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哲学部分•写于1886年,最初以连载形式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新时代》上。•1888年,恩格斯又做了修改,添加了序言,出版了单行本,并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本书的附录予以发表。一、问世前后二、核心内容•《费尔巴哈论》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其中主要是阐明德国古典哲学是怎样通过费尔巴哈这个中介环节而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时,该书还系统地总结了马恩40年来的哲学成果,深入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和不可知论等错误的观点。三、全书结构•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序言: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和目的。•第一章:揭示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剖析了其哲学的内在矛盾及解体的必然性。•第二章: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批判斯达克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标准。•第三章:评述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分析其陷入唯心史观的根源。•第四章:说明马哲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继承,论述马哲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结束语:指出马哲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无产阶级是马哲的物质武器。四、原文导读(一)写作的背景和原因•1、为了了却久许的心愿•1845年两人着手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但未能出版)•现在已过去40多年,“关于我们与黑格尔关系”说明得还不全面系统,“至于费尔巴哈”还没有回顾过他。四、原文导读(一)写作的背景和原因•2、为了确保工人运动的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为了抵销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资产阶级打起复活德国古典哲学的旗号。•19世纪60年代以来,在英国出现了新黑格尔主义,在德国出现了新康德主义。四、原文导读(一)写作的背景和原因•3、为了纠正施达克的错误•丹麦哲学家、社会学家、哥本哈根大学的教授施达克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小册子为费尔巴哈辩护。•他不能科学地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费尔巴哈“相信人类进步”,追求“理想的目的”,相信“理想的力量”,就断言费尔巴哈是唯心主义者,混淆了唯物与唯心的界限。(二)黑格尔哲学批判•1、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1)“两个凡是”命题中的革命因素•“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言)•一般人都把现实等同于现存,认为这一命题包含了对现状的肯定。•因此,“这一著名命题引起近视的政府和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二)黑格尔哲学批判•1、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1)“两个凡是”命题中的革命因素•“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言)•恩格斯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这一命题的革命性:•第一,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同时是必然的东西(现实=现存+必然)•第二,现实的不是某些事物所固有的永恒不变的属性,现存的都应当是灭亡的。•1、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2)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第一,人的思维的一切结果不具有最终性质。•结束了形而上学的真理观,没有所谓的绝对真理。(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第二,人的行动的一切结果不具有最终的性质。•结束了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没有永恒不变的社会制度。(二)黑格尔哲学批判•1、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第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变化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与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P38-39)(二)黑格尔哲学批判•1、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第二,辩证法是客观事物的辩证运动和过程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P39)•黑格尔则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动和发展是不真实的,是绝对理念运动的表现。(二)黑格尔哲学批判•1、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第三,运动和发展是绝对的,静止和稳定是相对的。•“它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种环境来说都是存在的理由,但也不过如此而已。这种观察方法的保守性是相对的,它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P39)(二)黑格尔哲学批判(二)黑格尔哲学批判•(4)黑格尔哲学的成就•第一,黑格尔哲学以宏伟的形式概括了以往全部哲学的发展。•“黑格尔体系包含了以往任何体系不可比拟的广大领域,而且没有妨碍它在这一领域中阐发了现在还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P40)•第二,黑格尔给我们指出了走出这个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不要去追求所谓的终极真理,而应根据历史的、现实的条件去追求可以达到的具体的真理。•2、黑格尔哲学解体的原因P39•(1)理论原因:体系和方法的矛盾•第一,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方法,发展是无限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可是其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体系则认为,绝对理念的发展有一个终点,即认识有终点,真理有顶峰。•第二,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其唯心主义和形而上的体系则要求有一个尽善尽美的社会和国家。(二)黑格尔哲学批判•(1)理论原因:体系和方法的矛盾•第三,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方法,发展是普遍的,依次相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认识都应当是不断前进和上升的;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则否认的发展的普遍性,认为绝对精神的存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绝对精神的发展是唯一真实的发展。•第四,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方法,矛盾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源泉和基础,而其唯心主义体系则认为矛盾只存在于具体的有限的事物之中,而在抽象的、无限的绝对精神中,一切矛盾都将调和起来。(二)黑格尔哲学批判•2、黑格尔哲学的解体•(2)政治原因:资产阶级内部的分裂•黑格尔逝世后,德国资产阶级内部分裂为保守派和激进派,政治上的分裂需要理论上的分裂来支持。