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认识邓小平13级临床5班文献整理组长:沈磊副组长:杨立省组员:赵庆荣、李娇荣、张爱静、唐秋玲、梁晋伟、何思琪一、邓小平同志生平简介邓小平,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早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开始革命生涯。归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为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一切职务1973邓小平年复出,1975年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不久,由于同“四人帮”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再次被错误地撤职、批判。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再度恢复工作后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进行拨乱反正,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他辞去了最后担任的中央军委主席职务。1997年召开的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行动指南。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在北京逝世。参考网站http://baike.com/view/1883.htm参考文献《邓小平人生纪实》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8—1二、邓小平在法国时期的经历,回国后到新中国成立的经历和贡献。(一)、邓小平的旅法岁月上世纪20年代的法国,是培育中国共产主义幼苗的园地。虽说周恩来在这片六边形国土上的经历已为人们熟知,邓小平的旅法生涯却仍若暗若明,但这些年月在他的生命历程中却是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在他旅法的岁月中,他在工厂上劳动,投身于革命事业,尝到了幻想破灭的痛定思痛和生活朝不保夕的煎熬,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才造就了他的伟大。留法勤工俭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1912年4月,蔡元培、吴玉章等在北京发起了以“节俭费用,推广西学”为宗旨的留法俭学会。该会成立后在北京建立了一所“留法预备学校”。到1916年6月,该会共组织了两批共80人到法国留学。()1918年末或1919年初,年仅15岁的邓小平进入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同他一起入学的还有比他年长的叔叔邓绍圣,他准备前往法国勤工俭学。五四运动时,邓小平与同学们参加了反日示威。他在留法预备学校法语,汉语和技术知识,经过一年学习以后,邓小平通过了预备学校的考试。(《与邓小平一起亲历历史》湖北人民出版社李颖,程美东主编2005年1月第1版)他抱着到欧洲一面工作,一面学习,学点本事回来“工业救国”的满腔热望远涉重洋,前往法国。在《历史转折关头的邓小平》(中原农民出版社薛庆超著1996年8月第1版)一书中,邓小平说:“我在法国的五年零两个月期间,前后做工约四年左右(其中一年左右在党团机关工作)从自己的劳动生活中,在先进同学的影响和帮助下,在法国工人运动的影响下,我的思想也开始变化,开始接触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参加一些中国人的和法国人的宣传共产主义的集会,有了参加革命组织的要求和愿望,终于在1922年夏季被吸收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员。”法国的勤工俭学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很不容易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从1920年下半年后,欧洲开始出现一派萧条的景象。20世纪20年代早期的法国正处于经济危机的中间阶段,伴随工业由战争到和平时期的转变和百废待兴局面的到来,经济状况也是凋敝不堪,经济结构暴露出严重的不合理。大部分人想到巴黎那些雇用大批外国工人的大型工厂去打工,如巴黎南郊的比顿古尔市的雷诺汽车厂。邓小平在法国最后三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那儿打工度过的。在那里,邓小平与其他勤工俭学的学生同甘共苦,非常亲密地住在一起。但中国人即使是在那些较好的大工厂打工的,工资也只有普通法国工人的一半。他们处于欲工不能,欲学不得的困境之中,许多人由于政治的原因或社会的原因加入到新生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到1920年底,在法国的1600名勤工俭学学生中,已经做工的不到总数的四分之一,而由于冬季到来又失去工作的几乎又有做工人数的四分之一。为了节省开支,他们只能住在贫民窟里,有的则合租房间,自己动手做饭。平时吃面包加卷心菜或洋芋,因为价钱太高,连西红柿也不敢多买,逢年过节或遇上喜庆的事,能吃上腌黄瓜、香肠就算是改善生活了。这些学生因为营养不良,面黄肌瘦,有的人长久躺在潮湿的花园草地和地板上,导致腿脚肿胀,行走困难。()当时,在欧洲各国,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工人运动十分高涨,马克思主义空前广泛的传播,邓小平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工业救国”思想,转为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进而走上了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道路。(《历史转折关头的邓小平》中原农民出版社薛庆超著1996年8月第1版)回国后他的经历也很丰富,有辛酸也有成就。(二)、回国后的经历1927年春,离苏回国。7月,到武汉,任中共中央秘书,更名邓小平。12月,到上海,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29年夏,化名邓斌,前往广西。12月,同张云逸、韦拔群等发动百色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任红七军政治委员、前委书记。1930年2月,同李明瑞、俞作豫等发动龙州起义,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兼任红八军政治委员。在广西右江地区11个县建立了革命根据地。1931年2月,赴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8月,到达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1932年7月,任中共会昌中心县委书记。1933年春,任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长。5月,遭“左”倾路线打击,被撤销职务,受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到乐安县南村当巡视员。不久,调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8月,主编红军总政治部主办的《红星》报。