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 自控原理实验报告【自动化1303刘少卿】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学年学期:2015年第二学期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指导老师:彭晓波班级:自动化1303班姓名:刘少卿学号:13401701110实验一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控制系统中各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及其参数的测定方法。2.测量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参数变化对环节输出性能的影响。二、实验内容1.对表一所示各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设计相应的模拟电路(参见表二)表一:典型环节的方块图及传递函数典型环节名称方块图传递函数比例(P)K)s(U)s(Uoi积分(I)TS1)s(U)s(Uoi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1比例积分(PI)TS1K)s(U)s(Uoi比例微分(PD))TS1(K)s(U)s(Uoi惯性环节(T)1TSK)s(U)s(Uoi比例积分微分(PID)STST1Kp)s(U)s(Uodii表二: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各典型环节名称模拟电路图比例(P)积分(I)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2比例积分(PI)比例微分(PD)惯性环节(T)各典型环节名称模拟电路图比例积分微分(PID)2.测试各典型环节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输出响应。3.改变各典型环节的相关参数,观测对输出响应的影响。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观测比例、积分、比例积分、比例微分和惯性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①准备:使运放处于工作状态。将信号发生器单元U1的ST端与+5V端用“短路块”短接,使模拟电路中的场效应管(K30A)夹断,这时运放处于工作状态。②阶跃信号的产生:电路可采用图1-1所示电路,它由“阶跃信号单元”(U3)及“给定单元”(U4)组成。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3具体线路形成:在U3单元中,将H1与+5V端用1号实验导线连接,H2端用1号实验导线接至U4单元的X端;在U4单元中,将Z端和GND端用1号实验导线连接,最后由插座的Y端输出信号。以后实验若再用阶跃信号时,方法同上,不再赘述。实验步骤:①按表二中的各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将线接好(先接比例)。(PID先不接)②将模拟电路输入端(Ui)与阶跃信号的输出端Y相连接;模拟电路的输出端(Uo)接至示波器。③按下按钮(或松开按钮)SP时,用示波器观测输出端的实际响应曲线Uo(t),且将结果记下。改变比例参数,重新观测结果。④同理得积分、比例积分、比例微分和惯性环节的实际响应曲线,它们的理想曲线和实际响应曲线参见表三。2.观察PID环节的响应曲线。实验步骤:①将U1单元的周期性方波信号(U1单元的ST端改为与S端用短路块短接,S11波段开关置于“方波”档,“OUT”端的输出电压即为方波信号电压,信号周期由波段开关S11和电位器W11调节,信号幅值由电位器W12调节。以信号幅值小、信号周期较长比较适宜)。②参照表二中的PID模拟电路图,按相关参数要求将PID电路连接好。③将①中产生的周期性方波信号加到PID环节的输入端(Ui),用示波器观测PID输出端(Uo),改变电路参数,重新观察并记录。表三: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4典型环节传递函数参数与模拟电路参数关系单位阶跃响应理想阶跃响应曲线实测阶跃响应曲线比例K=01RRμo(t)=KRo=250KR1=100KR1=250K′惯性K=01RRT=R1Cμo(t)=K(1-e-t/T)R1=250KRo=250KC=1μFC=2μFIT=RoCμo(t)=tT1Ro=200KC=1μFC=2μF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5典型环节传递函数参数与模拟电路参数关系单位阶跃响应理想阶跃响应曲线实测阶跃响应曲线PIK=01RRT=RoCμo(t)=K+tT1R1=100KRo=200KC=1uFC=2uFPDK=021RRRT=2121RRCRR理想:μo(t)=KTδ(t)+K实测:μo(t)=021RRR+3021RRRRe-t/R3CRo=100KR2=100KC=1uFR3=10KR1=100KR1=200KPIDKP=Ro1RTI=RoC1TD=2021CRRR理想:μo(t)=TDδ(t)+Kp+tT1I实测:μo(t)=RoRR21+1221RoCCRtRoC1[1+(1CRCR2211)e-t/R3C2Ro=100KR2=10KR3=10KC1=C2=1μFR1=100KR1=200K图1积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6图2惯性环节阶跃响应曲线图3比例积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实验二线性定常系统的瞬态响应和稳定性分析一、实验目的1.通过二阶、三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实验,掌握线性定常系统动、静态性能的一般测试方法。2.研究二阶、三阶系统的参数与其动、静态性能间的关系。二、实验原理1.二阶系统图2-1为二阶系统的方块图。由图可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G(S)=)1ST(SK)1ST(SK111,式中K=1K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7相应的闭环传递函数为112121TKST1STKKSSTK)S(R)S(C………………………①二阶系统闭环传递函数的标准形式为)S(R)S(C=n2n2n2S2S………………………②比较式①、②得:ωn=111TKTK………………………③ξ=1KT21=11KT21………………………④图中τ=1s,T1=0.1s图2-1表一列出了有关二阶系统在三种情况(欠阻尼,临界阻尼、过阻尼)下具体参数的表达式,以便计算理论值。图2-2为图2-1的模拟电路,其中τ=1s,T1=0.1s,K1分别为10、5、2.5、1,即当电路中的电阻R值分别为10K、20K、40K、100K时系统相应的阻尼比ξ为0.5、21、1、1.58,它们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为表二所示。