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自然灾害三大自然带综合题增分(修)
33高二地理小高考专题复习专题一: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2017-2-12【对应考试说明】结合实例,说明旱涝、台风、寒潮和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一、关于自然灾害概念: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的现象或事件。(注意:若没有受到损害的客体,它仅仅是一个自然的事件。)二、主要自然灾害及其防治(一)洪涝(属于气象灾害)1、概念: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溢流的现象。2、时空分布:我国洪涝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受灾最为严重,长江中下游平原历来是我国洪水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1)主要原因分析:自然原因:①降水量大且集中于夏秋季;(由于夏季风的不稳定导致)——降水特征②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有时南北支流同时来水;——水系特征③流量大,汛期长;——水文特征④中下游进入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形特征人为原因:①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一方面降低了植被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作用;另一方面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河床抬高,降低了河道的泄洪能力。②中游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功能减弱。(2)防治措施有:①上游兴修水库;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②中游退田还湖;裁弯取直。③下游修筑堤坝,加固大堤;疏浚河道;增加入海通道;建设分洪、蓄洪区;④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3、涝造成的主要危害有:①冲毁房屋、道路、桥梁;②淹没农田、工厂,造成工农业的财产损失以及人畜的伤亡,甚至会引起瘟疫和传染病的爆发。③造成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生活秩序紊乱。4、关于“城市内涝”(1)主要原因分析:①气候异常,降水偏多;②城市热岛、雨岛效应加剧了城市极端气候;③城市硬化面积大,绿地面积减少;④城市规划缺乏远见,城市排涝系统不完善。(2)对策:①完善城市排涝系统;②增加城市绿地面积;③增加城市水体面积。(二)干旱灾害(属于气象灾害)1.伏旱(1)发生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2)发生时间:7月中下旬—8月(梅雨过后)(3)成因:①受反气旋(副高)控制,盛行气流,降水少;②天气炎热,蒸发。(4)缓解措施:①兴修农田水利设施;②营造防护林,涵养水源。2.春旱(1)发生地区:华北(2)发生时间:4—5月(3)自然成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且多天气,蒸发旺盛;②春季降水少。人为原因:人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生产、生活需水量大;②水污染、浪费严重;③利用效率低。3.防御措施主要有:(1)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2)培育耐旱的作物;(3)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4)营造防护林;(5)改进耕作制度。小结: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旱涝灾害最为常见,并且危害范围较广;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34主要原因是夏季风的不稳定,导致降水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三)台风(属于气象灾害)1.影响地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频发;2.发生时间:每年夏秋季节3.影响:弊:台风灾害主要由、和造成。利:带来丰沛的降水,缓解和。4.防御措施:(1)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2)提高防灾减灾意识;(3)建设沿海防护林;(4)加强沿海工程设施建设。(四)寒潮(属于气象灾害)1.概念:冬半年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实质是冷锋活动)。2.天气特点:剧烈的降温,同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24小时内降温达10℃,最低气温低于5℃。3.危害:(1)强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其是春季和秋季最甚);(2)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3)严重的大雪、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受阻。4.防御措施:(1)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2)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3)培育耐寒作物;(4)建设大棚;(5)地膜覆盖等(五)沙尘暴(属于气象灾害)1.概念:沙尘暴(黑风暴)是大风扬起沙尘,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恶劣天气,属于沙尘天气(浮尘、扬沙、沙尘暴)中最强的一种。2.分布:我国西北、华北冬春的沙尘暴3.成因:自然原因:①身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少,气候干旱;②冷锋影响,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③地表植被少,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人为原因:④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导致地表植被破坏。4.危害:破坏草原、加速荒漠化;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交通等。5.防御措施:①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建设“三北防护林”;②调整农、林、牧用地的结构;③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控制载畜量;④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⑤加强监测、预报。(六)地震(属于地质灾害)1.概念: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2.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3.形成原因: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4.危害:地震是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等其他灾害。5.震级和烈度: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的破坏和影响程度。注意:一次地震只有1个震级,但烈度有很多个。补充:★我国西南川、滇、黔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原因:35①该地带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②地壳活动活跃,山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地表碎屑多;坡陡谷深,地形起伏大;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①加强监测、预报;②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地震);实施护坡工程,恢复地表植被(滑坡、泥石流)。专题二:我国的三大自然区一、三大自然区的划分1.划分依据:(1)气候:①气温:由南向北递减;②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2)地形: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2.三大自然区:(1)名称:①东部季风区;②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③青藏高寒区。