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西部旅游资源赏析---内蒙古大草原旅游资源简介及今后发展方向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学号:2012083055姓名:赵建东内蒙古大草原旅游资源简介及今后发展方向姓名:赵建东学号:2012083055内蒙古大草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疆域辽阔,地跨“中国东北、西北、地区,是我国跨经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风景鲜碧如画,一望无际,尤其是以北部海拉尔为中心的大兴安岭西麓林缘草甸草场,更是目前我国最佳的天然牧场之一。可是近年来由于过度放牧、过度旅游、滥垦、乱采挖等,使现代草原普遍发生退化。内蒙古草原出现一系列生态问题,如何基于现实情况,进一步做好内蒙古大草原的旅游开发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是内蒙古大草原所面临的两个问题。内蒙古大草原主要包括以下下属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科尔沁大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乌兰察布大草原、鄂尔多斯大草原、阿拉善大草原、乌兰布统草原。这几个下属草原同时也是内蒙古大草原的主要旅游景点。以下主要从内蒙古大草原的旅游现状和今后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针对怎样实现旅游与经济双重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个人见解。1.内蒙古大草原的旅游开发现状和景点介绍1.1地理位置草原在内蒙古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以西,阴山、贺兰山以北的内蒙古高原及其边缘地带的丘陵山地,还有鄂尔多斯高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草地资源和国土的绿色屏障。在内蒙古境内草原是面积最大的自然景观,。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了我国温带草原的主体部分,素以“大草原”以及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民族闻名于世,具有开展草原旅游的资源优势。开发和利用草原旅游资源是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是提升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内蒙古的地形以高原为主,高原从东北向西南延伸3000公里,地势由南向北、西向东缓缓倾斜。一般地区海拔1000米-1500米。内蒙古高原可划分为呼伦贝尔高原、锡林郭勒高原、乌兰察布高原和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高原四部分。高原上分布着辽阔的草原,是我国著名的天然牧场,还分布着一部分沙漠。高原边缘的山峦,主要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这些山脉的位置和走向,构成一条牧业区与农业区的分界线。高原的外沿,分布着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和辽嫩平原。这三个地区,除鄂尔多斯高原土质较差和比较干旱以外,其他两个地区均为肥土沃野,是自治区的主要农耕地带。1.2地域特色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这里地域辽阔,风光旖旎,水草丰美,3000多条纵横交错的河流,500多个星罗棋布的湖泊,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一直延伸至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31个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回味无穷的地方风味,又为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增添了色彩。这里夏季气候宜人,空气净透,是避暑度假的胜地;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在被誉为“中国第一曲水”的莫尔格勒河畔,有一个“金帐汗蒙古部落”是呼伦贝尔市惟一以游牧部落为景观的著名旅游景点。这里是中外驰名的天然牧场,历史上许多北方游牧民族都曾在此游牧,成长壮大,繁衍生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在这里秣马厉兵,经过与各部落的争雄,最终占据了呼伦贝尔草原,他利用这里的资源和无数骁勇的骑士,完成了统一大业。金帐汗部落的布局,就是当年成吉思汗行帐的缩影和再现。每逢夏季牧民们便在这水草丰美的地方放牧,这里形成了以游牧部落为主体的美丽图画。