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自然地理学认识实习报告
1自然地理学认识实习报告一、前言2011年6月27日至7月1日我们资源101班级对崂山、马山、中山公园、鲁迅公园等地进行了为期数天的野外考察实习。此次认识实习行程如下:崂山北九水——鱼鳞峡滨海一线从八大关——鲁迅公园——石老人即墨马山石林自然保护区中山公园植物园这次实习是为了通过认识学习,培养野外观察和独立分析地貌问题的能力,验证有关地质地貌学理论知识,初步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工作方法。通过观察与调查青岛地区主要植物群落,识别山东地区常见造林树种,参观与识别北亚热带引种树种,学会分析植被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实习的具体任务要求为:1.认识青岛附近的大地构造背景、岩性,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关系。2.认识崂山山地地貌的主要特征及山区河谷的发育特点。3.认识青岛附近海岸侵蚀与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成因和分布特点。4.登崂山途中观察植物分异情况。5.识别中山公园的主要树种。二、内容第一站我们到了崂山,在山下我们分组后,沿不同方向上山,并沿途使用手持式GPS定位,并用刚学的知识测不同高度的风速。我们探索了崂山山地地貌的主要特征及山区河谷的发育特点。崂山,位于青岛市东部的崂山区,它耸立于黄海之滨,气势雄伟,山海紧错,岚光变幻,云气离合,是闻名遐迩的海上名山。总面积446平方公里,主峰“巨峰”海拔1132.7米。山区地质构造属断块隆起,中生代构造线大致以北北东及北东向的大断裂特别发育,其次为北西向,一般以压性及压扭性断裂为主。崂山地貌中,最有特色的是剑峰千仞、山峦巍峨和各种奇石怪岩。崂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犬齿交错的山峰,海拔近1000米,它们是1万多年前末次冰期时形成的。当时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第四纪几度进侵的海水已退却到冲绳附近一带,黄渤海成为一片荒原,气候干冷。此时,日夜之间、冬夏之间温差很大,花岗岩在寒冻作用下,机械风化很快,大块大块岩石崩裂,形成参差不齐、面貌峥嵘的山峰。下层的花岗岩地貌,多是1万年来冰后期形成的。此时,大海回归,化学风化占了优势,雨水和地衣植物参与这种风化,将质地均匀的花岗岩由表及里一层层剥离,一些早期崩落的巨大岩块,或原来没动的岩石,遂形成一个球形巨石。若干秀峰奇石,构成了今天崂山的这种雄伟、奇特的地貌形态。崂山的主体山脉,为花岗岩石质耸拔成山,气势雄伟,千峰竞秀,贵为华夏滨海第一高山。花岗岩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三分子所组成,石色白净,石质坚硬,是建筑行业的优质石料。花岗岩经千古风化酥蚀以后,淤积在河道海滩上的白沙,所含石英石占到很大的比例数,是建筑上的优质沙料。崂山在中生代燕山晚期造山运动以前,这里的“老坐地户”有沉积岩和岩浆岩,在崂山高处的九水和明道观一带的山谷里,还残存有这些岩石的踪迹。崂山的花岗岩热熔岩浆在地层深处冷凝成石后,耸拔抬升成山,巨大的鼎力将地表的原有岩石2推的四分五裂,局促屯集于周边。在花岗岩高温强力挤压的崂山成山过程中,周边的围岩发生热熔烘烤变质,许多变异成了变质岩。和花岗岩纠结在一起的岩石,主要有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三大类。特别是崂山头一带,几乎尽为沉积砂岩,层层叠叠像千层饼一样,很是壮观。崂山河谷资源丰富。境内有主要河流23条,以崂顶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流淌。这些河的特点是源短、流急、属季节性河、多直流入海。崂山还蕴藏大量的花岗岩石,质地优良,驰名中外。北九水为崂山的一大景点,是白沙河上游河流,因山有九折,水有九曲得名,源于巨峰北麓之水,流入峡谷,一路群峰竟秀,万木争荣,佳景迭出,美不胜收,故有“九水画廊”之美誉。以北九水疗养院“九水界桥”为界分内九水外九水,全长9.5公里,是白沙河的中游峡谷地带。内外九水共有18道湾,涧水遇峰必折,折处旋成深潭,形成一处景观,各具特色,纷呈异景,称为“九水十八潭”。第二天,我们到了海边,我们沿着海岸线走,不断地认识各种海岸侵蚀与堆积地貌,并分析其成因。青岛海岸线是地质博物馆。海蚀地貌不仅是海洋城市“蓝色青岛”奇特景观,也是青岛古老地质“活化石”。青岛海岸边的石老人,是我国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性景观,也是青岛东部一重要标志。青岛地质专家刘锡清认为,石老人是火山喷发的安山岩,为白垩纪早期约1亿多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之后历经沧桑,大约全新纪(10000年前)海侵(6000年前)到达青岛地区之后,由于海水侵蚀逐渐形成的现在的石老人,他估计石老人年龄小于六千年,也就是说,石老人岩体属于古老的岩体(火山喷发的安山岩),但海蚀地貌为较晚的后期形成的。