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 自然辩证复习参考答案整理
1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复习范围一、辨析题(2题,每题20分)1、自然界的演化就是进化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从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可以看出,自然界的演化实际上由相反相成的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进化方向,另一个是退化方向。这两个方向的辩证统一,构成了自然界丰富多彩的演化图景。进化一般是指物质客体演化中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这是一条物质系统日益复杂。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路线。退化一般是指物质客体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这是一条物质层次逐步下降、物质系统愈趋简单、组织化程度下降的路线。进化和退化是自然界演化中两种相反趋势,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不可逆性。二者之间又有统一性。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共存共生、相互交替,二者密切结合,不可分割,每一方是对方发生的条件,二者的结合,形成了自然界演化的循环螺旋式推进方式,使自然界演化过程呈现出周期性。所以“自然界的演化就是进化”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2、系统的加和性只与系统的组成元素有关,与环境无关系统的加和性不仅与系统的组成元素有关,还与环境有关。系统是由若干有特定属性的要素按特定关系而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的加和性是指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某种加和关系或守恒关系。系统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它是由两个以上的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部分之间经过相互作用产生出综合性功能即任何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不具有的整体功能。系统具有普遍性、动态性与整体性。系统是由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一定的关系基础上组成的整体,这些关系的集合不能先于或脱离其部分而存在,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但处于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不是单纯的叠加或机械的堆积在一起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从而使整体具有新的属性和规律,这些新的属性和规律与它的各个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具有的属性和规律有质的区别,它们不是部分属性和规律的相加。系统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整体性。从系统与其环境的关系,自然界的物质系统可以分为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开放系统与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封闭系统则无。封闭系统趋向熵增,导致无序,开放系统则可以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吸收抵制自身的熵增,扩大自身有序的程度。自然界只有相对封闭的系统,不存在绝对的封闭系统。因此,系统的加和性不仅与系统的组成元素有关,还与环境有关。3、人定胜天答案一:“人定胜天”中的“人定”指“人谋”;“人定胜天”是说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战胜自然。这一命题有一定道理,因为它看到人在客观世界面前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意识能够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并能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正是基于此,“人定胜天”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在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对这一命题的理解应是有条件的,不能绝对化。一方面,每一代人认识自然和征服自2然的能力是有限的,看不到客观的历史条件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就易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另一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尊重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并且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只有当人的认识和行为符合客观规律时,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方能胜天。总而言之,“人定胜天”,说法是片面的,只从一方面肯定了人可以战胜自然。人与自然界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人和自然是有机整体,其任何作用于自然的行为都会引起自然的反响,人类决不能不考虑他的经济活动将造成怎样的自然后果,违反了自然规律不但得不到应有的经济效益,还要遭到自然的惩罚。人和自然的关系已不是谁主宰谁的主仆关系,假如人类对自然不加限制的索取,忽视自然的承受能力,得到的将是加倍的惩罚!答案二:辨析题:这个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涉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人可以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但是是在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遵循客观规律去认识解决问题。分析题:1.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去认识事物,并掌握事物发展变化规律,运用联系和运动的观点来看问题,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又是普遍联系的,(因果关系)阴霾天气的形成是有原因的,找到形成的原因,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客观规律是可以解决问题的。2.人定胜天突出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人能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前提是实践意思的能动作用也有两种表现:积极地和消极的,人的认识有的是真理有的是谬误,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正确的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反映,这些会决定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正确与否,只有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的对于客观事物正确的认识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所谓人定胜天强调的是正确的认识对于推动事物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是人的所有认识都是这样,比如大跃进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脱离客观实际片面的强调人的作用,是不科学的,并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3.