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视频德沃夏克德沃夏克是捷克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841年出生在布拉格附近一个贫寒的家庭中。经过刻苦的努力,他获得了奥地利文化部的奖学金,得以全身心地从事音乐创作。他曾多次访问德国、英国和俄国,并亲自指挥乐队演奏他的作品,由于他辉煌的业绩,很多大学都授予他荣誉。1892年应邀赴美国任纽约音乐院院长,1895年回捷克继续在布拉格音乐院任教。1904年去世,捷克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他一生写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代表作有《白山的子孙》、《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歌剧《水仙女》等。他的作品始终贯串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怀念家乡的深切感情。德沃夏克到美国纽约国家音乐院任职时,受琴妮·瑟勃夫人所托,要依据史诗《海华沙之歌》来创作一部歌剧。歌剧《海华沙之歌》未作成,但其中的一些创作初稿后来用在了《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中。这部交响曲于1893年5月24日创作成功。1893年12月16日,在安东塞德尔指挥下,由纽约爱乐乐团首演于卡内基音乐厅。《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创作背景交响曲交响曲是一种大型的音乐体裁,即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器乐套曲。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了交响曲这个说法,但当时的交响乐泛指的是一切多声部的音乐。其中包括了声乐和器乐。到了16至17世纪,交响乐用来称呼歌剧和清唱剧中的序曲和间奏曲,这时声乐已经排除在了交响乐的概念以外,“交响乐”从此成为了纯粹的器乐曲。18世纪初,意大利作曲家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为序曲奠定了“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风格)”的三段体式,给后来的交响曲的乐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18世纪下半叶,德国的曼海姆乐派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础上增加了快板的终曲,就形成了四个乐章的器乐套曲的雏形。到了古典主义时期,贝多芬、莫扎特、海顿他们将交响曲发展到了最成熟的阶段,使它进入了黄金时期。到了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作曲在在古典交响曲的基础上,对交响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使交响曲的形式更加的自由,色彩也更加丰富。。进入20世纪以来,交响曲仍然在不停的发展着,越来越多的新元素添加到交响曲中。交响曲的结构交响曲的结构,一般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富有戏剧性。音乐建立在两个性格不同的主题的对比和发展上。第二乐章:慢板,一般为复三部曲式,具有抒情性。有时也用变奏曲式或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第三乐章:快板,一般为复三部曲式,多为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多用回旋曲式、回旋奏鸣曲式或变奏曲式。常表现辉煌乐观的情绪,也表现生活、风俗性的场面或人民胜利的节日气氛。视频《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第二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欣赏第二乐章是一个慢板,是一个有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引子简短的引子,通过管乐器在低音区奏出一连串呜咽的和弦,形成一种悲惨凄切的音响效果。在这种气氛的烘托下,进入了乐曲的第一部分。A段a:这段感人至深的旋律是由英国管奏出的,表现的是作曲家怀念遥远祖国的愁思。这一主题是主题a的变化发展,在弦乐器的演奏下,情绪显得有些激动。在结尾的部分我们又听到了用英国管奏出的四个小节的主题旋律,并且在管乐与弦渐弱的乐声中,第一部分结束。bB段这一主题描写了海华沙的妻子为饥荒所迫,已经奄奄一息。她在极度痛苦的挣扎中哭泣着向想念中的丈夫诀别的故事。在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震音的背景下,由长笛和双簧管奏出旋律。这段旋律充满深切的悲痛。但是又蕴含着无比激动的感情。c:在悲痛、哀伤的c主题后,这个主题与之相比情绪变的平稳、明朗,优美的旋律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回忆,作者巧妙的将这个主题用变奏的形式展现,并与上个主题构成复调,也就是用两重的旋律在走,使旋律更加的深切动人。dA(再现)它是第一个主题的再现,仍由英国管奏出动人的思乡旋律,音乐时断时续。特别是弦乐器加弱音器后演奏,感情显得压抑内在,动人心弦。《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是德沃夏克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德沃夏克也因为这部交响曲被世人熟知,所以我们对其中的主题段落的旋律都非常熟悉。《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不仅是德沃夏克创作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对交响曲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小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自新大陆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也初步了解了什么是交响曲,这种古典的曲式风格、演奏形式加深同学们对经典古典音乐的了解。那么今天这首交响曲既表达了作者对新大陆的印象,又突出了他身处“新大陆”时对遥远祖国的思念。同学们课后可以去完整地听一听这部交响曲,感受下作者赋予这个作品的思乡情怀。作业完整的聆听《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
本文标题:自新大陆第一课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15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