(二)黑格尔哲学批判(三)费尔巴哈哲学批判•1、费尔巴哈哲学的历史功绩(P43)•第一,它最大的历史功绩就是在唯心主义的长期统治下,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第二,揭露了宗教神学,指出了上帝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第三,炸开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三)费尔巴哈哲学批判•2、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第一,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唯一真实的物质世界之外不存在任何东西。•“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P47-48)(三)费尔巴哈哲学批判•2、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第二,“意识和思维不论看起来多么抽象和超感觉,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第三,“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P48)(三)费尔巴哈哲学批判•3、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一,机械性(P48)•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问题。•第二,形而上学性(P49)•“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于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三)费尔巴哈哲学批判•3、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三,不彻底性(P49)•唯心史观。•唯心史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原因:•(1)同人类社会这个特殊的认识对象有关。•(2)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3)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地扭曲历史。(三)费尔巴哈哲学批判•4、费尔巴哈没有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因(P50-51)•第一,他没有利用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由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状况和他孤寂的生活决定•第二,没有把唯物主义的学说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孤寂的生活使他脱离实践,尤其是政治实践。(三)费尔巴哈哲学批判•5、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P53)•“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1)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第一,宗教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两性之爱、友谊、同情、舍己精神等)•第二,人类历史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人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为宗教,因此,宗教史就是人类史。)(三)费尔巴哈哲学批判•5、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P53)•恩格斯对其宗教问题的批判:•第一,宗教和人的感情不是一回事(1)感情关系与人类共存亡,宗教则不然(2)宗教与人类感情是相互排斥和否定的东西(3)历史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宗教的(三)费尔巴哈哲学批判•5、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P53)•恩格斯对其宗教问题的批判:•第二,费把宗教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夸大了宗教的社会历史作用•(1)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不是宗教变迁决定历史发展,而是历史发展决定宗教变迁。(P54)例一,部落宗教和民族宗教只在本部落、本民族内起作用,部落神和民族神的命运取决于这个部落和民族的命运。例二,日耳曼原来信仰原始的多神教,但是当他们征服西罗马帝国后,就抛弃了原来的多神教,转而信奉基督教。(三)费尔巴哈哲学批判•5、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P53)•恩格斯对其宗教问题的批判:•第二,费把宗教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夸大了宗教的社会历史作用•(2)无论哪种宗教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只能起一种影响作用。•(3)并不是所有的历史运动都伴有宗教的变迁。(三)费尔巴哈哲学批判•5、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费宗教观的危害:(P55)•第一,费把阶级社会中人与人的感情关系尊崇为宗教,抹杀了阶级社会里的情感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第二,费用宗教变迁来划分人类历史,抹杀了阶级斗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2)费尔巴哈的伦理哲学•恩格斯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批判:(P56-59)•第一,费伦理学的出发点是抽象的人;•第二,费对善恶的理解是十分肤浅的;•第三,费伦理学的道德基础和原则是不切实际的;•道德基础: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而就有的。•道德原则:“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第四,揭露了费道德观的阶级实质;•第五,宣扬抽象的爱使费的哲学丧失了革命性。(三)费尔巴哈哲学批判(三)费尔巴哈哲学批判•5、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2)费尔巴哈的伦理哲学•恩格斯论述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P59)•第一,道德具有历史性;•第二,道德具有阶级性。•5、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3)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根源(P59-60)•第一,认识根源;(不了解实践的作用,不能从实践出发研究人和社会)•第二,社会根源。(长期脱离社会实践,没有置身于改造社会的革命实践中)(三)费尔巴哈哲学批判(四)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P44)•(1)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源和提出(P45-46)•根源:“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点”(P45)•第一,灵魂不死的观点。(灵魂对肉体的关系)•第二,自然力的人格化。(神对自然界的关系)•提出:“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之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它的完全的意义。”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是否具有同一性唯心主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唯物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休谟和康德)(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康德(“自在之物”)}现象界世界可知本体界不可知休谟不可知论怀疑论:人的一切知识源于感觉,那些被称为科学知识的客观规律不过是人在多次重复感觉后形成的习惯性联想,至于它们是否真实存在,是无法证明的。•“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P46)•“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那么康德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P46)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就是实践
本文标题: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450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