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古希腊时期的音乐诗、歌、舞三位一体。★乐器有里拉琴、基萨拉、带簧片的阿夫洛斯和排箫式的西林克斯。罗马音乐的特点:实用化、仪式化、职业化。第二章中世纪时期★格里高利圣咏:又称平素歌或固定调,是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在吸取了古代东方音调、古希腊音乐及民间音调的基础上创编的教堂歌调,是基督教会举行弥撒时所用的音乐,单声部,唱词拉丁文,内容取自《圣经》。★格里高利意义:体现中世纪刻板严格的精神,统一了天主教音乐,摆脱了民间音乐的即兴表现,口传心授的形态,是中世纪音乐中一部经典的文献。弥撒:是天主教的一种仪式音乐,主要为合唱,也有重唱与独唱,采用固定调的拉丁文歌词,多为无伴奏的复调风格声乐套曲,六个乐章,《求主怜恤》《荣耀》《信仰》《圣哉》《祝福》《上帝的羔羊》。复调音乐奥尔加农:14——19世纪复调音乐发展的一种重要类型,分为:平行奥尔加农:在原有圣咏的下方加入相距四度或五度的声部,两个声部基本保持严格的平行关系。复合奥尔加农:在平行奥尔加农的基础上,两个声部又单独进行八度重叠,从而构成四声部,实际是平行奥尔加农的复合形式。复调音乐的其他形式:第斯康特①是由作曲家自行创作,②各声部用相同节奏。★节奏模式遵循“三分法”的原则。声部之间类似音对音的形式。孔杜克图斯:拉丁文单声部,也可以是多声部的。2克劳苏拉:是13世纪第斯康特向经文歌过渡的一种复调形式。经文歌:是13世纪下半叶最流行的复调形式,各声部间的曲调不同,歌词也不同,听起来饶有趣味。圣母院派的复调:巴黎圣母院是12-13世纪这一时期重要的复调音乐创作中心。因此将其称为“圣母院乐派”。代表人物:莱奥南,编写《奥尔加农大全》,尤其是以写作华丽奥尔加农而著称。佩罗坦:继莱奥南之后的圣母院乐派的第二代大师,曾对莱奥南的《奥尔加农大全》做过修订,佩罗坦的音乐注重节奏性,原来存在于奥尔加农中华丽的旋律被鲜明的节奏性所取代,奥尔加农也有过去的二声部扩展为三至四个声部。★佩罗坦与莱奥南不同的是,各声部都采用有量记谱的形式。音乐思想波依提乌的《音乐体制》是中世纪时期的重要音乐著作。★他提出“天乐”的观念,认为音乐包含着宇宙的和谐和数的秩序,他还将音乐分为:“人的音乐”和“乐器的音乐”。法国音乐家维特里写作的《新艺术》一文,介绍当时新的音乐概念。后来“新艺术”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特征。记谱法的发展“纽姆”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为“手势标记”纽姆谱:最初是单纯的声乐记谱方法,它采用的是一些特殊符号,形象的表示旋律的大致走向和基本轮廓,但无法标记具体的音高。13世纪弗朗科采用“有量记谱体系”。使用三种符号来表示音符的时值:长音符、短音符、次短音符。古艺术3圣母院派与13世纪经文歌的发展与兴盛是古艺术时期的主要特征,在音乐理论方面,弗朗科的有量记谱法也代表着古艺术时期的主要音乐风格特征。古艺术时期的音乐创作更加注重精神的客观与理性,作曲家力图在音乐创作中严格遵守教会音乐创作的形式框架,以保持音乐风格的宗教气质。新艺术是相对于12—13实际的古艺术而言的,新艺术的音乐风格主要有如下特征:(1)世俗音乐得到快速发展,(2)新艺术的记谱法,维特里提出的“二分法”。(3)等节奏经文歌(4)新艺术时期的新音响法国新艺术的代表——马肖,世俗复调歌曲最具影响,马肖的音乐创作十分注重旋律的精致与灵巧,善于在各声部间构造和声基础,从而突出上方旋律声部,马肖的复调歌曲形式有三种:维勒来、回旋歌和叙事歌。世俗音乐的发展中世纪采用拉丁文的歌曲大致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孔杜克图斯;另一种为戈利亚的歌曲(既有讥讽社会、谈情说爱、饮酒作乐的内容,又有歌颂生活、爱情等极富诗意的内容)。法国世俗音乐的发展:中世纪早期演唱英雄业绩史诗的世俗歌手常是一些被称为“戎格了”和“游吟诗人”的社会地位低下的流浪艺人。法国游吟诗人在法国南部被称为“特罗巴多”在北部被称为“特罗维尔”。意大利的抒情歌曲主要有:牧歌(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世俗复调音乐体裁)、猎歌(采用意大利世俗歌曲体裁内容以描写狩猎活动为主,一般为两个声部,常用卡农形式)和巴拉塔(原为舞蹈歌曲,14世纪出现复调的巴拉塔形式,常为二至三声部)。