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年底,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5年1月,参加“遵义会议”。6月,调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936年5月,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后任主任。44岁指挥淮海战役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8月25日,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1月,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委员,与师长刘伯承一起在太行山区开辟晋冀豫边区抗日根据地。1939年9月,同卓琳在延安结婚,后一起回到太行山。1940年8月至12月,参与指挥“百团大战”。1941年4月15日,发表《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阐述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基本理论和政策。1942年9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书记。1943年1月26日,在中共中央太行分局高级干部会议上,对五年来对敌斗争作了系统总结。10月6日,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主持晋冀鲁豫地区党政军工作。1945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8月,日本宣布投降。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任中央局书记和军区政治委员。9月至10月,同刘伯承指挥上党战役、邯郸战役。1946年6月,蒋介石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8月至翌年1月,与刘伯承先后组织指挥了陇海、定陶、-城、滑县、钜(野)金(台)鱼(乡)等战役。1947年5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6月30日,同刘伯承率军强渡黄河,发动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同刘伯承率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把战线推进到长江北岸。1948年5月9日,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5月,与刘伯承发起宛东战役。7月,与刘伯承发起襄樊战役。11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任书记,指挥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55万人。1949年2月5日,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任政治委员。3月,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4月至5月,同刘伯承、陈毅等指挥渡江战役,解放南京、上海及苏、皖、浙、赣、闽等省广大地区。9月30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52岁当上总书记1949年10月1日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0月19日,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0月至12月,同刘伯承等率部进军西南,解放川、康、滇、黔等省。11月23日,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12月2日,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他的一生是为人民而活的,他对中国的贡献数不胜数。80年代,中国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都一致认定,邓小平是中国的领导人。然而,这个地位与他所担任的职务并不相称。他不是党的主席或总书记,也不是政府首脑,更没有像刘少奇一样担任国家主席,他的地位来自他的权威,而这种权威源于他过去的经历、领导才能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作为一名决策者、发言人和设计师所取得的成就。()在军队中,邓小平以军委副主席和总叁谋长的身份着手整顿他所谴责的不良现象,努力恢复军队的士气和军队的专业化训练。在这方面,他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作为一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英雄,邓小平在军队中有很高的声望。但他周围有几个人在1976年4月是赞同贬黜邓的,暂且不谈政治立场,他们以为,邓指责军队纪律松弛、宗派林立、专业技术水平低,实际上是在批评他们本人。邓因此不敢肯定他们是否会与他合作,支持他对军队进行整顿、清除部队中的林彪、“四人帮”余党。很难判断他们在最初阶段与邓合作的情况。在对外事务中邓也很活跃。在外事工作中也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1976年,中国没有什么对外政策,有的只是尖酸的排外心理。1976年秋天,毛泽东去世后,苏联主动提出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但遭到了断然拒绝。中国因此陷入了林彪欣赏的对外格局,即对美苏两个超极大国都采取同样的敌对态度。这种态度除了可能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军事危机之外,也与邓要通过大规模引进国外的设备和技术促进经济迅速发展的雄心不相符。从1977年夏天到1978年底,邓小平直接负责教育、科技、军事和外交工作。邓小平是自己要求负责教育和科技工作的。对此,他一直很有兴趣。1961年,他主持起草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在起草报告的过程中邓小平体会到,提高普通教育水平,是促进科技进步的条件,而科技进步是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邓小平把国家统一看作是首要任务,邓小平还是一位外交天才,谈判高手。在香港和澳门问题上,经过一系列的外交活动,最终签署了正式协议。从政治上讲,中国政府不能同意英国政府继续管理香港的理由,正如1984年6月邓小平对一批香港客人所说的:“我们相信香港人能治理好香港,不能继续让外国人统治,否则香港人也是决不会答应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1页)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邓小平谈到两个大问题: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
本文标题:认识邓小平文献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463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