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贺以权回顾三磨所的历史变化
贺以权:回顾三磨所的历史变化-纪念郑州三磨研究所建所55周年有奖征文获奖作品集来源:中国超硬材料网2013-06-19加入收藏打印字体【大|中|小】第一机械工业部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简称“三磨所”)是我国计划经济初期,1958年6月建立的全国磨料磨具工业唯一的一个磨料磨具行业综合研究单位,隶属于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曾改称机械工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我所所名前冠随作相应更改)。三磨所在成立五十多年之后,已经成功转制为一个科技型企业。五十多年中,三磨所的性质、任务发生了许多历史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由国家政策决定,同时也受到行业和本所内部因素影响。三磨所五十多年的历史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从1958年至1978年,共20年;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从1979年到1999年,又20年;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从1999年7月1日正式转制至今。本文主要从三磨所的性质、地位、任务等战略方面来回顾三磨所的历史变化,不过多涉及科研、行业工作、生产等方面的具体发展情况,并侧重前两个时期,谈的是个人的一些看法,供研究编写所史时参考。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三磨所的建成和发展(1958—1978年)又分三小段:1、筹建阶段(1958.06—1962.02);2、建成阶段(1962—1968);3、创建新行业阶段(1969—1978)。三个阶段的基本情况见下表。(一)筹建阶段,三磨所的诞生(1958.06—1962.02)1958年6月12日,第一机械工业部以(58)机技张字188号文批复部第二机器工业管理局(58)器工字第45号文,同意成立“磨料磨具研究所筹备处”,由部二局直接领导。6月12日,后来定为所庆日。1、为什么建立磨料磨具研究所?(当时无“磨削”两字)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时期,1953年制订了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开始了计划经济时代。当时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抵制和封锁,政治上一边倒,与苏联结成联盟,经济上基本照搬了苏联一整套计划经济管理办法。中央成立了各个工业部管理各行业的国营企业。磨料磨具工业因砂轮属于磨削加工工具,划入金属切削机床与工具这个大类,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器工业管理局(即机床工具局,简称机床局或二局)管理。机床局在1956年筹建成立了北京机床所等几个局属行业所之后,于1958年开始筹建磨料磨具研究所。在东北工业局的领导下,建国头三年恢复和扩建了沈阳苏家屯砂轮厂(后称第一砂轮厂,简称一砂);“一五”时期,一机部二局又在华东地区的山东淄博改建了山东金刚砂厂(后称第四砂轮厂,简称四砂);此后拟在中南地区建砂轮厂,中南砂轮厂筹建处设在武汉,因河南省巩义发现大型铝矾土矿,中南砂轮厂筹建处迁到郑州,筹建郑州砂轮厂(即第二砂轮厂,简称二砂,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1956年公私合营,又成立了上海、苏州、北京、天津、合肥、广州等许多地方砂轮厂。至1957年底,普通磨料(棕、白刚玉,黑、绿碳化硅四大品种)产量达到7789吨,普通磨具(陶瓷、树脂、橡胶三大结合剂,砂轮、砂瓦、油石、磨头四大类)达到6961吨,砂布砂纸142万平方米,总产值3549万元(1970年不变价),职工4123人。当时,磨料磨具行业已初具规模,为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急需进一步发展提高。这是建所的客观需要和服务对象,厂所分工,厂搞生产,所搞科研,三磨所既是行业各厂的共同科研单位,又是国家机械部管理行业的一个有力助手。建所伊始,就确定了所的性质、地位和任务。2、建一个什么样的所?