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西方社会学理论复习资料
西方社会学理论复习一、名词解释题(3*3’=9)二、简答题(2*8’=16)三、分析题(1*25’)四、论述题(2*25’=50)一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孔德在《实证政治体系》(1854)中提出,将社会学的基本内容划分为……两个部分。社会静力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地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纵的方面,动态地考察社会的变迁和进化,综观的是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2社会有机体(斯宾塞)《社会学原理》中提出的论断。社会与有机体一样具有结构性、功能性和相互依赖性。同生物有机体一样,社会也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功能、结构分化和进化过程,而复杂社会在结构上比简单社会更脆弱,整体总要受到其组成部分的功能运作过程的影响与制约。3社会事实(涂尔干)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三个特征:客观性、约束力(强制性)、普遍性。4机械团结、有机团结不发达和古代社会中的团结类型,此团结是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当这种团结主宰社会时,个人之间没有分化,由于他们具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人与人之间彼此相近或相似。人的行动受群体意志支配,个性湮没在集体意识中,由于分工不发达,社会各部分的相互依赖程度低。其客观标志是约束性的法律。现代发达社会中的团结类型,社会如有机体,其中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分工执行着某种专门的职能。有机团结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分工导致人们相互依赖。其客观标志是复原性法律。5形式社会学(齐美尔)受康德的影响,齐美尔认为,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必须与他人互动,尽管交往原因各不相同,但人们在进行这种交往时并未感到困惑,原因在于可供选择的形式是有限的,而且,这些形式本身是先天的,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换句话说,是人们将形式强加于互动。社会的本质只存在于交往的过程之中,因此,形式也就在社会中具有普遍的重要性,社会学家的任务即研究社会交往的形式。6客观文化客观文化也称客体文化,指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7理想类型在社会学研究中,为减少主观随意性,保证客观性和科学性,必须建构一套精确而严谨的概念体系,以此作为衡量现实的标准,审视现实与概念之间的差距,并对这种差距作出因果解释。韦伯称此概念体系为理想类型。两个方面的理解:一、它是一个主观思维建构,不是基于对所有事实进行经验上的概况,也不是作为社会的理想提出的。理想类型的价值中立性保证了社会学研究的客观有效性。二、它不是随心所欲的虚构,亦非概念游戏,而是一种社会学理论构建的方法,其建立必须有逻辑上的一致性,不能违反经验的因果关系。8卡里斯马(Charisma)指一个人非凡的品质和特殊的魅力,这个人被视为天分过人,具有超自然的或者超人的,或者特别非凡的、任何其他人无法企及的力量或素质,或者被视为神灵差遣的,或者被视为楷模,因此也被视为“领袖”。9模式变项帕森斯学派对社会系统进行分析的重要概念,用来说明行动者的行为取向特征,又称一定情境下人们的角色选择类型。包括如下五对二分形式的类型:情感中立性—情感性,自我取向—集体取向,普遍主义—特殊主义,自致—先赋,专一性—扩散性。10AGIL模型帕森斯把行动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和行为有机体系统,子系统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子子系统。这些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它们各自执行不同的功能,以共同维持整个系统的运行。四类系统对应四种功能:行为有机体系统对应适应(adaptation)功能、人格系统对应目标获取(goalattainment)功能、社会系统具有整合(integration)功能、文化系统具有模式维持(latency)功能,简称AGIL。二简答题:1简述韦伯的“价值中立”的方法论。韦伯的价值中立方法论观点有两个涵义:客观中立的研究态度、事实与价值的分离。韦伯以此方法保证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但是另一方面,完全没有价值观的社会科学研究是不可能的,韦伯同时用“价值关联”来表达这个观点,即在选择研究题目时,研究者即可依照自己的兴趣、喜好、价值观念来确定题目。一旦题目定下,就应该以严格的价值中立态度,抛开一切先入之见,搜集全部资料并按照科学精神指引去研究。2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中,导致分工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涂尔干认为,造成分工的原因是人口的增加,后者决定着社会生活的集约化程度。人口增加导致社会规模和社会容量的扩大,而社会规模扩大又表现为社会物质密度和精神密度的增长。社会容量、物质密度和精神密度的加强,导致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比率的提高。人口增加、互动增多又产生两种后果:一方面生存竞争的加剧促使他们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以养活大量增殖的人口,而这种情况下,分工是维护和整合社会的最佳选择,是建立新型社会团结、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手段。另一方面,互动的增加、分工的发展也使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得以加强,这恰恰是有机团结的基础。3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理论中,准群体是如何转变为显群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具备基本的技术保证,包括领导者、物质设置、纲领和意识形态;2、政治上必须有一定的政治自由,法律上必须允许结社联盟;3、准群体内部之间有沟通的可能程序与正式秩序。《社会心理学》课程复习题名词解释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概论1.社会心理学以什么为研究对象,为什么?人们的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为对象。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阶段主要分为哪三个阶段?各自的特点如何?思辨时期古希腊至19世纪上半叶——围绕人性展开争辩;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形成时期——经验描述;确立时期——实证,应用理论;特殊论;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小群体或个体研究。3.社会心理学有哪几种学科取向/为什么?心理学取向;社会学取向;人类学取向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实地研究;文献研究;调查方法;实验方法5.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什么?6.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差别定量注重概念、假设构成的模型及其演绎的结果;运用统计分析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数量的描述;研究者一般采取中立的立场;定性研究强调过程现象的整体解释,收集的资料主要是世间的语言描述,并不完全是数据;研究者更多的介入到研究情境中去,常常在解释过程中渗透研究者的主观因素。