由南向北近观的石老人,表面呈现大片烧焦样峰窝状石孔、煤核状,西面也较多。刘锡清认为是火山岩遗物,是青岛地区火山岩佐证。并认为,青岛历史上曾发生过大规模火山爆发,形成了众多的火山岩,“胶莱盆地”(东起莱阳、跨莱西、即墨、西至胶州及至诸城)遗存有大片大片的火山岩,尽管当年火山爆发时的地貌已荡然无存。石老人西侧有一开阔的“海蚀阶地”、南侧退潮后露出“海蚀平台”。岸上渔村“石老人村”至今传承着北方渔家风情。在石老人山,看海蚀地貌、听潮起潮落、看日出赏晚霞、望海上渔帆点点、千鸥竞翔,恍若海上仙境。海蚀柱的形成是有一定过程的。在地质史上,这里原是一个伸进大海中的尖形的陆地,谓之岬角、在青岛海岸的许多岬角中,只有这里组成岬角的岩石与他处不同,是由火山岩(安山凝灰岩)构成的。这种火山岩浸在海中,受着风吹浪打而度过了漫长的岁月、经海浪的精心雕琢.使岩石千疮百孔,磷峋多姿。由于呷角突入海中,使海浪运动受阻.海浪在哪角处折射产生能量聚集,对岩石产生了强大的冲压力,天长日久,便把这些石缝石孔掏成了石洞。当海浪从两侧冲击突出的呷角时,便会渐渐地形成海蚀洞穴,使海水连通,成为大小不一的海蚀拱桥或象鼻子洞;当孔径随海浪冲击不断加大到一定程度时,“拱桥”顶端或“象鼻子”处便会支撑不住而塌落下来.形成海蚀柱,这就是岬角后退残留在海滩上它对于研的耸立柱体,也就是石老人的真正身世。石老人是这一带海陆变迁的重要标志和见证,究青岛地区以及胶东半岛的海陆演化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当前,改革开放的大潮已经涌入这片金色的海滩,青岛市东部开发区的宏伟蓝图已开始描绘。凭借这里旅游资源丰富、国际旅游业比较发达、对外交通便捷和对外开放工作基础较好这些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石老人将建设国家旅游度假区。按照规划,度假区由东向西分成8个功能小区。目前,这里开发正“热”,形成了火红的投资气氛。也许再过七八年,一座集高尔夫球场、跑马场、博览城、啤酒城、3歌剧院、音乐厅、海底世界和水上乐园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现代化度假区将在这里崛起,历尽沧桑的石老人将会欣喜地看到这里的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那时,“老人”将会高兴地迎接投向他怀抱中的子孙们。在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中,构造运动奠定了基础。在这基础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气候因素等塑造出众多复杂的海岸形态。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发育的程度也有差异。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及其成因,可分为毗连地貌、自由地貌、封闭地貌、环绕地貌和隔岸地貌。按海岸的物质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进行海岸地貌的研究,掌握海岸的演变过程,预测海岸的变化趋势,对港口建设、围垦、养殖、旅游和海岸能源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站,我们到了马山自然保护区,这里可谓是一个研究地质学的绝佳场所。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地质构造类型、各种岩石。在这里我们还学会了罗盘仪的使用,用罗盘仪在野外考察时测岩石的走向、倾向、倾角,非常方便实用。被誉为“世界地质公园”的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即墨城西5千米处。由主峰马山(海拔233米)及其它4个山岭组成。自南北两侧遥望马山,状似马鞍,故得其名。它不仅有着被称为“石林”的柱状节理,而且还是一个世界罕见的集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和动植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马山地貌类型属于剥蚀准平原上的残丘地貌,山体圆凸,由于火山岩的结构与构造特征,使其具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再加上断裂构造等其它因素,在周围沉积岩层逐渐侵蚀夷平的状态下形成孤立的残丘地貌,使之山虽不高,却有拔地突起之感觉。马山区内的地层属于中生代下白垩纪莱阳群曲格庄组,为莱阳群的最上层。该组为河流相、山麓洪积相粗碎屑堆积,一般以中粒、粗粒砂岩、砂砾岩为主。因为此时地壳活动由弱开始变强,局部有火山活动,所以地壳中含有较多的火山物质。地层中偶见花岗岩及灰岩砾石,对构造研究有一定的意义。区内岩层产状平缓,断层附近变化大,倾向无规律。区内沉积岩属较典型的网状河流相沉积,大型交错层理。