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水利工程 >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刘
1“自然地理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091850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概论/Physicalgeography学时:48学分:3适用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开课学期:1开课部门:生命与资源环境学院先修课程:考核要求:考查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一)使用教材:伍光和主编,《自然地理学》,高教出版社,2008年(二):参考书1、《自然地理学》,刘南威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2、《地球概论(第三版)》,金祖孟、陈自悟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综合自然地理学》,刘南威等主编,科学出版社,1998。………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自然地理学》主要介绍:(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壳及其运动;(二)气候及气候资源、水文及水资源、地貌及地貌灾害与防治;(三)植物及植物资源、动物及动物资源、土壤及土壤资源等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二):课程的任务1、使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认识作为整体的自然地理环境。2、使学生形成全面而系统的人地关系思想,进而深入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3、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学习其它课程奠定基础。24、为学生今后从事地理科学或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整合性问题的研究工作与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教学目的1、培养既能掌握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地理教师。2、坚持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的目的。(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如地球所属的太阳系以及地球和月球的关系、地球的运动即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等。2、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3、研究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4、研究大气的特征和状态;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从而能解释大气现象,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律,研究地球上的气候。5、掌握土壤、生物和水文等方面的知识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及其体系,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及其网络结构,了解相应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6、阐明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7、认识人类活动和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人类活动对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明确合理利用自然、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8、掌握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内容,了解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9、掌握最基本的野外考察思路和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环境观、资源观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1绪论232第一章地球63第二章地壳84第三章大气和气候85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86第五章地貌87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68复习2910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建议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重点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公式和一些难点,主要讲清其物理意义,对数理计算和推导作一般了解。在内容上,既注意适当反映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科学近年来的新发展、新成就,更要注意当前及今后教材改革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自然地理学的基础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定的超前性。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尽可能多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幻灯、录像、挂图、CAI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同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自然地理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本课程除课堂理论讲授外,还必须加强课堂实验和野外实习、考察,以培养学生野外实地工作能力和有关基本技能。为此,本大纲在课堂教学基本完成后还安排2周野外实习、考察(区域环境与资源野外实习)。五、教学内容绪论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一)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第一章地球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4教学难点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体二、太阳和太阳系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自转的规律性(二)地球公转的规律性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四节地理坐标一、纬线与纬度二、经线与经度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一、地球的圈层分化二、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地幔、地核三、地球的外部构造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一、海陆分布二、海陆起伏曲线三、岛屿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第二章地壳教学重点认识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其演变,掌握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论。教学难点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论。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一、化学成分与矿物(一)化学成分(二)矿物(三)主要造岩矿物与常见矿物二、岩浆岩(一)岩浆岩的矿物组成(二)岩浆岩的产状、结构和构造三、沉积岩(一)沉积岩的基本特征(二)沉积岩的主要类型四、变质岩(一)变质作用与变质岩(二)变质作用类型与常见变质岩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5一、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一)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二)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二、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一)岩相(二)沉积建造(三)地层的接触关系二、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一)水平构造(二)倾斜构造(三)褶皱构造(四)断裂构造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一、板块构造学说(一)大陆漂移学说(二)海底扩张学说(三)板块构造学说二、槽台说与地洼说三、地质力学学说第四节火山与地震一、火山(一)火山的类型与分布1.