的理想城市:城市中心为建有宫殿的市民集会广场,两侧为两个正方形的商业广场。南北分别为交易所及市政广场,主要广场的南侧有运河横穿。1593年在帕尔玛诺瓦城(Palmanova)进行了实践。帕尔玛诺瓦城(Palmanova)14.佛罗伦萨佛罗伦萨(Florence)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心,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成为城市标志。15.阐述文艺复兴时期与巴洛克时期城市改建特点。(1)拓宽调直道路,改善公共设施与卫生条件(2)城市建设突破中世纪城市以宗教建筑为中心的束缚,大型的世俗性公共建筑取代教堂构成城市的主体,如:市政厅、行会建筑及其前面的城市广场占据了城市中心,成为主要景观。(3)城市的防务仍然是着重被强调的,在扩展的城市外缘普遍模仿费拉锐特的理想城市设计建造结构复杂的棱堡式的城墙。(4)强调运动感和景深(用轴线串联)。16.阐述文艺复兴时期广场的特点。(1)威尼斯圣马克广场(StMarks'SquareinVenice):被拿破仑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广场上有世界上最卓越的建筑群组合。首先它是多个空间,不同尺度的组合,形成渗通、联通的空间(如钟塔的设立);竖向空间和水平空间的对比,竖向钟塔和水平线条建筑对比;并能和海上岛屿中的小教堂形成呼应。圣马可广场特点:(1)空间组合:三个梯形广场组成封闭、复合式广场。(2)设计手法:a.梯形空间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b.虚实结合。(3)艺术处理:有节奏、有主题a.四周建筑采用统一母题——券廊,取得视觉上的统一。b.中心教堂和灯塔起到对比作用(4)结合自然环境,四周采用外廊与水城风光呼应。(5)比例宜人,建筑群之间的大小、高低组合适度。(6)新、老建筑衔接得当,变化丰富又相互协调。(2)罗马圣彼得广场(StPeter'sSquareinRome):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始建于1546年,由米开朗基罗设计。教堂上部形式较尖的穹窿,改变了传统半圆的样式,显得挺拔有力。罗马圣彼得广场(StPeter'sSquareinRome)17.阐述绝对君权时期城市建设特点。巴黎城市改建,建筑活动集中地表现路易十四和国家的强大,封闭广场用来彰显个人的丰功伟绩;凡尔赛有着强烈的轴线,对称的平面,十字形水渠以及用列树装饰的道路造成无限深远的透视,反映法国的王权、财富和人超越自然地思想。这个时期,无处不体现王权至上和唯理主义的思想。凡尔赛花园(Versailles)此时的其他城市: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维也纳(Vienna)18.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早期: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Utopia)安德雷亚的基督教之城(ThecityofChristianity)康帕内拉的太阳城(SunCity)后期:欧文的新协和村(VillageofNewHarmony)傅立叶的法兰斯泰尔(Phalanstere)傅立叶设计的法兰斯泰尔(Phalanstere)19.阐述法国的旧城改建过程(1)第一时期:雅各宾专政时期统治者是最下层的贫苦人民,为普通老百姓考虑的城市建设,城市建设的重点是第三等级和贫苦的手工业工人的聚居区,如开辟几条新干道减轻市中心的交通负荷,增加供水水井,清除垃圾,添置街灯,修建绿化广场等。(2)第二时期:拿破仑帝国时期城市建设活动主要是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为颂扬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胜利服务,如为改变城市形象,突出帝都风貌为目的,在城市中修改大街、纪念堂、凯旋门、星形广场、练兵场和早期广场的改建。(3)第三时期:拿破仑第三时期规划者:奥斯曼规划内容:a.完成巴黎的“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形路,大十字干道把里沃利大街向东延长至圣安东区,使它与西端的爱丽舍田园达到连成巴黎的东西主轴,并于一条与之垂直的南北干道形成一个大的十字交叉。这个大十字交叉,均穿通市中心,是椭圆形是取得长轴和短轴。b.托宽大道,疏展城市交通,方便镇压起义者。c.大规模地下排水管道系统,改善了自来水供应,增加了水压。d.街道上增加了照明气灯。(4)意义a.巴黎改建把市中心分散为几个区中心,它适应了因城市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分区要求,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b.巴黎的改建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在市政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是城市人口迅速增加。c.奥斯曼对巴黎改造所采取的种种大胆改革措施和城市美化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使19世纪的巴黎誉为世界上最美丽、最近代化的城市。19.绘图说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一)霍华德(EbenezerHoward)(二)“田园城市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社会背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帝国主义垄断过渡。中小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农民涌向城市、社会矛盾加剧。2.思想的起源---深受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社会改良而不是社会变革---示范试验与实现社会公正(三)“田园城市理论”的理论基础——城乡磁体理论1.城镇Town:有利的因素:获得职业岗位和享用各种市政服务设施的机会,不利条件为自然环境的恶化。2.乡村Country极好的自然环境,但乡村中没有城市的物质设施与就业机遇,生活单调。3.城乡磁体(Town-countrymagnet)具有高效能与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又可兼有环境清静、美丽如画的乡村景色。(四)霍华德田园城市方案1.单个田园城市的结构(3.2万人,圆形城市+永久农业用地)城市人口规模为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占地400公顷,外围2000公顷农业生产用地,作为永久性绿地,城市有一系列同心圆组成,六条各36米宽的大道从圆心放射出去,把城市分为六个相等的部分,若城市平面为圆形,中心至周边的半径长度为1140米,城市用地的构成是以2.2公顷的花园为中心,围绕花园四周布置大型公共建筑如市政府、音乐厅、医院等,其外围环绕一周的是占地56公顷的公园,公园外侧是向公园开放的玻璃拱廊——水晶宫,作为商业、展览用房、居住区位于城市的中间地带,130米宽的环状大道从其间通过,其中宽阔的绿化地带布置六块1.6公顷的学校用地,其他作为儿童游戏和教堂用地,城市外环布置工厂、仓库、市场等工业用地,城市外围为环绕城市的铁路线和2000公顷的永久农业用地——农田、菜园、牧场、森林等。2.田园城市的群体组合(联盟城市模式(25=5.5+3.2*6))单个田园城市外围布置有环城铁路和永久绿地,严格控制城市规模,霍华德主张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后,应停止增长,其过量部分应由邻近的另一个城市来接纳,因而居民点呈现为多中心的复杂的城镇集聚区,即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58000人)构成一个城市组群,用铁路和道路把城市群连接起来,这种多中心的组合成为“社会城市”3.田园城市的实践:1903年的莱沏沃斯Letchworth;1920年的韦林Welwyn20.阐述戛涅的工业城市理论各类用地按照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他们各得其所,这些基本要(工厂、城镇、医院)都互相分隔以便于日后各自的扩建。21.阐述马塔的带型城市理论。城市应
本文标题:西方城市发展史重点619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70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