德国恋诗歌手主要是德国城市中的工匠艺人,有自己的行会组织,被称为“工匠歌4手”或“名歌手”★中世纪的乐器:拨弦乐器是竖琴,其次为琉特琴。维埃尔琴是14世纪人们最喜欢的乐器之一,维埃尔琴属弓弦乐器,是当时古提琴和轮擦提琴的总称,也是现代小提琴的前身。有五根弦。管乐器有:竖笛、横笛、肖姆管、短号、风笛等。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特点:1世俗音乐的发展2专业音乐的发展3复调音乐的空前繁荣4七月开始走向独立的发展道路。英国作曲家:代表人物是鲍威尔,以首宗教作品为主,创作了50首宗教作品,至少有23首被收入《奥尔德霍尔藏稿》音乐作品大多具有和谐的音响和优美悦耳的旋律,★并且他也是15世纪最早创作弥撒套曲的作曲家之一。邓斯泰布尔:音乐作品多为三声部,上声部最为突出,三个声部常采用相同的节奏,声部间多采用三度、六度音程形成和谐丰满的音响,邓泰布尔同鲍威尔一样,是最早写作弥撒套曲的作曲家之一,不采用素歌旋律。英国的第斯康特最为典型,英国的第斯康特采用音对音的主调和声式的创作手法,在使用三度和六度音程的同时,还倾向采用大调的调性形式,从而使音乐风格更加清新悦耳,结构单纯清晰。勃艮第派:代表作家:杜费,最具有代表性的为:经文歌、弥撒曲和尚松。有9部弥撒曲,其中有6首存留下来,4首是定弦律弥撒曲。在杜飞的带领下,康布雷大教堂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复调艺术中心。★勃艮第音乐有巨大的吸纳性和国际倾向化。班舒瓦:擅长写作世俗音乐,★以尚松最为代表,是采用法语诗歌谱曲写作的复调音乐作品,旋律优美、清新,其中又略带忧伤,特点:六度和三度的使用使音乐风5格饱满、深邃,2在注重表达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的同时,又与含蓄、内敛的宗教精神相结合。3勃艮第音乐有巨大的吸纳性和国际化倾向。法——佛兰德乐派。奥克冈,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奥克冈的弥撒曲都为四个声部,其中有4首为较大型的定旋律弥撒曲,除13首弥撒曲之外,还有10首经文歌和近20首尚松。他的音乐语言庄重威严,音乐风格具有一种哥特式象征主义特征。若斯坎:文艺复兴音乐兴盛时期的代表作曲家,创作了18首弥撒曲,100首经文歌和70首尚松。奥布雷赫特:与若斯坎同时代的荷兰作曲家,一生创作了29首弥撒曲,28首经文歌和一些尚松等世俗音乐体裁。拉絮斯:法——佛兰德乐派的最后一位重要作曲家,也是文艺复兴晚期重要作曲家,一生创作了两千部作品,其中70首弥撒曲,176首牧歌,135首尚松93首利德和520首经文歌。他的经文歌《西比尔的预言》采用的半音化的手法。创作无伴奏合唱★《回声》,至今仍广为传。德国的马丁·路德组织将拉丁文的《圣经》翻译成德文,还收集、改编、创作了许多适合会众演唱的礼拜歌曲——众赞歌,众赞歌是马丁·路德教会歌曲改革的核心内容,德国宗教改革时期,常在音乐创作中采用换歌词形式,通常情况下是将世俗歌词改为宗教歌词。众赞歌经文歌的产生,标志着新教作曲家摆脱了传统众赞歌曲调的束缚,为新教派作曲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作空间,★罗马乐派:帕勒斯特里那,主要成就是宗教音乐,一弥撒曲最为突出,创作首弥撒,约250首经文歌,50首意大利歌词的宗教牧歌和其他宗教作品。创作了100多首世俗性的牧歌。帕勒斯特里那的创作风格:1歌词不再为复杂的声部进行所遮蔽,可以听得清楚,2声部进行平稳而流畅,没有激烈的跳动,3声部间形成的和声,清新而协调,没有尖锐的不协和音,尽量避免伴音化,4创作了无伴奏合唱的先例。威尼斯乐派:维拉尔特,1527年被任命为圣马可大教堂的指挥,奠定了威尼斯乐派的独特的音乐基础,是威尼斯成为意大利牧歌发展的中心,他还创作了“复合唱风格”,即将唱诗班和乐队分为几组,安排在两侧,两侧均有管风琴。A.加布里埃利和他的侄子G.加布里埃利是继维拉尔特之后的威尼斯乐派的重要作曲家。威尼斯乐派音乐带有双重特点,既是教权的象征,又是皇权的象征。因此,威尼斯乐派的宗教音乐的风格富丽堂皇,色彩绚丽,并以其丰满充实的肢体著称。意大利牧歌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520-1550年,以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为中心,多为四声部主调风格,也运用少量模仿等复调手法。