火山类型2.火山分布(二)火山地貌二、地震第五节地壳的演变一、地质年代(一)相对地质年代(二)绝对地质年代二、地壳演化简史第三章大气和气候教学重点认识大气的的组成、特性及其运动,掌握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一、大气的成分二、大气的结构(一)大气质量(二)大气压力(三)大气分层三、大气的热能(一)太阳辐射(二)大气能量及其保温效应(三)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6四、气温(一)气温的周期性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2.气温的年变化(二)气温的水平分布(三)气温的垂直分布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一、大气湿度(一)湿度概念及其表示方法(二)湿度的变化与分布二、蒸发和凝结(一)蒸发及其影响因素(二)凝结和凝结条件三、水汽的凝结现象(一)地表面的凝结现象露、霜、雾凇、雨凇(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四、大气降水(一)降水的形成(二)降水的类型(三)降水的时间变化(四)降水量的地理分布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一、大气的水平运动(一)作用于空气的力(二)自由大气中的空气运动(三)风随高度的变化二、大气环流三、主要天气系统第四节气候的形成一、气候和气候系统(一)气候的概念(二)气候系统二、气候的形成(一)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二)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三)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三、气候带和气候型第五节气候变化一、气候变化简史二、气候变化的原因(一)天文学方面的原因(二)地文学方面的原因(三)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三、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7教学重点认识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规律,掌握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及冰川等水域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及冰川等水域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一、地球上水的分布二、水循环与水量平衡(一)水循环(二)水量平衡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一、海洋的起源二、世界大洋及其分区三、海及其分类四、海水的组成(一)海水的化学成分(二)海水的盐度和氯度五、海水的温度、密度和透明度第三节海水的运动一、潮汐与潮流(一)潮汐现象与引潮力(二)潮流二、海洋中的波浪(一)波浪及其类型(二)波浪的折射(图4-7-8)三、洋面流和水团运动(一)洋流的成因和分类(二)洋流模式和主要洋流(三)大洋水团及其环境第四节海平面变化一、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二、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三、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第五节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一、海洋资源二、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海洋环境保护第六节河流一、河流、水系和流域(一)河流、水系和流域的概念(二)水系形式(三)河流的纵横剖面(四)河流的分段(五)流域特征对河流的影响二、水情要素(一)水位(二)流速(三)流量8(四)水温与冰情三、河川径流(一)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二)径流计量单位(三)正常径流量(四)径流的变化(五)特征径流四、河流的补给(一)河流补给的形式及其特点(二)河流水源的定量估计五、流域的水量平衡六、河流分类七、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七节湖泊与沼泽一、湖泊(一)湖泊的成因和类型(二)湖水的性质(三)湖泊水文特征1.湖水的运动2.水位变化和水量平衡二、沼泽(一)沼泽的成因(二)沼泽水文特征(三)沼泽的分类第八节地下水一、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一)地下水的物理性质(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三)地下水的总矿化度和硬度二、岩石的水理性质三、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一)地下水的动态(二)地下水的运动四、地下水分类(一)上层滞水(二)潜水(三)承压水第九节冰川一、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一)成冰作用(二)冰川类型二、地球上冰川的分布三、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冰川是地球水循环的重要环节(二)冰川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产生影响(三)冰川运动影响生物、土壤的分布和进化。9(四)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独特的冰川地貌。第五章地貌教学重点掌握各类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教学难点各类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一、地貌成因(一)构造运动(二)气候因素(三)岩性因素(四)人为因素二、基本地貌类型三、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一)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二)改变降水量的分布格局(三)促成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四)形成自然界的地域分异(五)影响土地类型的变化第二节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一、风化作用(一)风化作用类型(二)风化壳二、块体运动与重力地貌(一)崩落与崩塌地貌(二)滑落与滑坡地貌(三)蠕动第三节流水地貌一、流水作用二、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一)坡面流水地貌(二)沟谷流水地貌(三)泥石流三、河流地貌(一)河谷的发育(二)河床与河漫滩(三)、三角洲(四)河流阶地(五)河谷类型与河流劫夺四、准平原与山麓面第四节喀斯特地貌一、岩溶作用二、喀斯特地貌(一)地表喀斯特地貌(二)地下喀斯特地貌三、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与地域分异10(一)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二)喀斯特地貌的地域分异第五节冰川与冰缘地貌一、冰川地貌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一)冻土的一般概念(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第六节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一、风沙作用二、风沙地貌(一)风蚀地貌(二)风积地貌三、黄土与黄土地貌第七节海岸与海底地貌一、海岸地貌(一)海蚀地貌(二)海积地貌二、海岸的分类三、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一)海底地貌(二)海底沉积物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教学重点认识、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土地类型、人地关系等综合问题。教学难点地域分异规律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二、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一)物质组成(二)能量基础(三)能量转化三、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一、地带性分异规律(一)地带性规律学说的形成背景(二)地带性规律学说的本质含义(三)地带性规律研究的近期发展二、非地带性规律(一)海陆分异(二)陆地干湿度分带性与所谓“经度地带性”(三)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区域性分异(四)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五)垂
本文标题: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16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