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走近东北虎摘要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在生命科学的奥秘的学习中,我们对动植物的了解必不可少。与我们拥有相同生命的动植物们,也是自然界必不可少的部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如果我们想要正确的处理人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首先就必须深入的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特征性质与生活习性,生存现状等等。东北虎学名西伯利亚虎,是虎的亚种之一,也是现存体重最大的肉食性猫科动物。我们要真正走进东北虎,就必须对其物种学史,形态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分布范围,繁殖方式,种族现状,保护级别等多个方面来深入了解。只有真正了解了东北虎,才能对我们研究和谐共存提供依据。关键词西伯利亚虎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生存现状东北虎的简介东北虎学名西伯利亚虎,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起源于亚洲东北部,曾经遍及俄罗斯西伯利亚至韩国地区,有300万年进化史,在中国境内又被称为东北虎。虽然它拥有巨大的体形和惊人的力量,野生的西伯利亚虎却依然濒临灭绝,这支珍稀物种的生死存亡仅系于一线。成年雄性西伯利亚虎体重平均为250千克,体长约为2.3米;成年母虎平均体重约为170千克,体长约为2米,肩高1.1米左右,尾长1.3米左右。最大身长可达2.9米(含尾长)。头大而圆,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字,故有“丛林之王”和“万兽之王”之美称。耳短圆,背面黑色,中央带有1块白斑。其毛色艳丽,体色夏毛棕黄色,冬毛淡黄色。背部和体侧淡黄色,腹面白色,背部和体侧具有多条横列黑色窄条纹,通常2条靠近呈柳叶状。全身布满黑色的条纹,前额上的黑色横纹中间略相串通,形似“王”字。西伯利亚虎在夏季由于日照时间长,被毛会变短,颜色变深。进入冬季则毛长而色淡,呈淡黄色。为了融进多雪的栖息地,西伯利亚虎冬季的毛色较白,不象温暖地区的老虎那样有红色的条纹。为了抵御低达零下45度的低温,它长着厚厚的皮毛,在所有老虎中,它每平方英寸的毛发数量是最多的。成年西伯利亚虎的牙齿较强大,一般为30个。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犬齿十分粗大,呈圆锥状,齿尖部稍向后弯。长54-78mm,粗20-26mm。西伯利亚虎拥有火一样的目光,身体厚实而完美,背部和前肢上强劲的肌肉在运动中起伏,巨大的四肢推动向前,平稳而安静,就好像在丛林中滑行。它还有尖硬的锯牙钩爪,5个非常锐利的虎爪使用时伸出,不用时缩回爪鞘避免行走时摩擦地面。西伯利亚虎生性内向,多疑而凶猛,动作敏捷,在丛林中出没无常,一般人很难亲眼目睹野生的西伯利亚虎西伯利亚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因此它们生活在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在中国东北地区,也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地,以利于捕食。东北虎的生活习性和分布范围西伯利亚虎常单独活动,只有在繁殖季节雌雄才在一起生活。无固定巢穴,多在山林间游荡寻食。能游泳,不会爬树。由于林区开发、人口激增,过去偏远地区都已发展为村镇,虎亦常到林区居民点附近觅食。虎多黄昏活动,白天多潜伏休息,没有惊动则很少出来。虎的活动范围较大,在北方日寻食活动范围可达数十公里。西伯利亚虎的捕猎方式是静伏或潜行至一定距离,然后突然袭击,猛扑过去,咬住被捕动物的颈部,使猎物无法逃脱。捕食野猪,以及马鹿、水鹿、狍、麝、麂等有蹄类动物,偶而亦捕食野禽,秋季亦采食浆果和大型昆虫等。东北虎的种群现状野生东北虎生存维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栖息地消失。过度地采伐森林加速了西伯利亚虎栖息地的丧失,同时也使西伯利亚虎的捕食对象(如狍、野猪和麂等)无栖身之地,造成西伯利亚虎的食物短缺。2.虎皮虎骨的药用价值使得西伯利亚虎长期以来成为狩猎对象。3.由于人类的活动、栖息地的破坏等因素使西伯利亚虎的分布区被分割成多个孤立的“岛屿”,各分布区之间缺乏基因交流,甚至一些分布区内仅有一只个体而不能繁殖。一个世纪以来,虎的种群数量减少了95%,致使这一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如今面临着灭绝的危险。然而,依靠先进的技术和广泛的教育支持,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的科学家对虎的未来还是比较乐观的。“大多数人对虎都充满了善意,如果保护者能将这些积极因素转换成直接的行动,虎的未来将是光明的。”WCS动物保护学家、印度著名的虎专家——UllasKaranth博士如是说。据估计,现在野生的西伯利亚虎数量只有366到406头,是地球上排名第二的濒危老虎亚种。据WCS俄罗斯科学家估计,19世纪末,全世界东北虎的总数约有2000-3000只,而中国约有1200-2400只。20世纪30年代,东北虎尚有500只以上,且大部分分布于中国境内。50年代以后,中国捕虎运动及林区人口数量激增,东北虎被迫迁移到干扰较少的俄罗斯远东地区,西南边界已退到吉林省辉发河流域和集安、浑江一带。