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联考模拟试题(原创)
联考模拟试题(一)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那么,什么样的中国是美丽的?生态文明时代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审美形态?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该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的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朴素这一概念最直接、最充分地表示这种审美形态是以生态为灵魂的。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如《论语》引《诗经》中所描绘的那位姑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如苏轼所云“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四是精诚观。《庄子》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诚”为真、为信,以诚为尊、以信为美。此外,朴素观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这种美灵动而无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其实,视朴素为美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法国雕塑家罗丹崇奉自然,他说他最喜欢的一句箴言就是“自然总是美的”。他还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罗丹这里说的“自然”“真实”,均可以理解成“朴素”。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而是否定之否定的升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质不同。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因而可以说,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也就是说它必须是低碳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这种生活方式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选自《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朴素这一概念最直接、最充分地表示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是以生态为灵魂的。而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就首倡“朴素”观。B.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C.法国雕塑家罗丹崇奉自然,他说他最喜欢的一句箴言就是“自然总是美的”。他还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实质是相同的。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该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的美。B.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C.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D.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所以,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朴素观是有道家创立并首次倡导的,“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B.在现实生活层面,道家的朴素观与儒家独立创立的节俭观相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C.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主要包括本色观、恬淡观、清新观、精诚观等方面。D.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也就是说它必须是低碳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义田记钱公辅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其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公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选自《古文观止》)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B.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C.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D.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正”是范仲淹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B.“殁”表示死亡,多指小孩夭折和病死的。古代对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后,称呼也不同。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称“卒”,庶人死称“死”。C..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D廪稍,旧指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廪,米仓,亦指储藏的米。稍,汉郑玄注:“稍,廪食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义田对族人的日食岁衣、婚丧嫁娶、家居或居官都有分门别类的养济之法,体现出范文正公设置义田悉心尽力,慎重其事。B.范文正公对设置义田早有此志,贵显后方得以施行,他去世后,子孙们能够承其志把义田办下去,仁义之行得到发扬光大。C.文章叙述完范仲淹照顾、接济亲族的事迹后,作者忍不住大发感慨,并且痛骂世上那些“都三公位,享万钟禄”者,称他们是不义之人,是范仲淹的罪人。D.文章表扬范仲淹设置“义田”救济亲族与贤人的高尚行为。通篇运用三个方面的对照比较:一是范仲淹自身的贫困与族人受到救济而生活安定的对比;二是与晏子相对照,从正面衬托;三是与一毛不拔的士大夫相比较,从反面衬托。通过三方面的对照比较,范仲淹的高尚品德便卓然自见。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5分)(2)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8~9题。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冯延巳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8.请指出这首词上片运用的表现手法并简要赏析。(5分)9.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借描写“云”和“鸟”来表明自己无意出仕和厌倦官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王维的《山居秋暝》诗的开头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3)李白在《行路难》中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失眠症作者:远山翻来覆去睡不着。顾副县长躺在床上,不用看表,闭着双眼也知道,已到夜里十一点一刻了。果然,顾副县长的老伴就准时来到了床前。老伴左手端着一杯白水,右手捏两粒药片,金黄黄的,若两粒没长满的玉米。是感冒通。顾副县长感冒了?没有。这是顾副县长的习惯。每晚必须吃两粒感冒通,顾副县长才能入睡。不然,他就失眠。一宿。顾副县长原来是一位中学教师,教数学的。前年,县里开人代会,顾老师成为副县长候选人,一投票还真选上了,顾老师就成了顾副县长。头一天,到县政府上班,是一辆红色桑塔纳到家接的顾副县
本文标题:联考模拟试题(原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467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