第二阶段1550-1580,以威尼斯为中心,音乐结构以五声部为主,也有四或六声部,既有主调风格,又大量运用复调手法;第三个阶段1580-1620这时期意大利牧歌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成为高度精致的音乐作品。在音乐创作中大量采用半音化的和声、绘词7法,音乐风格多样,音乐的戏剧性表现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作曲家有:卢卡·马伦奇奥卡洛·杰苏阿尔多和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蒙特威尔第的牧歌最具影响不仅关注歌词的表现,而且还有作品整体的戏剧性。法国尚松:法国作曲家发展了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用法文歌词的世俗歌曲,成为,法国尚松(巴黎尚松)。法国尚松多为四声部织体,主旋律在高声部下方各声部以同样的节奏陈述歌词,较少运用模仿的手法。音乐开始的段落一般要在作品的结尾再现。德国利德: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世俗歌曲体裁。德国作曲家海因里希·伊萨克等把复调手法与德国中世纪以来的独唱歌曲利德相结合,使利德成为一种新型的的世俗声乐复调体裁。文艺复兴时期的器乐:管乐器:竖笛、肖姆管、横笛、小号、木管号、萨克布号。弦乐器:维奥尔琴。琉特琴、管风琴、古钢琴。器乐的发展如坎佐纳、利切卡尔、幻想曲、前奏曲和托卡塔等。舞蹈音乐、变奏曲。★古钢琴(维吉娜又称“少女”)产生于14世纪,16世纪已经发展成熟。器乐的发展如坎佐纳、利切卡尔、幻想曲、前奏曲和托卡塔等。舞蹈音乐、变奏曲。第四章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巴洛克时期的艺术成就:1歌剧艺术的产生2大小调式、和声体系的逐步完善,3器乐艺术开始于声乐艺术并驾齐驱。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1新音乐思想观念,2两种规则(蒙特威尔第最早提倡)3情感类型化4节奏与记谱5同奏低音6新对位法与调性和声7特色写作与乐器制造。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8★咏叹调:是歌剧主角的独唱,相当于戏剧中的独白,它的任务是表现歌剧中主要人物各自的特性,描绘他们的肖像,咏叹调是歌剧中最精彩的音乐,他有完善的结构和情感层次,可拿来单独演唱。宣叙调:又名朗诵词,是一种朗诵式的歌调,相当于戏剧中的对白,不过它是根据自然语气而谱写的旋律具有伴奏,在表现各个主角同一场合中的不同性格,情绪以及相互对北海的一般用重唱较为适宜。序曲:是当歌剧还未开幕前由管弦乐队演奏的音乐,它的使命在于综合的叙述,全部歌剧发展的重要观念,奏出剧中代表主角的旋律,它仿佛是剧情的缩图,歌剧序曲一般常用没有展开部的变体奏鸣曲式结构。★1597年非正式的上演了《达芙妮》就将这一年视为歌剧诞生年。《达芙妮》乐谱没有保存下来,1600年上演《尤丽迪茜》是现存第一部音乐完整保留下来的歌剧是由佩里和卡契尼作曲、里努契尼做脚本。罗马歌剧:斯特凡诺·兰迪,罗马最著名的歌剧作家。他最重要的歌剧是由尤里奥·罗斯皮利奥西合作台本的《圣阿莱西奥》。★它是由四段(慢-快-慢-快)或三段(快-慢-快)组成,前者预示教堂奏鸣曲的形式。后者则是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前身,而第二幕之前的前奏曲还预示了法国式歌剧序曲的轮廓。晚期的罗马歌剧:★路易吉·罗西,开始更加注重歌剧的音乐创作,不在限于戏剧,更加注重场面及华丽效果,题材上不局限于神话故事,变得追求情节复杂,虚张声势,同时增加了许多角色,以及更多的独唱、合唱和舞蹈。威尼斯歌剧:1637年威尼斯建成了第一座公众剧院——圣卡西亚诺,上演了歌剧《安德罗梅达》。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他的作品中体现了巴洛克早期音乐第一规则到第二规则的9转变,是巴洛克时期的戏剧性精神的第一为代言人。他的《奥菲欧》是他的第一部歌剧,也是他现存最早的舞台作品。蒙特威尔第更加注重发展歌剧中的戏剧力量。在这部歌剧中,大量的运用了牧歌、单声歌曲、咏叙调(介于咏叹调与宣叙调之间
本文标题:西方音乐史实习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76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