蓝天白云、弯弯河水、茵茵绿草、群群牛羊、点点毡房、袅袅炊烟,呼伦贝尔是世界少有的绿色净土和生灵的乐园。茫茫无际的天然牧场,清新宁静,置身在美丽的大草原之中,令人心胸豁然开朗。围着红彤彤的篝火跳起安带舞,那嘹亮悠扬的蒙古长调伴你直至夜深……7月正是去呼伦贝尔的好时候。在草原深处,有最原始、最淳朴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鄂温克、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兄弟姐妹将以特有的豪爽、奔放与深情厚意迎接你的到来。穿越吉布胡朗图,你将能品味飞鸟成群、水天一色、气势磅礴的呼伦湖和新开湖;住进自己搭建的蒙古包,品尝亲手宰杀的牛羊,喝一杯醇香的奶茶和美酒,吃一顿鲜嫩的手扒肉,让朝霞般的篝火点燃你无限的热情和美好的希望;体会草原牧民赛马、套马、驯马表演、蒙古博克、角力擂台赛。1.3人文习俗尊老慈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慈幼。在内蒙古大草原,到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骂。不要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其他到牧民家做客要带适当的礼品,如酒、糖、小食品等,不做空手之客。对迎面上来狂吠的牧羊犬可大声喝斥,但不要用东西去打,因为见生人来,狗上前狂吠是其天性,是告知主人有生人来到。这时主人会出来喊住狗,请宾客进包。如需解手要到蒙古包南方较远的地方,不要在蒙古包东、西侧(有羊圈)、北侧(气味会随风刮入包内)。离开主人家时要道再见并致谢意。爱畜乘车在草原上游览或到牧民家访问做客,汽车行驶中路遇畜群,要早鸣笛,以使畜群早些避开,否则车辆猛然惊畜,牲畜急跑会掉膘。如果在草原上遇见畜群,汽车和行人要绕道走,不要从畜群中穿过,否则会被认为是对畜主的不尊重。做客乘车到牧民家做客要看蒙古包附近勒勒车是否栓着马,不要贸然驶入,免得马惊挣断缰绳跑失。进包要从火炉左侧走,坐在蒙古包的西侧或北侧,东侧是主人起居处,尽量不坐。入座时不要挡住北面哈那上挂着的佛像。进包后可席地而坐,不必脱鞋,但不可坐在门槛上。1.4内蒙古草原陷入发展困境草原对于森林和荒漠而言是最年轻的生态系统,更是人类原始农业的发源地。原始农业时期的草原是一个能自我维持的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压力不断加强以及不合理的活动,如过度放牧、滥垦、乱采挖等,使现代草原普遍发生退化。研究表明,内蒙古草原现已是一个不能自我维持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主要表现在草原环境的不可持续性、生态系统的不可持续性、草原支持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三方面。2.内蒙古大草原如何在现实状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2.1由于过度放牧、开垦及气候变化,造成90%以上的北方草原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之中,生态与环境状况极其恶劣。首先,人为活动引起草地退化。内蒙古草原目前是北方沙尘暴主要的沙源地之一。过度放牧导致草层稀疏,土表细土被风吹起,成为沙尘暴重要的沙尘源。其次,草地生产力与承载力降低,草地的植物群落结构发生退化,优势植物大量减少,毒草、杂草等有害植物增多,草地的生物多样性丧失,珍稀濒危植物灭绝,野生动物消失。第三,草地的生态与环境状况恶化,如土壤表层硬度增加、粗粒化、沙化,土壤的腐殖质含量下降,肥力降低,二氧化碳释放加强等。2.2内蒙古草原社会经济的不可持续性。其表现一是草原管理的不合理性,一年四季放牧、不能休养生息,使草原季节性逐渐消失;过分利用草原而没有投入、单一放牧、以不断扩大牲畜数量来提高收入,造成草地环境恶化。二是种种社会因素造成草原社会经济的成本大幅增加,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如内蒙古草原的产业化程度极低,牧民只依靠牲畜数量增收,缺乏企业带动,缺乏增值途径;人口文化素质低,环保和生态建设意识差;交通不发达,物流不畅,信息交流受限等。三是内蒙古草原牲畜数量急剧增长,超过了草原的承载力(现有牲畜5176.9万头,超过理论载畜量86%),使草原的畜牧业经济难以为继。内蒙古草原巨大的生态赤字意味着其低下的生产力和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已使它成为一个不能自我维持的、生态严重退化的、经济巨额亏缺的、因而也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改变内蒙草原目前的不可持续性,必须转变草原功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传统、粗放、落后的天然草地放牧型畜牧业全面地向以优质高产人工草地、饲料地为基础的现代化舍饲畜牧业转型;从数千年来把草原作为放牧场为主全面转向恢复和发挥其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富集碳库、养育野生有蹄类食草动物与维护旱生植物基因库的生态功能。