在此之前,一机部二局就仿照苏联建立了机床(北京)、铸锻机械(济南)、工具(成都)等几个行业所,1958年筹建磨料磨具研究所仍然是仿照全苏磨料磨具与磨削研究院(俄文简称BHИИAШ)。所的专业研究室包括磨料、无机磨具、有机磨具、磨削、理化分析、以及情报标准等。这一模式不包括关系密切的磨床(以及磨削液、修整器等),造成了至今磨具与磨床在工作上的分离。仿苏联建立的磨料磨具研究所确定了所的格式和最初规模,幸而后来有所突破。3、建在哪里?北京作为新中国的政治中心,已经急剧扩张。二局的几个所除机床所建在北京外,其余均在外地。三磨所曾经考虑天津,一则靠近北京,二则天津大学设有硅酸盐专业,可以合作。二砂原定武汉,后因靠近荥阳铝矾土矿改在郑州,三磨所也就建在郑州。这算是一个不错的地点,郑州也因此成为中国磨料磨具的中心城市。4、如何筹建?1959年部决定:“研究所地址在郑州砂轮厂内。该厂原中央实验室的设备、房屋全部拨给研究所使用”。所的筹建工作由二砂党委代管和统一领导。当初建设二砂中央试验室就不是只着眼于二砂一厂之需,而是考虑了整个行业理化分析检测工作的需要。三磨所初期的人员除来自一砂、四砂外,领导干部、技术和管理人员主要来自二砂,办公、试验和宿舍场地全部由二砂提供。47#建筑面积2961平方米,设备仪器1261台套,投资91万元,能试验检测的项目139项。这就是三磨所当时的全部资产。可见,三磨所主要依靠二砂筹建。这种筹建方式的好处是:建设快,三年不到;投资省,共计90万元;边筹建,边工作,边科研。缺点是后续工作量大,除筹建期开始建造的办公试验大楼于1963年建成投入使用外,多年后一直在盖楼;1963年从二砂独立出来后,尚需重建宿舍;47#试验条件尽管不错,但仍不能完全满足所的工作需要。5、三磨所干什么?1960年1月,国家科委批准了三磨所的“建所任务书”,基本任务为以下十条:(1)磨料磨具制造的研究;(2)磨削基本理论的研究;(3)新磨料和新磨具的试验和研究;(4)研究和制订磨料磨具的标准和技术条件;(5)与有关单位配合,研究制订合理的磨削规范;(6)研究和设计研磨工业所需的专用设备和装备;(7)研究磨料磨具理化检验和性能测定方法及设计测定用仪器;(8)研究研磨工业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9)研究磨料磨具制造厂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10)建立技术情报网,组织国内外先进技术交流和资料的交换。其中第9条划归已建立的工厂设计处(机械部第六设计院),三磨所从未开展外,其余九条可归纳为科研(新工艺、新产品、新方法、新装备、新仪器)和行业技术管理服务(标准、质量、规划、情报)两大方面。这也是部属其他行业所共有的两大任务。机床局曾将三磨所的作用概括为八个字:参谋、组织、攻坚、服务。仿照苏联,依靠二砂,依托47#,在行业的期盼中,三磨所诞生了。最初三年,边筹建,边工作,两次组织科技人员,与一、二、四砂等砂轮厂一起,分赴全国各砂轮厂帮助工作,制订了第一部行业标准15项和行业技术发展规划。1962年2月,取消筹备处,正式定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增加了磨削,成为三磨,冠名中尚无地名)。(二)建成阶段,创立一个新的专业领域,具有三大任务(1962--1968)。1、配班子,搭架子,盖房子,正式建成三磨所筹备处取消后,二砂厂长王津不再兼任主任,随即派副厂长陆根仁任副所长,主持全面工作,又派司振桐任副所长协助,还派四砂王德祥、一砂陈永贵任副总工程师(无总师)。62年在陆所长主持下搭架子,将原设立的各专业组改为研究室,计有磨料、无机磨具、有机磨具、磨削、理化和专用设备六个研究室,还有情报室等行业工作科室和行政科室,健全了所内组织机构,这一直是所的基本框架。当时全国科研院所都在贯彻“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十四条意见”,三磨所一边基建、一边培养队伍一边开展工作,继续贯彻“三边”方针,不断发展壮大。1963年,在二砂北邻建成6440平方米,占地2.1万平方米的综合性试验及办公大楼。此楼一直是三磨所的标志性建筑。1965年又在现家属院征地建成两栋宿舍楼(现在的1#、2#宿舍楼),共3562平方米,形成独立的生活区。1965年,职工达250人,固定资产达400万元,这标志着三磨所按最初建所方案建成,历时七、八年。2、勇攀高峰,独树一帜,开辟了新的专业领域1963年12月6日,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诞生,是继美、苏、日等国之后的第五国。这是国家121课题组的重大成果,该课题组由三家组成,部属北京通用机械研究所负责合成装置设计制,三磨所负责合成工艺技术,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所负责高温高压测试。