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第八章 元明清时期建筑
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国家祭祀建筑和陵墓建筑历代祭祀神坻和祖先及古圣先贤的建筑,统称为“坛庙”(礼制建筑)“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其先也,明乎郊社礼,谛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孔子《中庸》两种崇拜的祭祀方式:“祀于内为祖,祀于外为社。”“祖”,祭礼多在室内,名之为庙,或称之为祠。“社”,“露祭”,“望祭”,祭礼,室外露天举行,通常平地上建方形或圆形展台,称为“坛”。一北京天坛沿革天坛在都城南郊,明清每年举行三次祭祀。正月上辛日,祈年殿,祈谷坛,祈祷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四月吉日,圜丘举行雩礼,为百谷祈求膏雨。冬至,圜丘举行告祭礼,禀告天帝五谷业已丰登。天坛最重要的建筑物,祈年殿,圜丘坛。地坛,都城北郊,夏至日奉祀,方形,故又名“方丘”或“方泽坛”日坛,东郊,月坛,西郊,方形,于春分,秋分日祭祀。明初,在南京天地合祭,典礼在大祀殿内举行。永乐十八年(1420),迁都北京,起初合祭,今祈年殿位置为方形大祀殿。嘉靖九年(1530),天地分祭,露祭,大祀殿正南建圜丘,祭天。原大祀殿改建为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改名大享,降为祈求丰年之所,形式与现存祈年殿略同,三檐颜色不一,上檐青,中檐黄,下檐绿。在都城北,东,西郊分建地,日,月三坛。天坛之西,山川坛,清乾隆时重建天坛圜丘。乾陵十七年(1752),改大享殿为祈年殿,三檐一律作青色。光绪十六年(1890)循旧制重建。两重围墙,东南,西南,方角,西北,东北,圆角。内重围墙向东偏移,轴线东移200m。西面二门,偏北一门为正门,正门内东西大道南侧,神乐署牺牲所,墙内西门路南为斋宫,斋宫外两道围墙两道护沟。纵轴线:圜丘,皇穹宇,丹陛桥,祈年殿,皇乾殿。圜丘,三层白石圆台,每层台四向都有踏道,台沿护以白石栏杆,两重围墙,内圆外方,内外墙四正面都有三座白石棂星门,墙身红色,青色琉璃瓦。皇穹宇,圆殿,座落在直径63m的圆形院落后部,殿前左右各一配殿,圆殿建在白石圆台基上,单檐攒尖顶,蓝色琉璃瓦,鎏金宝顶,殿内圆形藻井富丽。成贞门后,南北大道“丹陛桥”,宽30m,长达40m,高出地面4m,砖石铺砌。祈年门,门内四周院墙围成方院,中轴线上祈年殿,殿南左右有配殿。祈年殿座落在总高约6m的三层白石圆台上,石台下层直径90m,圆殿直径24m,三重檐攒尖顶,连台总高38m。殿内极精美的圆形藻井。方院之北封闭小方院,内皇乾殿。运用象征和联想的手法来隐喻主题。大量运用阳数(奇数)。台面围绕一块圆石(天心石,太极石)九圈铺石,每圈奇数,九,十八,二十七……八十一三层台面,每层四向出陛,各九级最高一层台面直径九丈,“一九”,中间十五丈“三五”,最下,二十一丈“三七”石栏板上层每面栏板十八块四面七十二块下层27108下层45180总数,三百六十块,周天360度。天坛艺术主题及表现手法祈年殿,与农业节历有关,十二根外檐柱支持下檐,一天12个时辰十二根内檐柱支持中檐,一年12个月辰24节气最内四根“龙金柱”支持上檐,象征四季28星宿,上层八根童柱,36根柱,三十六天罡。殿高九丈九,天数之极殿顶周长三十丈。代表一月的三十天。二曲阜孔庙明,陵地两处,南京钟山之阳,孝陵,昌平天寿山下,“明十三陵”。清,入关前,三处陵墓,建于明代晚期。辽宁新宾永陵,努尔哈赤祖先,沈阳福陵,沈阳昭陵,北陵。入关后,两组陵墓,河北遵化,东陵,易县,西陵。明代陵墓,圆形土堆(“宝顶”),宝顶前串有一系列院落,纵轴线的纵深构图。宝顶前一座院子:上宫。前面:下宫,每日奉祭。明陵恢复在陵前神道两侧树立石像生的形制,设神道。圆形宝顶,宝顶前建“方城明楼”明十三陵,群陵成团的布置方式。以成祖长陵为中心,其他各陵成弧形,共用神道。清关内东陵,西陵,从陵制本身到群陵成团的规则方式都大致沿袭了明代,除了一条对着最早一陵的主要神道之外,各陵单独建造神道。三明代陵墓十三陵最北中央山麓下建明成祖长陵,长陵之南6km,两座东西对峙的孤立小山岗,东蟒山,西虎峪,相对如阙,之间大红门,门内神道。陵区前导6.6km神道,以石牌坊为起点→大红门,碑亭,望柱,18对石像生和一组棂星门。整个陵区共同的惟一神道。长陵前后三进院围以高墙陵门,砖建,三孔券,单层,单檐歇山顶。第一进,东侧重檐歇山顶碑亭,院内东西原有神厨,神库各五间均不存。第二进,入口裬恩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裬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殿下三层石台。第三进,内红门,院内轴线上二柱门,坊北石桌,称五供桌,后为方城明楼。明楼,砖墙木檐重檐歇山顶。楼后直径约250m的宝顶。四清代陵墓
本文标题:第八章 元明清时期建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42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