1953-1957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野外调查表明,东北虎在中国的数量已不足200只。1974-1976年调查时,辉发河流域和鸭绿江上游集安县境内已没有虎分布,抚松县境内也仅存6只东北虎,至此东北虎分布区的西部界线已退缩到抚松以东。1981-1984年时,长白山一带的东北虎分布区四分五裂,形成几个孤立的分布区域。这意味着东北虎将难寻配偶、延续种族。上世纪80年代末期,长白山区的虎已经基本绝迹,只有少数个体残存于吉林珲春市。1998年和1999年两次大规模东北虎数量调查结果显示,吉林省长白山区东北虎的数量为7-9只,分布区也由20世纪90年代初散布于长白山区退缩为两个较狭窄的分布区。1999年,由WCS参加的国际调查队在黑龙江进行了两个多月的野外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的野生东北虎的数量急剧下降,从建国初期的400多只已下降至当时的5-7只。2014年2月26日晚,2只被个人非法驯养的东北虎,从山东青岛下辖的平度市运抵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救助站。[1]东北虎数量稀少,且行踪隐秘,野外调查和研究都非常困难。然而,WCS的科学家却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过去近20年里创造了不少东北虎研究与保护的奇迹。利用先进的无线电遥测技术,WCS的科学家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对60多只野生东北虎进行成功追踪,获取了大量珍贵的野外资料,首次揭示了野生东北虎的社群结构、食性、繁殖、死亡以及它与人类及其他物种关系等重大科学问题,有力推动了东北虎保护事业的发展。在俄罗斯政府、WCS等国际动物保护组织的积极努力下,过去50年俄罗斯的东北虎数量增长了十几倍,达到创纪录的400-500只。1993年5月29日,国务院在《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中严禁进出口虎骨;禁止出售、收购、运输、携带、邮寄虎骨;取消虎骨药用标准,禁止用虎骨制药。中国曾是世界上虎制品需求最大的国家,中国政府颁布的这一禁令遏制了市场需求,有效地防止了野生老虎的灭绝,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赏。2000年10月,“东北虎野生种群恢复国际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开启了中国野生虎国际合作保护的先河。基于这次研讨会上提出的恢复野生东北虎计划,在吉林省林业厅和WCS的共同努力下,2001年12月一个新的保护东北虎和远东豹的保护区——吉林珲春东北虎自然保护区成立,3年后成功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1月25日,吉林珲春自然保护区利用WCS提供的远红外摄像机拍摄到了3张野生东北虎的照片,这是中国首次拍到野生东北虎的照片,它们与具体翔实的现场监测数据一起,无可辩驳地向世人证明,中国至今还有野生东北虎存在。这是中国东北虎保护事业的一大进展,也是极其珍贵的保护成果,为今后的保护工作增添了信心。迄今为止,在珲春地区5次拍摄到野生东北虎的珍贵照片。我们与东北虎对于我们这个一代的青年人来说,东北虎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词语。熟悉之处在于我们可以在一些媒介上了解到它,陌生之处在于我们之中极大部分人都没能亲眼目睹到它的尊容。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虎类生物一直以来就是强势生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被灌输的也是“猛虎伤人”的观念,猛虎这个形象就这样深深的烙印在我们心里。但不知从何时开始,虎也变成了弱势群体,虎类被我们人类大量猎杀,猎杀虎类不仅成为一种获得经济效益的手段,还成为了锻炼显示自身勇气的一种验证。曾经虎啸山林的百兽之王沦落到如此地步,一方面不得不佩服人类的智慧,从弓箭到枪械的进步,我们人类的武力值一直在攀升。但我们这使不得不要思考,我们与东北虎如何和谐共存,一味地赶尽杀绝必定是不行的。作为造物主同时创造的生物,我们都拥有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权利,我们有彼此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的义务。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他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东北虎与我们一样拥有宝贵的生命,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和东北虎拥有共同的感情,历史上不也有虎毒不食子的谚语吗?动物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做出了贡献。前景不容乐观,事实引人深思。让我们时刻铭记,尊重动物,保护动物,我们与动物共有一片家园,一个地球,我们与动物共有一片沃土,一个自然。那就让我们和动物一样和睦相处吧。走近东北虎,与东北虎和谐共处。
本文标题:走近东北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406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