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绪论一、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人类环境。实际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的范围,而不包括地球内部和高空的地球表层,地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包括: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里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上述三种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的地理环境。根据地理学研究对象和分科,地理学分为: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成为综合地理学;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综合人文地理学;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个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如部门自然地理学。地理学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北面地理学。;三重性:理论地理学研究,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二、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文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是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三、自然地理学分科四、自然地理学的任务包括:研究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研究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个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研究认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途径及整治方法。五、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作为地理学你看分科的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其他分科有密切关系。其他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和生物科学也有密切关系。自然地理学通过部门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或生物科学处于紧密联系之中。第一章地球一、天文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作为长度单位。太阳系8大行星按物理性质分为2类: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传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传速度快,卫星多,称为类木行星。太阳系行星及卫星的共同点:所以行星轨道偏心率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各行星轨道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即黄道面的倾斜也不大;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他行星自传方向也是自西向东;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的倾斜都比较小;绝大多数卫星轨道都近圆形,且公转方向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月心连续2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的世界称为塑望月,时间是19d12h44min3s,月心连续2次到达同一恒星方向为27d7h43min11.4s,叫做恒星月。月心连续2次通过黄道与白道交点之一需27d5h0min35.8s,称为交点月。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时候以一个恒星月为周期还绕月轴自转。二、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P18三、地球形状:地球是一个赤道突出、两极扁平的椭球体。大地测量中的地球形状是指一种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即大地水准面。四、地球自转的意义:地球自转绝大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各种过程具有昼夜更替;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的水平运动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转;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单形性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痛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关系。此外,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区海面则相应下降。科里奥利即地转偏向力:D=2VwsinYV指运动物体的速度;W为地球自转角速度;Y为运动物体所在纬度。公转:地球按照一定轨道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周期为一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与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恒星年。而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世界称为一个回归年。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春分日:3月20或21日;秋分日:9月22或23日;夏至日:6月21或22日;冬至日:12月22或23日。岁差: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公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章动:月球每月两次通过地球赤道面,这就在地轴旋进的平均位置上附加了一个短周期摆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扫过的轨迹成为荷叶边形的锥面,而不是一般的圆锥面。附加在圆上的这种短周期摆动叫做章动。极移: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真正极点的位置经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绕新极点旋转,这种现象叫极移。形状轴和地面的交点是真正的极点。五、地理坐标纬度:地球南北极连线就是地球自转的轴线,即地轴,地轴的中点叫地心。所有与地轴垂直的面,都和地表相交成圆,就是纬线。所有纬线相互平行。L=111.2*cosY(km)L---不同纬度上经度1°的弧长。经线: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成为圆,这就是经线圈。一条经线只是半个圆弧。生物圈:指地球生物及其分布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又极其重要的圈层。世界大洋:连续广阔水体。是海洋的主体。陆地:被海洋所环绕,并突出于海洋面以上的部分。大陆是陆地的主体。岛屿是陆地的组成部分。六、简述泛对称现象P38岛屿分类:大陆岛和海洋岛。海洋岛分为火山岛、珊瑚岛、七、地球表面基本特征: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转化也主要发生在地表;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三相物质相接触形成各种界面,在界面上三相物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液态系统;地表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第二章地壳地壳:指地球硬表面一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为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度5KM。地壳由沉积壳、花冈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矿物: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成矿方式:气体升华、液体或熔融体直接结晶、胶体凝固及固体再结晶。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解理:指矿物收到外力作用沿一定结晶方向分裂为解理面的能力。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分为超基性岩SO245%、基性岩45-52%、中性岩52—65%,酸性岩60%。岩浆岩的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沉积物分类: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物,有机沉积物。。沉积岩具有碎屑结构和非碎屑结构之分。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机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温度、压力与化学活动性流体。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特点: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沉积岩岩相分为海相、陆相和过度相。沉积建造: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地层或岩相的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基本建造类型: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度型建造。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和侵入体的沉积接触。整合——指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没有沉积间断。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不连续。不整合——又称角度不整合,指上下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期间有地层缺失。地质构造:指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一起地质构造的力有:压应力、张应力和扭应力。分别形成压性、张性与扭性构造。主要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构造。其产状与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来确定。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断裂构造——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是岩石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上盘相对下降的断层是正断层,上盘相对上升的是逆断层。两盘岩断面某一点发生旋转的是逆转断层或枢纽断层。正断层与逆断层相间分布时上升盘形成地垒,下降盘相处地堑。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一、板块构造学说。古磁极移动轨道既是复古原大陆的证据也是大陆漂移的证据。简述海底扩张学说P63其要点如下:年速度为1cm至数厘米的地幔物质对流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动力;对流发生在岩石圈下厚达数百千米、强度很小的软流圈内,对流产生的拽力并不作用于地壳地步,而是作用于70~100km深的岩石层底部;海底为对流循环顶端;对流形态决定于地球内部结构而与大陆位置无关。大陆只是随硅镁层漂移;海底及其沉积物在对流汇聚区下沉,一部分受挤压变质而与大陆熔接,另一部分则沉入软流圈;海底年龄仅有2亿~3亿年,整个海底3亿到4亿年即可更新一次;地球体积基本恒定,海洋盆地面积也基本不变。板块构造学说:把海底扩张学说、大陆漂移、地震与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用统一的动力学模式解释全球构造运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式海底扩张学说的具体引申。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大陆边缘并不是板块的边界,海岭、岛弧和大断裂才是板块边界所在。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扩张或增生型边界,俯冲或汇聚型边界,地转断层或次生型边界。槽台说与地洼说P68地盾:沉积盖层被剥蚀而露出古老的褶皱基底时称为地盾。地质力学学说;基本观点为:全球地质构造的展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具有一定的方向和方位。在地壳云顶的一定动力方式的作用下,必将形成相应形式的构造应力场与构造体系。该构造体系指许多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和不同次序,但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结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的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整体。该学说构造体系有三种,分别为:维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并认为地球自转及其角速度的变化所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史对东地壳构造变动的主导因素。、第四节火山与地震一、火山。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一种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称为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类型有两类:一是裂隙式喷发,二是中心式或管状喷发——分为夏威夷式或宁静式和中间型。地震: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地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叫地震。主要地震带:换太平洋地震活动带或称环太平洋震环。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大洋中脊带;东非裂谷带。第五节地壳演变地质年代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相对年代法又称古生物地层法: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第二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连续包围地球的气态物质成为大气。、干洁空气: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简称干空气。气压:定义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横截面积1平方厘米)垂直空气柱的质量为大气压强。水平气压场:根据各地同一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值,在地图上用等压线绘出高低气压分布区域,就是水平气压场。大气分层:按照分子组成,大气可分为两层,即均质层和非均质层。在气象学中,通常按照纬度和运动情况将大气圈分为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P89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以空气垂直运动旺盛为典型特点。大气辐射强度:表示太阳辐射能强弱的物理量,即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D=1.496亿KM上,大气顶届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So。反照率:反照部分占辐射量的百分比。太阳获得能量的具体结构: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对地
本文标题: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16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