7.实验研究法的特点8.社会心理研究的一般程序是如何展开的?第三章社会化9.社会化是什么?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了解社会规则和约束,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及文化,逐步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10.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a遗传因素b社会环境因素: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职业背景;大众传媒11.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12.大学生的社会化应该注意些什么?一)进一步优化校园公德环境,切实强化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二)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高校要重视社会公德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纳入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三)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加强社会公德日常行为的训练(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第四章社会动机13.什么是社会动机?是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14.马斯洛的需要理论a生理需要;安全需要c社交需求d尊重的需要e自我实现的需求15.阿尔的福的三成份需要理论的基本观点ERG理论生存与安全交往与地位个人发展三种需要之间不存在递进关系,多种需要可同时存在;集中需要的满足中存在着挫折——倒退维度,若果高层次需要的不到满足,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的愿望就会变得强烈。而且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对需要满足的顺序存在差别。16.侵犯动机及其与行为的关系:是一种有意使他人遭受伤害的心理17.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区别和联系?内:动力源于个体自身的需求外:动力源于自身之外或与本活动无关的外部诱因两者可以相互转化18.利他动机与亲和动机利他:把他人的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上的动机亲和:个人与他人保持联系的需要和愿望基础上产生的动机19.麦克莱兰的成就动机研究观点认为人们的成就动机是可以培养的个体想要做好各种事情所产生成就感的动力。目标明确;适度风险;及时反馈;精力旺盛;相互促进20.试以社会动机的观点分析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第五章社会认知21.社会认知的基本含义及特征含义指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判断的过程。特征:选择性;防御性;显著性;完整性22.什么是认知图式,其主要有哪几种?图实施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内容可以是特定的人、社会角色、自我、对特定客体的态度、对群体的刻板印象或对共同事件的知觉。包括个人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事件图式23.人际认知过程的基本法则是哪些?类别化;平均化;极端化;一般化24.人际认知中主要有哪几种认知效应首因效应——最先的印象;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晕轮效应——爱屋及乌,光环效应,以偏概全;标签效应;相应假定效应——假定与自己有相同之处25.归因的含义及特点: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之原因的过程。26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的基本观点寻找或推测对应于行为的那个意图,从而在某一个人的行为和其独特稳定的内在属性之间建立对应关系的过程。又称为内在归因理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质是一致的).该理论试图解释在什么条件下我们可以把事件归于他人的内在特质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行为结果的严重性、社会赞许性、非共同性效应、选择自由性27印象形成的基本理解指个体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和结果。28如何理解印象管理: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恭维和抬举他人;在意见、判断和行为上遵从他人;自我表现;给与好处第六章社会态度1态度及其基本特征含义: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社会客体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特征:社会性;内在性;对象性;评价性;持续性和情境性2什么是内隐态度?人们对态度客体的自动反应3态度的功能:社会适应动能;价值表达功能;自我防卫功能;知识促进功能4态度三成分说的基本内容:态度是由感情、行为和认知三种成分组成。感情是指消费者对态度对象所产生正面或负面的情绪与感觉。行为包括人们想要对某一对象产生特定行为的倾向与可能性。认知是指消费者对一个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信念。4态度形成的主要理论是哪三种:a条件作用态度理论——用经典条件反射学解释态度的形成;还有操作性反应机制b社会学习态度理论——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模仿习得态度c认知态度理论——服从模仿-同化-内化5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原因:a基因遗传因素b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同伴;社会团体;文化因素c主体本身的因素:经验和知识;需要6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主要观点:人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平衡而协调的系统,如果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就会引起心理上的不适感,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改组,产生改变这种态度的趋势,以便恢复和协调。7霍夫兰德关于态度改变说服模型的基本内容:四个因素a说服者——专业性;可靠性;吸引力b传递的信息——信息的差异性;信息的情绪性;信息的组织性c被说服者——原有的态度强度;心理免疫;人格特征d情境——预先警告;分心8试分析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群体的态度改变当前城市居民对于进城农民工的总体印象还是负面的,年长的和受教育程度高的城市居民对农民工持更多的负面态度。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一般性的交往不能改变城市居民的态度,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奥尔波特的交往假说。仅仅有农民工朋友不影响城市居民的态度,但朋友关系与四类特征变量的交互关系在城市居民态度方面有差异,性别、教育程度、职业和收入水平对朋友关系与对农
本文标题:西方社会学理论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72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