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析魔幻现实主义在《百年孤独》中的运用摘要:魔幻现实主义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拉丁美洲逐渐兴起的文学流派,它的范围主要盛行于拉丁美洲。《百年孤独》是作者马尔克斯倾尽心血创作的巨著,其中充分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倾向,使整部作品在魔幻现实主义的包裹下显得魅力顿生。本文通过分析魔幻现实主义在《百年孤独》中的运用,进一步解释出《百年孤独》作为魔幻现实主义代表力作的独特魅力。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从拉丁美洲开始逐渐兴起的,其影响力起初涵盖面较窄,《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的代表力作,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充分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构造一个虚虚实实的封闭世界,从而逼真地映射社会现实。这种手法使小说中所构造出来的部落充满了桃园之乐与原始味道,使所有情节都充满了魅力,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对情节进行猜想和试探,从而引申出魔幻现实主义之于《百年孤独》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百年孤独》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大致知道这部巨作所想要表现的内容和核心主旨。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合适界定,也能够使我们在了解小说大致节和内容的基础上,逐渐抽丝剥茧出一种关于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和思路,从而进一步推进我们在《百年孤独》中对具体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加以分析和解读。一、小说《百年孤独》《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完成于1967年的代表作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魔幻现实主义开始在拉丁美洲流行,辐射范围大致主要涉及到拉丁美洲。《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在作品完成后,一度被人称为是再现了拉丁美洲的社会历史,可以说算得上是一篇鸿篇巨著。作品在情节建构的过程中,塑造出了主人公布恩迪亚家族一家,布恩迪亚一家有七代人,作者在整部作品中着力塑造布恩迪亚家族这七代人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可以说得上是一个传奇。它所描写的七代人的故事因为每一代都有其各自的孤独、狭隘和封闭,导致了七代人的悲剧,直到最后一代人死去的时候,发现了箴言,原来对于布恩迪亚家族的预言早已经写到:“家族的第一个人会在树上死去,家族的最后一个人会被蚂蚁吃掉”,而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代人恰巧是被绑在树上,经过了几十年才死去,家族的最后一个人,在一出生就被蚂蚁吃掉了。这个预言不仅说中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同时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掉,也说明了这个家族的终结,最后家族在马孔多村落被飓风卷走再也没有出现。整部小说其实是表达出了加勒比海延安的小镇子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可以说折射的领域和范围甚至是整个拉丁美洲。宏观地讲,《百年孤独》实际上反映的是拉丁美洲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风云变化。“百年”一词实际上也表达出了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时间长河。可以说作者马尔克斯是煞费苦心建构了一个宏大的历史题材。这个题材也使得《百年孤独》在成功塑造了布恩迪亚的家族兴衰后赢得了广泛的好评。二、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最初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而后六七十年代开始逐渐在拉丁美洲的小说中得到运用与推广。马尔克斯的长篇巨著《百年孤独》代表了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和最高成就,在当时和日后的文坛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思潮事实上是受到了历来传统的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尤其是欧洲传统的现实主义思潮在拉丁美洲传播,这种传播推动了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快速发展。