表一:一种情况各参数0<ξ<1ξ=1ξ>1KK=K1/τ=K1ωnωn=11T/K=1K10ξξ11TK21=11K2K10C(tp)C(tp)=1+e—ξπ/21C(∞)1Mp%Mp=e—ξπ/21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8tp(s)tp=2n1ts(s)ts=n4表二:二阶系统不同ξ值时的单位阶跃响应R值ξ单位阶跃响应曲线10K0.520K2140K1100K1.58②模拟电路图: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9G(S)=)1S1.0(SK1=)1S1.0(SRK100K1=100K/Rξ=11K2K10ωn=1K102.三阶系统图2—3、图2—4分别为系统的方块图和模拟电路图。由图可知,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2ST)(1ST(SK21,式中T1=0.1S,T2=0.51S,K=R510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S(T1+1)(T2S+1)+K=0即0.051S3+0.61S2+3+K=0由Routh稳定判据可知K≈12(系统稳定的临界值)系统产生等幅振荡,K>12,系统不稳定,K<12,系统稳定。图2—3三阶系统方块图图2—3三阶系统方块图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10三、实验内容1.通过对二阶系统开环增益的调节,使系统分别呈现为欠阻尼0<ξ<1(R=10K,K=10),临界阻尼ξ=1(R=40K,K=2.5)和过阻尼ξ>1(R=100K,K=1)三种状态,并用示波器记录它们的阶跃响应曲线。2.能过对二阶系统开环增益K的调节,使系统的阻尼比ξ=21=0.707(R=20K,K=5),观测此时系统在阶跃信号作用下的动态性能指标:超调量Mp,上升时间tp和调整时间ts。3.研究三阶系统的开环增益K或一个慢性环节时间常数T的变化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4.由实验确定三阶系统稳定由临界K值,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四、实验步骤准备工作:将“信号发生器单元”U1的ST端和+5V端用“短路块”短接,并使运放反馈网络上的场效应管3DJ6夹断。1.二阶系统瞬态性能的测试①按图2-2接线,并使R分别等于100K、40K、10K用于示波器,分别观测系统的阶跃的输出响应波形。②调节R,使R=20K,(此时ξ=0.707),然后用示波器观测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并由曲线测出超调量Mp,上升时间tp和调整时间ts。并将测量值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参数取值及响应曲线参见表一、二。2.三阶系统性能的测试①按图2-4接线,并使R=30K。②用示波器观测系统在阶跃信号作用下的输出波形。③减小开环增益(令R=42.6K,100K),观测这二种情况下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④在同一个K值下,如K=5.1(对应的R=100K),将第一个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由0.1s变为1s,然后再用示波器观测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并将测量值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参数取值及响应曲线参见表三、四。表三: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11参数项目RKΩK(1/s)ωn(1/s)ξC(tp)C(OO)Mp(%)Tp(s)ts(s)阶跃响应曲线测量计算测量计算测量计算0<ξ<1欠阻尼响应1010100.54.6415160.40.360.750.82057.070.7074.24540.650.630.80.8ξ=1临界阻尼响应402.555——4————0.00.94ξ>1过阻尼响应10013.161.58——4————3.63.55注意:临界状态时(即ξ=1)ts=4.7/ωn表四:R(KΩ)K输出波形稳定性3017不稳定(发散)42.611.96临界稳定(等幅振荡)1005.1稳定(衰减振荡)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12图1过阻尼状态响应曲线实验三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131.被测系统的方块图及原理:图3—1图3—1被测系统方块图系统(或环节)的频率特性G(jω)是一个复变量,可以表示成以角频率ω为参数的幅值和相角。G(jω)=|G(jω)|G(jω)(3—1)本实验应用频率特性测试仪测量系统或环节的频率特性。图3—1所示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为:G1(jω)G2(jω)H(jω)=)j(E)j(B/|)j(E)j(B|)j(E)j(B(3—2)采用对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表示,则式(3—2)表示为:20lg|G1(jω)G2(jω)H(jω)|=20lg|)j(E)j(B|=20lg|B(jω)|—20lg|E(jω)|(3—3)G1(jω)G2(jω)H(jω)=/)j(E)j(B=/B(jω)—/E(jω)(3—4)将频率特性测试仪内信号发生器产生的超低频正弦信号的频率从低到高变化,并施加于被测系统的输入端[r(t)],然后分别测量相应的反馈信号[b(t)]和误差信号[e(t)]的对数幅值和相位。频率特性测试仪测试数据经相关器件运算后在显示器中显示。根据式(3—3)和式(3—4)分别计算出各个频率下的开环对数幅值和相位,在半对数坐标纸上作出实验曲线:开环对数幅频曲线和相频曲线。根据实验开环对数幅频曲线画出开环对数幅频曲线的渐近线,再根据渐近线的斜率和转角频确定频率特性(或传递函数)。所确定的频率特性(或传递函数)的正确性可以由测量的相频曲线来检验,对最小相位系统而言,实际测量所得的相频曲线必须与由确定的频率特性(或传递函数)所画出的理论相频曲线在一定程度上相符。如果测量所得的相位在高频(相对于转角频率)时不等于-90°(q-p)[式中p和q分别表示传递函数分子和分母的阶次],那么,频率特性(或传递函数)必定是一个非最小相位系统的频率特性。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142.被测系统的模拟电路图:见图3-2图3—2被测系统注意:所测点-c(t)、-e(t)由于反相器的作用,输出均为负值,若要测其正的输出点,可分别在-c(t)、-e(t)之后串接一组1/1的比例环节,比例环节的输出即为c(t)、e(t)的正输出。3.实验内容及步骤在此实验中,我们利用TKKL-4型系统中的U15D/A转换单元将提供频率和幅值均可调的基准正弦信号源,作为被测对象的输入信号,而TKKL-4型系统中测量单元的CH1通道用来观测被测环节的输出(本实验中请使用频率特性分析示波器),选择不同角频率及幅值的正弦信号源作为对象的输入,可测得相应的环节输出,并在PC机屏幕上显示,我们可以根据所测得的数据正确描述对象的幅频和相频特性图。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将U
本文标题:自控原理实验报告【自动化1303刘少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15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