马山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晚期的火山运动奠定了马山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马山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马山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胶东半岛及山东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马山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区内含有柱状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积构造、接触变质带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被地质界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区内地质遗迹不仅丰富,而且十分独特,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浅粗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宽150米,单株独立、巍巍壮观,可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现已发现并保存完好的有26处,最大的一株长16米、平均直径0.8米硅化完全、年轮清晰实属罕见;维妙维肖的沉积岩包卷层理和交错层理胜似一幅山水画,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展现了火山爆发的烈焰对地质的改变,给人留下了对大自然的感叹。据考证,马山石林一亿多年前由火山喷溢的安山岩浆冷凝收缩而成。山之西南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形柱状节理,柱体截面直径一般在1.0-1.5米间,柱体长30米(地表以下可延伸至60米),柱体笔直挺拔,排列整齐,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为壮观。此类柱状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马山石林可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4四方形,这在地质学上较为罕见。就其价值而言,马山石林规模比南京六合县石柱规模更大,亦更宏伟壮丽,可与美国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状节理玄武岩体相媲美。可谓巍巍壮观,这的确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珍品。可惜因年代的久远以及风化的影响,马山部分石林已出现坍落现象。这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以便保护我们青岛的瑰宝“马山石林”。另外,马山有着许多年代的沉积岩、变质岩,岩层层次有序。在一座山上有沉积、变质、火成均具备的岩层在国内十分罕见;更值得骄傲的是马山有着较为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化石之完整和栩栩如生的状态极具有科研价值,可以说马山是我国理想的地质公园。在马山山体上随处可见的沉积构造也是远古时期地壳活动留下的印记。当时湖泊流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岩石,不同的层理交织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早期形成的沉积岩与火山喷发的岩浆接触后,在高温高压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变质,又形成了颜色丰富、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马山是即墨西部平原地区的一座孤山,且范围较小,故形不成其独立的气候特征,它与城区及中西部地区的气候状况无大的差异。由于马山地区地势较高,水资源相对贫乏,其主要水源为天然降水。马山因受地貌、岩性之影响,土壤类型及分布也不尽相同,大体分为山体土壤和山周土壤两种类型。马山的山体植被由于地形及土壤状况,大致可分林木植被、灌木植被、草甸植被、作物植被四种类型。马山山体间的林木主要有黑松、雪松、侧柏、水杉、刺槐、合欢、火炬、拓树及其它林木。就目前统计,它的综合面积可达3000余亩,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尽管这些各类林木尚在幼年时朋,但它不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最后一天,我们到了中山公园,这天主要研究植物方面的知识。通过对各个植物园内的不同植物的认识
本文标题:自然地理学认识实习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16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