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魔幻现实主义中体现出来的“乡土文学”的题材,成为了拉美文学的主流。在表现手法上,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通常运用的手法同其名称一样:魔幻现实的表达手法,他们用这种手法来抨击社会的黑暗现实,揭露出社会阴暗处的种种弊端和不良现象。在表达中,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表达出来的色彩是鲜明而浓厚的,所体现出来的生活是深刻的、历史的,所表达的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也是既具有拉丁美洲本土风格的,可以说魔幻现实主义似乎是专为拉美而生的,拉美文学从以往的空白状态走向了较为丰富的内涵表现,甚至展示出了“文学爆炸”的景象。魔幻现实主义通过拉美文学迅速弥漫了世界,并走向崭新的历程,堪称奇迹。三、魔幻现实主义与《百年孤独》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的主线和主要创作方法就是虚虚实实的巧妙结合,在《百年孤独》中体现出十分强烈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既有现实主义的风格,映射了整个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和文化,同时又是富于魔幻色彩的,充满想象和大胆的创新的。(一)现实的魔幻化哥伦比亚位于南美洲的西北部,地处热带。16世纪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19年正式独立。1903年,原属哥伦比亚的巴拿马省在美国的唆使下宣布独立,美国势力从此侵人渐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迄今,由保守党和自由党两大资产阶级政党轮流执政。哥伦比亚的这一历史面貌,在《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以魔幻的现实主义手法,通过充满魔幻色彩的马孔多小镇百年兴衰予以形象的描绘。也可以说,马尔克斯是在严格以现实为基础,绝不背离拉丁美洲现实的前提下创作出“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魔幻效果的。哥伦比亚在西班牙殖民者人侵之前,经历着伊甸园式的虽原始落后但又没有动乱骚扰的和平时期。“那个时候的马孔多是一个有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像史前的巨蛋。这块天地还是新开辟的,许多东西都叫不出来名字,不得不用手指指点点。”(马尔克斯,2000:l)但是,田园一般美丽的原始社会不可避免地也有着种种弊病,其愚昧落后的现象之一,就是近亲结婚。马孔多的建造者何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和乌苏拉夫妇就是近亲关系,他们的上一辈也有人因近亲结婚生下了一个畸形儿—长猪尾巴的孩子。羞耻心和恐惧感一直在折磨、追随着布恩地亚一家人,最后也没有逃脱它的惩罚。布恩地亚家族的第六代还是生下了一个长猪尾巴的婴儿,“……这时,全世界的蚂蚁一起出动,正沿着花园的石子小路费力地把他拖到蚁穴中去。”(马尔克斯,2000:314)整个布恩地亚家族就此覆灭。这一哥伦比亚原始蒙昧状态下的社会以马尔克斯笔下神秘的吉卜赛人梅尔加德斯羊皮手稿的预言贯穿始终,将真实的一个村落,甚至是一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以预言或“神化”的形式展现出来。殖民者给拉丁美洲带来了西方文明,改变了它与世隔绝的孤立状态。马尔克斯写外部文明对马孔多的侵人是现实的,但又以魔幻了的色彩表现出来:“(吉卜赛人)他拽着两块铁锭挨家挨户地走着,大伙儿惊异地瞧到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与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甚至连那些遗失很久的东西,居然也从人们寻找多遍的地方钻了出来,成群结队地跟在梅尔加德斯那两块魔铁后面乱滚。”(马尔克斯,2000:1)哥伦比亚独立后不到一个世纪,美国怂恿原属哥伦比亚的巴拿马省独立,将这一能为美国带来大量利益的巴拿马运河控制在自己手中,从此美国势力深人。拉丁美洲人民称之为“绿色的地狱”的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在哥伦比亚经营大批香蕉种植园,对农业工人进行了残酷的盘剥。在描写这一史实时,马尔克斯有运用了夸张与魔幻的笔法,描写资本家屠杀罢工工人,“这时,他(霍塞·阿卡迪奥)才发现自己躺在死人身上……这次大屠杀大概已经过了好几个小时,因为尸体已经像秋天的石膏一样冰凉……当火车经过沉睡的村镇时……他看到身边都是男人的尸体、女人的尸体和儿童的尸体,他们都将象剔出来的烂香蕉似地被抛进大海里去……这是他见过的最长的火车,有近二百节货车车厢……”(马尔克斯,2000:236)作者似乎在不断变换着使用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甚至显微镜,运用夸张、荒诞与魔幻化的笔法,让读者看到一幅幅反映哥伦比亚(甚至整个拉美)历史长卷的写实画,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力,渲染了艺术效果。