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106-附件5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1.开发:原意指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所进行的劳动,以达到利用目的的活动。在现实生活当中,开发的含义已大大扩展,一切改变原始状态、自然景观的活动都称为开发。人才的发现、新技术的发明也称为开发。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优化、重点、限制、禁止开发中的开发,特指以陆地国土空间为对象,以集聚人口和经济为目的,大规模、高强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活动过程。2.主体功能:一定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功能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功能就是主体功能。就一定的空间单元提供产品的类别而言,要么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并不排斥其他功能。3.主体功能区:指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主体功能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从开发方式上,可以定义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从开发内容上,可以定义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产品主产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107-态功能区。从层级上,可以分为国家级层面和省级层面。4.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空间规划。一是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背景下,对国土空间开发进行的战略性谋划。二是今后各类涉及空间开发规划的基础性规划,是衔接协调各类相关规划的基本依据。三是具有约束性的规划,既要约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也要约束政府的行为。四是一种综合性空间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空间规划相比,范围更广、更原则。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设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5.开发强度:指一个区域建设空间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建设空间包括城镇建成区、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交通、水利设施、其他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强度是优化、调整国土空间结构最重要指标,各类主体功能区都必须严格控制开发强度。6.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水域、内水、领海、领空等。国土空间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是一种稀缺资源。7.空间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空间的构成及其在不同空间的分布,如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的比例,城市空间中城市建设空间与工矿建设空间的比例等。空间结构一旦形成后很难改变,特别是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等变成工业和城市空间后,调整和恢复的难度和代价很大。-108-8.城市空间:包括城市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城市建设空间包括城市和建制镇居民点空间。工矿建设空间是指城镇居民点以外的独立工矿空间。9.农业空间:包括农业生产空间、农村生活空间。农业生产空间包括耕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园地、其他农用地(包括农业设施和农村道路)空间。农村生活空间即农村居民点空间。10.生态空间:包括绿色生态空间、其他生态空间。绿色生态空间包括天然草地、林地、湿地、水库水面、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其他生态空间包括荒草地、沙地、盐碱地、高原荒漠等。11.生态产品: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舒适的环境和宜人的气候等。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产品。生态产品同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一样,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产品。如限制开发区域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主体功能就是生产和提供生态产品,包括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减少噪音、吸附粉尘、保持生物多样性、减少洪涝灾害等。生产和提供生态产品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也是发展。12.优化开发区域:是指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从而应该转变经济增-109-长方式,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优化开发区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是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13.重点开发区域:是指具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聚集人口和经济的条件较好,应该重点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重点开发区域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14.限制开发区域:分为两类,一类是农产品主产区,即耕地面积较多、农产品生产条件较好,尽管也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但从保障国家农产品安全以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必须把增强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从而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一类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即生态系统脆弱、生态功能重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不具备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条件,必须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从而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15.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生态地区。禁止开发区域包括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国家级、省级及以下自然保护区、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蓄滞(行)洪区等。16.城市化战略格局:格局是指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态。城市化战略格局是指按照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110-战略,对城市化地区所进行的空间总体布局和区域划分。17.农业战略格局:为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把增强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按照国家和区域农业发展战略,对农业和农产品生产进行空间总体布局和区域划分。18.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把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按照国家和区域生态保护战略,对生态空间进行总体布局和安排。19.排污权交易:在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及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和污染治理,节约污染排放指标,这种指标作为有价资源,可以储存起来以备自身扩大发展之需,也可以在企业之间进行商业交换。无力或忽视使用减少排污手段,导致手中没有排放指标的企业,可以按照商业价格,向市场或其他企业购买污染排放指标。20.自然灾害:灾害是指洪涝、干旱、台风、火山、地震、海啸、泥石流、火灾等给人类造成损失的自然异常现象。2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22.据点式开发:又称增长极开发,是指对区位条件好、资源富集等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集中资源,突出重点,点状开发。-111-23.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的稳定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24.环境容量:是指区域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环境具有自净能力,可以通过大气和水流的扩散、氧化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超越环境的自净能力,则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伤害。25.生态廊道:是指从生物保护的角度出发,为可移动物种提供一个更大范围的活动领域,以促进生物个体间的交流、迁徙和加强资源保存与维护的物种迁移通道。生态廊道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要素构成。26.生态孤岛:是指物种被隔绝在一定范围内,生态系统只能内部循环,与外界缺乏必要的交流与交换,物种向外迁移受到限制,处于孤立状态的区域。27.“一核、一轴、两翼”:以大连为核心,强化大连—营口—盘锦主轴,壮大渤海翼(盘锦—锦州—葫芦岛渤海沿岸)和黄海翼(大连—丹东黄海沿岸及主要岛屿)。28.“一核、五带”:以沈阳为核心,打造沈抚、沈本、沈铁、沈辽鞍营、沈阜五条城际连接带。
本文标题: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401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