金刚石的研制一开始就以机械部为主(通用机械研究所、三磨研究所为主)。它的研制成功是三磨所对我国现代科技发展史的重大贡献,彪炳史册。由此,三磨所首先进入金刚石专业。1964年4月,国家科委又批复下达了“人造金刚石中间试验任务”。由三磨所负责合成工艺试验与检测,部属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负责设计试制六面顶液压机,上海材料所负硬质合金顶锤研制。在三磨所的密切配合下,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于1965年8月成功制造出我国第一台6×6MNDS-023A型超高压高温装置,为三磨所进行人造金刚石的中间试验奠定了基础。1966年7月开始中间试验,当年共生产人造金刚石1万克拉,当年10月,根据一机部的指示,为我国第一家金刚石专业生产厂--第六砂轮厂提供工艺技术资料和人员培训工作,掀开了我国人造金刚石工业化生产篇章的第一页。三磨所从此开始了“以科研为主,兼搞小生产”的重大发展时期。1968年初具生产规模,当年生产金刚石6万克拉,微粉1.5万克拉,研磨膏6千管,初步满足了国家对人造金刚石产品的迫切需要。兼搞生产的方式使三磨所在原有科研和行业工作两大任务之外,增加了第三项任务,即科研新产品的生产。3、科研成果,硕果累累,继续拓展新的专业领域在人造金刚石研制成功的鼓舞下,1964年起,三磨所先后试制成功了树脂、青铜、电镀、金属等结合剂的金刚石砂轮、磨头、油石以及切割片等一系列金刚石磨具和制品。1967年又研制成功立方氮化硼和由两种超硬材料制成的聚晶。这些研制成果将三磨所从普通磨料磨具的专业、行业领域,拓展到了超硬材料和制品这个全新的专业和行业领域。苏联在开发成功金刚石后,在BHИИAШ之外另建了一个全苏超硬材料研究院(前者在莫斯科,后者在乌克兰)。三磨所则合二为一,仿照了前苏联BHИИAШ的建所模式,又超越了它。这也有别于欧美国家,在国际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一阶段是三磨所发展历史上非常重要、十分突出的阶段。一方面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一方面增加了科研型的生产任务。这不仅大大促进了当年三磨所的建设和发展,提升了三磨所的行业地位、科技和经济实力,也为50年后的转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是三磨所早期十分辉煌的一章。三磨所异于常规,茁壮成长。(三)发展壮大阶段,创立了一个新的行业、一个新型科研所(1969—1978年)这一阶段是三磨所发展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也是我国超硬材料和制品行业的奠基时期。尽管处于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之中,三磨所为我国新兴的超硬材料及制品行业的建立和技术进步做出了无可争议的巨大贡献,一技独秀,居功至伟。1、着力中试生产,经济效益显著三磨所从1966年生产金刚石,以后又增加微粉、研磨膏、聚晶、CBN、精磨片等,至1978年13年间,共生产金刚石110万克拉,最高年产量超过20万克拉(1970、1971年)。当时部局定价为32元/克拉,(均为JR1型料,后逐步降价),年产10万克拉,即有300多万元。从1969年~1978年十年间,所累计自行组织收入达2478万元,最高一年为592.5万元(1971年),而此十年的部局事业经费拨款累计仅140万元,仅为10年间所固定资产增加值350万元的40%,尚不及所收入的1/17。当时所三、四百人,劳动生产率常年过万元,高出机床行业同期的6000元。曾经被国家科学技术协会通报表扬为“一个走五七道路的研究所”。当时行业曾有几句口头禅:“压机一响,黄金万两”。1971年7月1日,三磨所下放河南省,放至郑州市,转了户口,未带粮本,即没有国家经费划拨额度,以致1978年4月国家上收时,只给30万元事业费。以后又陆续增至50万元、65万元至85万元为止。核定所的事业经费支出却是120万元,不足数由所自筹。曾经名噪一时的三磨所,这时也吃了一点苦头。为什么在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中,三磨所的金刚石生产能够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我觉得有三个原因:1、首先是国家的高度
本文标题:贺以权回顾三磨所的历史变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93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