因此,《百年孤独》作为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杰作,它首先是以历史的真实为写作依据的,是一部发展了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二)魔幻的现实化所谓的魔幻的现实化,是指把魔幻的细节和事物完全当作一种现实存在来进行叙述。这种魔幻的现实化代表着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的主导风格(吴晓东,2002)。它背后是一种关于拉美的“现实”的理念。马尔克斯认为正是这种魔幻的现实构成了拉丁美洲的真实。他试图让人们相信神秘的拉美大陆就是像他写的这样的,“看上去是魔幻的东西,实际上不过是拉丁美洲现实的特征”。而《百年孤独》“只是简单地抓住了和重复了一个充满了预兆、民间疗法、先兆症状、迷信的世界”。马尔克斯曾经说过:“对我来讲,最重要的问题是打破现实的事物同似乎难以置信的事物之间的界限,因为在我试图回忆的世界中,这种界限是不存在的。”马尔克斯的童年世界提供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打破了真实与魔幻之间界限的世界。这个世界也正是拉美的现实世界。可以说《百年孤独》“只是为了童年时代所经受的全部经验寻找一个完美无缺的归宿”(马尔克斯,1982:278)。在马尔克斯与门多萨的著名的谈话笔录《番石榴飘香》中,马尔克斯就介绍了存在于拉丁美洲的一些独裁者身上的一系列迷信与怪诞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他也谈到了作为作家的马尔克斯本人的一些迷信和怪癖。“有好几次,我坐在那儿老不出活儿,什么也写不出来,废了一张又一张的稿纸。我于是抬头一瞧花瓶,就发现原因所在了:原来少了一朵玫瑰花。我喊了一声,让人把玫瑰花送来,此后,一切又都顺利了。”“门多萨:我记得,你曾经开列了一个会遇上倒霉事儿的物品和事情的完整名单,现在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来吗?马尔克斯:行,其中有极其普通、极其常见的东西。例如门背后的蜗牛、……塑料花、真正的火鸡、马尼拉大披巾……名单确实很长。”(吴晓东,2002:278)可见,马尔克斯本人就是相信这种某些东西会带来什么力量的,这些东西除了迷信和怪癖,还有神秘主义的东西。由此也可以看出,在不是置身于拉丁美洲传统文化的人们眼中的“魔幻”,对于大多数拉丁美洲人来说就是一种社会现实,是与他们的生活共生共息的精神状态。正如我国文学作品中经常提到中国人视为吉祥象征的龙。例如,巴金在《家》里有一段文字,说舞蹈的人动作起来以后,那竹竿扎就的龙就上下翻飞,“就像真的一样”。中国人读到这样的描写会觉得形象生动,原因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龙的形象,这种“真实”已经融人了我们的血液。而对于不同文化的人就很难理解龙这种现实不存在的动物。也正如拉美人眼中的“真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被认为是“荒诞”与“魔幻”了。《百年孤独》中描写大儿子阿卡迪奥的死:“霍塞·阿卡迪奥刚刚带上卧室的门,室内就响起了手枪声。门下溢出一股血,穿过客厅,流到街上,沿着凹凸不平的人行道前进,流下石阶,爬上街沿,顺着土耳其人街奔驰,往右一弯,然后朝左一拐,径直整向布恩迪亚家的房子,在关着的房门下面挤了进去,绕过客厅,贴着墙壁(免得弄脏地毯),穿过起居室,在饭厅的食桌旁边画了条曲线,沿着秋海棠长廊蜿蜒行进,悄悄地溜过阿玛兰塔的椅子下面(她正在教奥雷良诺·霍塞学习算术),穿过库房,进了厨房(乌苏拉正在那儿准备打碎三十六只鸡蛋来做面包)。”(马尔克斯,2000:103)这一怪诞荒谬的情节,作者叙述起来却像真的似的,语言和细节的精确以及日常生活情境的支持,将这一情节叙述的令人可信,局部的魔幻加上局部的现实主义的叙述方法构成小说另一类主体,是一种魔幻的现实化的写法。《百年孤独》运用使现实魔幻化和使魔幻现实化的叙述方式,确立了一种关于魔幻的真实性的信念,融和拉美民族特色的神话、传说和预言,从而重新建构了关于“真实”、“现实”的理念。神奇和魔幻是最能体现拉丁美洲现实本质的艺术形式,是发掘和寻找拉美生活真实的独特途径。这种魔幻的现实不仅是种特定的自然、历史、社会特点,而且也是一种心态,一种审视现实的方式,即一种或多种文化积淀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环境中的近乎幻想的真实(曾繁仁,2002)。融合了西葡文化、印第安文化与非洲黑人文化的独特的拉丁美洲文化有着别具特色的异域风格(陈建华,2002)。其运用的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表现手法自然也有别于其他文学方法,这就是运用魔幻与神奇烘托出的拉丁美洲现实主义。在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交融中,在“吸收与创新”的相互作用下,卡彭铁尔、阿斯图里亚斯和马尔克斯等作家对现实主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现实主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了新的发展,创造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与拉美当地现实相结合的魔幻现实主义。四、结语《百年孤独》
本文标题:西方现代派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72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