所以我们应当辩证的看待问题,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人的认识也是这样不能绝对的认为人定胜天,脱离实际盲目的夸大人的作用是不可取的,只有在遵循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正确的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4、非科学、伪科学和反科学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科学,首先是自然科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具体性、经验性、可检验性。其中可检验性是关键,他是具体性的体现、经验性的基础和精确性的保证。凡不具备可检验性特征者就不能说是科学,即是非科学。当然非科学的涵盖非常广,这里并没有一个好坏的评价。非科学中不乏有价值者,但它们依然是非科学,并不因为他们有价值而可以成为科学。伪科学是一种特殊的非科学,它实为非科学,却要伪装成科学,不承认自己的非科学身份。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一种反科学,它违背科学精神,不遵循公认的科学规范,起着破坏科学的恶劣作用,却还要自称为科学。伪装是它的基本特征。总的说来,伪科学是一种现代迷信,它们的共同点是把假的说成真的,为了达到某种庸俗低级甚至于卑鄙的目的,把非科学伪装成科学反科学主要是对科学的否定性评价。它并不自称科学,反而直接了当地批判科学,揭科学的短。反科学反对把科学方法视为最高准则,反对排斥其他方法,只用科学方法来仲裁一切人类问题。因此,反科学在原则上是有合理性的,是科技与文化整合中不可缺失的一个成分或方面。它的问题在于片面性,正如把科学看做万能不符合事实,把一切灾难归于科学更是荒谬。5、分析还原方法在科学认识中永远正确3从牛顿以来,运用还原论方法研究自然,再把获得的知识纳入公理化演绎体系加以表达,成为科学研究的“标准操作”。不过分地说,所谓科学方法,本质上就是还原论方法,就是人们探求自然现象及其本质规律,并据此提出新的理论的手段、途径、程序和技巧。因此,我们也可以把科学方法看成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和规律的科学;所谓的科学精神,是指按照严格的科学研究行为模式建立起来的人的内在心理素质的总和。所有科学分支都以牛顿的力学理论为基石,用还原论方法来研究各自的对象,用公理化理论(至少是追求用这样的理论)解释自然。化学原子―分子学说、生物细胞学说甚至进化学说,能量守恒原理等等,都深深打上还原论方法的烙印。还原论方法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用这种方法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不仅具有精确严密的特质,还具有强大的预言能力,这种预言经得起实验的检验。无论是哈雷彗星的发现与确认,海王星的发现,大量新基本粒子的发现认证,大爆炸学说的检验,还是各类化学药物的发明与临床验证,直至认识生命本质、遗传工程,奔月工程、地下资源开发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科学实践中取得成功的,而这些科学理论无不是还原论方法的成功应用。与此同时,公理演绎体系的成功则在于,人类对于自然认识的每一个事实、每一个概念和理论推演,都被纳入一个前后关联的逻辑统一体中,使得人类的关于自然的认识和思考,成为知识体系。借助公理理论体系严密的逻辑关联,还原论的另一个优点是,每当预言失败时,或者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发生重大偏差时,人们能够根据逻辑和理论推导上溯到起点,调整理论预设或假定,从而建立起新的理论,做出新的预言,实现理论创新,甚至完成科学革命――对客观自然的基本原理做出全新的假定,或者重新建构关于自然基本作用的规则。我们在观察电磁理论的创立、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理论的发生时,都会对这一点印象至深。这正是还原论的力量所在。在20世纪里,分子生物学、大爆炸宇宙学、超弦理论也都是沿着相似的路径发生的。近现代几百年科学研究实践的历史的经验证明,科学家们自觉使用的还原论方法不但已经建立起几乎全部的关于自然的知识,而且这种方法还正在继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的生命力显现在它的不断创新、不断贡献给人们新知识的过程中。现在,这种生命力已经延续到了社会科学中,例如,经济学,它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吸收来自自然科学的分析工具,建立起一种公理化的理论体系。而心理学,则由于成功地引入实验方法和科学的分析手段,已经被广泛认可为合格的自然科学学科。6、观察独立于理论(P98)科学观察的本质,首先在于它是一种感性直观活动。感觉是人们保持和外界的直接联系,是人们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经验认识。观察就是人们通过感官或仪器进行的直接认识外部世界的活动,它记录和报道科学事实,为科学研究提供感性材料。观察具有感性认识活动的长处和短处。其次,科学观察的本质表现为在观察之中渗透理论成分。从观察目的的确定、观察对象的选择、观察过程的展开,直接观察结果的陈述,观察过程的每一环节无一不与特定的背景知识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第三,观察过程的展开受制于一定的理论。观察仪器的选择以对观察对象和仪器性能的特征分析为其依据;任何观察仪器都是根据一定的实验原理和仪器设计原理而定制的。最后,对观察结果的陈述渗透着理论。对观察结果的陈述离不开语言,而语言总是受一定的理论背景的影响,因此理论的因素也就随语言在观察中的作用而渗透到观察中去。总之,观察之中渗透着理论的成分。7、科学开始于科学事实不对。4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探索活动。无论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都是为了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都是探索未知的过程。因此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首先表现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起点。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首要环节。总之,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选择一个合适的问题或研究课题,是科研工作全过程的第一阶段。8、在逻辑思维过程中,演绎法比归纳法有意义此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归纳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称为归纳推理。其目的在于通过现象达到本质,通过特殊揭示一般,因此归纳过程必然包含着认知的能动飞跃。演绎方法则是从一般到个别或从普遍到特殊的一种推理方法。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只要其前提为真,且在推理过程中遵循相应的逻辑规则,那么结论一定为真。自从培根倡导归纳法、笛卡尔倡导演绎法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归纳主义的“归纳万能论”和演绎主义的“演绎万能论”的争论。但从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来看,无论是归纳还是演绎,都没有权利要求成为科学发现的唯一获占统治地位的形式。这是因为:第一,二者在科学认识中的特定功能都是整个科学事实中不可缺少的、不可完全代替的;第二,二者在运用中互相依赖、互相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单纯依靠归纳或演绎本身,都无法克服各自的先天缺陷,如归纳结论的或然性问题、演绎法大前提的来源问题。不仅归纳与演绎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而且归纳演绎同其他许多方法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9、公理化方法是检验理论命题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公理化方法是指从最少的不加定义的原始概念和一组不加证明的原始命题如公里、公设等出发,运用逻辑规则推导出其余命题和定理,直至建立整个理论体系的一种理论思维的逻辑演绎方法。在今天的自然科学研究中,人们已经习惯于更多地运用理性思维的工具,首先在理论上进行猜想与反驳,然后再将结论付诸实践加以检验。如果一个理论上的命题或猜想,在公理化的体系内部已经无法论证,那么要么这样的命题不属于该公理体系的研究范围,而更多的时候则可以断定
本文标题:自然辩证复习参考答案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18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