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小组成员组长:张亚玲主讲:张伟业PPT制作:常欢乐文字资料收集:张亚玲常欢乐图片资料收集:吴碧霞蒋慧成长的足迹教育教学求索路于漪说眼中于漪成长的足迹于漪,1929年出生,江苏镇江人。于漪的人生布满着坎坷,15岁时父亲病故,求学之路一波三折,文革中挨斗、挨批、挨打,一生疾病缠身。粉碎”四人帮”当她能工作时,很多人劝她转业,而她却选择坚守讲台。1947年夏天,于漪考入复旦大学教育系。在她读书期间,有四位大学老师:曹孚、周予同、方令儒、刘佛年,这四位老师皆是著名学者,他们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精湛的教学艺术和伟大的人格魅力使于漪获得了长足进步。成长的足迹于漪说,她始终记得母校振江中学的校训――做一个“大写的人”,“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假如青春可以重来,我依然会选择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她爱学生、爱青年教师、爱身边每一个人。1951年夏,于漪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从事成人教育工作。1958年,工农速成中学停办,调至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任教。始为历史教师,后改教语文。60年代初,该校改名为杨浦中学,于漪一直在该校任教。1984年,第二师范学校恢复,杨浦中学取消,于漪又到第二师范学校任教,担任校长一职,直到退休。教育教学求索路之语文教学目的于漪提出:“教育,就是培养人”。教师,首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努力争取做个教育家。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要给学生以良好的教育。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语文教学必须树立育人的远大目标,必须树立以能力为本的观念。她曾经说过:“育人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应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认识,有针对性,有时代的特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建设者所需要的素质与能力,促进今日语文教学的实践和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教文育人从习惯的养成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指导他们多读好书,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在“教文”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读、写、听、说相结合,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是一个整体概念,分解出来就是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开发学生的智力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语言的内容,两者密不可分。教育教学求索路之语文教学途径三部曲教育教学求索路之语文教学方法论对准音调发展学生个性尽力发现学生真心理解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具有趣味性,让学生迷恋带着情感去教学课要有时代的活水,使学生有所感奋。让课堂具有新鲜感,用新奇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定向探究活动提高课堂效率课前精心设计结合点课堂教学节奏鲜明课堂教学容量适中教育教学求索路之语文教学论教育教学求索路之教学风格思想性重学性情趣性文学性智能性整体性于漪说于漪说教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于漪说育人三尺讲台,要撒播育人的良种于漪说教学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说自己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是量自己的不足。于漪说你既然选择了当教师,你就选择了高尚,你必须用高尚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用一个人民教师的良知来告诫自己,自己是教师,和市侩不一样,不能把教师当生意做,从学生身上揩油;把知识当商品贩卖,捞取高额回报。如果那样的话,教师的道德底线就奔溃了。于漪说眼中于漪永远的教师于涟老师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了一个“人民教师”应该履行的职责的义务,她的事迹告诉我们什么叫“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她对教学的执着对学生的关怀,最好的诠释了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我眼中的于漪一位激情似火的教师凭着激情,她在走出校门教了8年的历史课后,毅然改行拿起了语文教材,并从此全身心地投入其中。1978年,于漪以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成绩而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一位一身正气的校长凭着一身正气,1985年于漪走上了几经变迁的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校长的岗位颁奖词她已是80岁的耄耋老人,有着60年的教学生涯。至今,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学。“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话语不断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于漪,师者的楷模。于漪当选为2009教育年度新闻人物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优秀教师于漪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464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