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自然辨证法概论大纲要点
目录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三)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内容)(四)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五)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四)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五)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一、系统自然观(一)系统自然观的思想渊源(二)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三)系统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四)系统自然观的意义二、人工自然观(一)人工自然观的思想渊源(二)人工自然观的技术基础(三)人工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四)人工自然观的意义三、生态自然观(一)生态自然观的思想渊源(二)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三)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四)生态自然观的意义思考题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5、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四)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过程,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吹昂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二)科学的分类(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八)技术异化第二节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一)科学的本质特征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的本质特征的分析2、国外学者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3、科学的本质特征(二)技术的本质特征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的本质特征的分析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3、技术的本质特征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征的分析1、自然科学分类及其原则2、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3、科学知识的类型(二)国外学者关于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三)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2、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一、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1、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化趋势2、科学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3、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二)国外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1、欧美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2、日本科学论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三)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二、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1、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技术体系内部发展的不平衡3、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二)国外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1、技术自主论2、社会建构论(三)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思考题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科学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第一节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一、分析和综合(一)分析(二)综合(三)分析和综合二、归纳和演绎(一)归纳(二)演绎(三)归纳和演绎三、从抽象到具体(一)抽象(二)具体(三)从抽象到具体四、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一)历史(二)逻辑(三)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第二节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一、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一)收敛思维特性(二)发散思维特性(三)思维的收敛与发散二、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一)创造性思维的特性(二)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三)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性三、直觉与顿悟的思维(一)直觉(二)顿悟四、移植、交叉与跨学科研究方法(一)移植方法(二)学科交叉方法与跨学科研究方法第三节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一、数学方法及其作用(一)数学方程方法(二)数学建模方法(三)数学统计方法(四)数学实验方法二、系统方法及其作用(一)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方法(二)软系统方法论(三)反馈与控制方法(四)信息方法三、复杂性思维及其方法(一)复杂性思维(二)复杂性方法第四节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一、科学实践的方法(一)科学观察(二)科学实验机遇在科学发现中的意义(三)机遇在科学发现中的意义(四)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五)科学仪器的作用(六)科学实验室与人工自然二、技术活动的方法(一)技术思维及特点(二)技术活动的方法1、技术构思方法2、技术发明方法3、技术试验的方法4、技术预测的方法5、技术评估的方法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一)马克思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形态变革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三)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历史体现(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一系列经济转型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一)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二)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一)科学活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二)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内涵及形成(三)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内涵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一)科学技术组织机构的历史演化(二)科研组织的特征(三)科学技术共同体与科学分层(四)科学技术共同体内部成员的互动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一)马克思科学技术伦理观(二)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准则(三)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伦理规范(四)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支撑(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二)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三)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四)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五)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六)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制定二、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一)科学技术运行的目的(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三)以人为本的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四)科学技术风险的公共决策与国家治理三、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文化(一)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科学技术研究(四)科学主义和”反科学思潮”思考题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4、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第一节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一、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二、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三、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四、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第二节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历史形成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三、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第三节创新型国家建设一、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特征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三、中国特色的过节创新体系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结束语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各门具体科学技术研究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重要平台,是各门具体科学技术实践通向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桥梁,是各门具体科学技术工作者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通道。自然辩证法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方法。自然辩证法在总结、概括各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高度,为各门科学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提供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社会论的普遍指导,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具体科学技术研究的有机融合。自然辩证法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反思性的理论思维方法,在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促进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育和形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开放的理论体系,不是僵化的理论教条,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自然辩证法并不代替各门具体科学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而是对具体实践和行动的一般指南。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在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的概括和总结,为建设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提供重要理论思维方法的指导。自然辩证法需要学习掌握和研究发展,更要在具体科学技术实践中正确运用,走向自觉的自然辩证法。参考书目后记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作用?•4、如何理解近代18、19世纪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产生的关系。•5、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各是什么?•6、如何区别科学、伪科学、非科学和科学作弊?科学作弊有什么危害?•7、怎样认识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动力?•8、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9、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社会规范各是什么?•10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11、如何看待科技对人和自然的异化(负面效应)?•12、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技术不能决定社会的一切?•13.科研选题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科研选题?•14、结合自己的科研实际谈谈你对机遇的认识。•15.结合对于归纳方法的相关讨论,谈谈科学研究方法的条件性与相对性。•16、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具体方法的关系?•16.科学发展的动力有哪些?这些动力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17.科学发展的最基本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其如何促进科学发展?•18.关于科学发展模式的理论有哪些?怎样评价它们各自的优长与不足?•19.科学共同体的马太效应及其对科学共同体的影响,这一效应对个人发展有什么启示。•20.怎样理解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21.如何认识与评价科学技术的功能?•22.在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上有哪些思潮?怎样评价这些思潮?
本文标题:自然辨证法概论大纲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18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