(2)界线: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东部约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二、三大自然区的特征:(一)东部季风区:1.地理位置和范围:(1)包括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第三级阶梯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2)面积占全国的45%,人口占全国的95%。2.主要特征如下:(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部分掌握)(1)地形:海拔较低,大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广布;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2)气候:季风气候显著:雨季集中在5—9月(夏秋季节);属湿润半湿润地区。(3)水文:河流为外流河,以雨水补给为主。(4)植被和土壤:①湿润区(年降水量﹥800毫米)以森林为主,半湿润区(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以森林草原为主;生物种类繁多。②土壤多为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5)农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耕地区。(6)城市:密集;规模大。滑坡、泥石流频发。36(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1.地理位置与范围:(1)主要包括第二级阶梯的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2)面积占全国的30%,人口占全国的4%。2.主要特征如下:(1)地形:①海拔较高,但有显著差别;②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侵蚀、搬运、堆积)为主。(2)气候:为干旱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日较差大;降水少;多大风天气。(3)水文:多内流河(季节性河流);河流短小;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多咸水湖。(4)植被和土壤:①大部分为温带荒漠((年降水量﹤200毫米)),一部分为温带草原(年降水量200-400毫米);生物种类少。②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盐分含量高。(5)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东耕西牧”);水是本区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在有水可供灌溉之处发展了绿洲农业、灌溉农业。(6)城市:较少(三)青藏高寒区:1.地理位置与范围:属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面积占全国的25%,人口占全国的1%。2.主要特征如下:(1)地形:①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②雪山连绵,冰川广布。(2)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光照强;降水少;多大风天气;冻土广布。(3)水文:①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中华水塔);②湖泊众多。(4)植被和土壤:①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②土壤发育程度差,土层瘠薄。(5)农业:①以畜牧业为主;少数地区可以发展林业、种植业;②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热量较充足的河谷地区(河谷农业)。(6)城市:少。37补充:秦岭—淮河(34。N)一线是我国的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差异,比如:1、1月0℃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2、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3、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5、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以南无,以北有)6、耕地上水田与旱地、熟制上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粮食作物上水稻和小麦等的界线;7、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8、黄土高原的南界;9、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界线。注意:淮河流经江苏北部,江苏省地跨南方和北方两个地区!中国能源紧张问题:(1)原因:①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生产生活能源需求量大;②能源利用率低;③浪费严重。(2)解决措施开源:①加强勘探,提高石油、天然气的后备储量和生产量;②开发利用新能源;②加强国际合作,拓展能源来源渠道,实现能源供应多样化;才④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节流:⑤加快技术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产业。⑦加强宣传教育,提供公民的节能意识综合题的增分策略学案第一步:获取图文信息典例分析1:右表为“两个国家在同一年度中的粮食作物生产的统计表”。读表回答(1)~(2)题。(1)甲和乙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2)乙国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有:典例分析2: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近年来,“保护性耕作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该耕作法对耕地实行免38耕或浅耕措施,并且在粮食收割后,不焚烧作物秸秆,而是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根茬留在田地过冬。材料二下表为实施“保护性耕作法”前后,宁夏平原冬春季节的有关资料。(1)实施“保护性耕作法”的主要优点有哪些?增分体验1(较难题)(2012杭州七校联考)若我国某大型企业的原料供应地和生产地长期稳定,且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相同,下表表示该企业1995年和2010年产品成本构成,读表完成下题。1.影响该大型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A.原料B.能源C.市场D.劳动力第二步综合分析信息典例分析3:(2012潍坊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1年7月9日南苏丹共和国宣布独立,成为联合国第193个成员国。国土南北气候存在一定的差异,南北年均温的变化为25~35℃,由北向南年降水量的变化为600~2000mm。南苏丹石油资源丰富,但缺乏炼油设施,主要依赖苏丹喀土穆等地的炼油能力。农业生产技术极度落后,粮食严重不能自给。经济十分落后,基础设施匮乏,小学教育普及率不到2%,成人识字率不足15%。全境铺设路面的公路里程仅38公里,白尼罗河可以通航,首都朱巴是重要的尼罗河航运枢纽及水陆交通要津。(4)南苏丹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对于如何因地制宜发展该国经济,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增分体验2(较难题)图14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9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R河中下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是100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2)与甲国西部沿海地区相比,R河沿岸地区工业较不发达,分析其原因。(9分)第三步有效表述信息典例分析4:(2010·新课标全国文综)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右图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
本文标题:自然灾害三大自然带综合题增分(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17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