在草原带南缘农牧交错带与东部农区建立人工饲草基地,使农田的饲草料与畜牧业链成为草原带强大的支撑、育肥带与大市场。只有这样,才能使内蒙古草原走出困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草地畜牧业生态经济链。内蒙古大草原共有13亿亩草原,占自治区国土总面积的74%,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位列全国五大牧区之首,是率先实施草畜平衡的地区。从某种意义上说,实施草畜平衡也是逼出来的。内蒙古牧区存在牲畜超载现象几乎是在所难免。近50年来,全区牲畜头数增加了5倍,而可利用草原减少了9000万亩。单位牲畜平均占有可利用草原下降了9倍,超载1/2左右。内蒙古最著名的锡林郭勒草原在2000年前后,草地每年超载牲畜700万头(只)以上。超载过牧的“人祸”因素,再加上2000年前后连续大旱的“天灾”因素,终于使内蒙古大草原开始了疯狂的报复。2.3随着一项旨在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法规《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暂行规定》,于2000年8月1日在内蒙古正式施行。从此,在内蒙古发展畜牧业,开始了依据草原的承受能力计划养殖。目前,全区依法划定8.4亿亩草原为基本草原。照此计算,内蒙古基本草原的绝大部分已走向草畜平衡。综合施策推动草畜平衡增草,减畜。内蒙古开始了双管齐下。“增草的措施很多,包括在牧区种植一定面积的草饲料”,内蒙古自治区著名草原专家邢旗认为,“但建设家庭饲草料基地直接联系着牧区的垦荒,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最根本的还是让大草原修养生息”。由学界首倡并迅即推开的一种草原保护方式就是春季休牧。从2002年起,内蒙古除了个别面积狭小的工业城市,普遍开展了休牧工作。各级草原监理部门根据当年春天气象信息、牧草返青情况、各地的草场等级确定各旗县春季休牧的起止时间。各地发布休牧公告,划分责任区,成立了旗、苏木两级休牧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四大班子包苏木、科局包嘎查、一般干部包浩特的联防责任制。内蒙古的禁牧工作是依托“退牧还草”生态建设项目而开展的,通过项目建设资金对牧民进行直补。禁牧草场主要分布在这样几类地区:一是草场极度退化沙化区,二是阿拉善盟至锡林郭勒盟西部边境一线,三是阴山山地,四是交通主干线两侧,五是城镇周边,六是自然保护区。去年,包头市禁牧又有大手笔:开始在达茂旗全面实施禁牧,禁牧期限为10年。在休牧、禁牧的带动下,牧民们自己把划区轮牧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每年,自治区草原监督管理所、草原勘查设计院都采用地面监测与卫星遥感技术,结合气象资料,对全区33个牧业旗天然草原冷季饲草储量进行分析,计算出适宜载畜量,然后通报给各地。各地据此加快出栏,把超载的牲畜减下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今天的草原上,已经见不到大龄羯羊仍在放养的情况,一般都是羔羊当年出栏。锡盟从2003年开始以草定畜,严格奖惩,把牲畜总头数由1800多万头(只)压减到2009年的1300多万头(只),年均压减100万头(只)。目前,内蒙古牧区牲畜总头数占全区牲畜总头数的比重,已由过去60%降为现在的40%。区繁殖农区育肥等措施,对维持草畜平衡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科学发展提高草畜平衡,实施草畜平衡,核心还是推动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千百年来,畜牧业生产主要是以放牧散养为主,属于“自然养畜”而不是“建设养畜”,脆弱而粗放。实现草畜的动态平衡,牧民从观念到技能都进行了一场重塑:通过培训,牧民掌握了人工种草、青贮饲料制作、秸秆饲料调制、舍饲育肥、家畜改良、疫病防治等实用技术,开始加快淘汰质量差、效益低、不适合舍饲圈养的劣种牲畜,优化畜种结构,加大出栏力度,促进了全区畜牧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由数量低效到质量高效的历史性转变。减畜的核心在于减“人”。记者在调查中深深感到,牧民们更知道爱惜自己的草场,更了解超载过牧的坏处。但是,50多年来内蒙古的草原减少了将近1亿亩,而牧业生产人数却膨胀了好几倍。受语言、观念、技能等多重局限,牧人很难离开草地。对他们来说,生存、增收是最大的事情,必然忽略草原的生态属性而关注其生产资料属性,必然看淡草原的建设而看重草原的产出。只有综合以上几点,内蒙古大草原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为草原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标题:西部旅游资源赏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82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