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自然辨证法思考题1.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史、体系结构:自然辩证法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考察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提出的任务。系统地研究并建立自然辩证法的工作,则主要是恩格斯完成的。从I.康德于1755年(乙亥年)和P.-S.拉普拉斯于1796年(丙辰年)提出星云说,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有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其中,能量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自然科学中彻底动摇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三大发现。这一切都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充分展示了整个自然科学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综合的发展过程。系统地研究、建立和阐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恩格斯从19世纪50年代后期起进行的。他把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界的辩证法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辩证法联系起来研究,并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认识的辩证法是客观的辩证法的反映,指出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恩格斯提出18世纪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启蒙时代和法国的政治革命,科学和实践结合的结果就是英国的社会革命等著名论断。在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列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新发展的背景下,在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斗争中,写出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然辨证发的建设始于1956年。1987年,“自然辩证法”学科修改成为“科学技术哲学”标志着中国自然辩证法在学科建设道路上朝建制化方向迈出一大步。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着,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扩大和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远远超出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眼界。自然辩证法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进行检验,从更加证明了科学性,从而指导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的构建和形成。体系结构:P4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2.自然辨证法的几个历史阶段1.古代朴素辩证法(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西方中世纪经院哲学自然观)朴素辩证法(NaiveDialectic)是古代原始的辩证法。它直观地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之中,猜测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主要特点:直观性:用直观形象的物质形态去解释世界辩证性:能用联系发展的观点解释世界思辨性:没有充足的科学根据,以想想和猜测弥补科学事实的不足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观: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3.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他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3.自然观与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自然科学的发展:18世纪下半叶,相应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生了飞跃,开始从分门别类的研究过渡到阐明自然界各个过程的联系,从一成不变地分析现成的事实过渡到考察自然过程的变化和发展,从用力学的尺度去衡量一切过渡到阐明各种运动形式的特殊本质。在18世纪的自然科学中,“自然界绝对不变”的形而上学自然观广泛流行,18世纪下半叶,自然科学的发展冲破了这个僵化的自然观,打开了一个有一个缺口:天文学——“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o德国哲学家康德1775年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o拉普拉斯1796年独立提出类似假说。运用数学证明,得到科学界承认。星云假说被合称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o“天”在演化中,给形而上学自然观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哲学意义——它是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第一次把演化、发展的观点带进的天文学的学说,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地质学——“渐变论”o英国地质学家赖尔提出“渐变论”(《地质学原理》1883)。从自然的原因来解释地球的形成及变化,驳斥了“灾变论”和“神创说”。o“地”在演化之中,是打破形而上学自然观的重要科学根据。哲学意义——这个学说有力地驳斥了“灾变论”和“神创论”,使“渐变论”取得了全面胜利,并推动了生物进化论的建立。物理学——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电磁理论o迈尔、焦尔、赫尔姆霍兹、格罗夫等,在不同领域独立发现能量转化守恒定律。o法拉第、麦克斯韦提出电磁理论。揭示了热、机械、化学、电、磁等各种运动形式的统一性,物理科学的第二次大综合,摧毁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彼此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展示了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哲学意义——它揭示了自然界中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内在统一性,打破了形而上学关于无机物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为哲学上的运动不灭原理提供了科学事实论证。化学:原子论、元素周期律原子论:道尔顿1808年《化学哲学新体系》。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1869年提出化学元素周期律。合成有机物:维勒从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尿素,打破了无机界和有机界的人为的鸿沟。哲学意义——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的观念;不仅揭示了各种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推断元素的一般性质、新元素地寻找和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可遵循的规律,而且揭示了元素由量变到质变、量与质相互关联的实质,为唯物辩证法提供了自然科学上的论据。生物学——进化论和细胞学说进化论:达尔文1859年《物种起源》。说明了物种之间的联系,物种是可变的,对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作了科学的解说,摧毁了各种唯心主义的神造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细胞学说——施莱登和施旺,揭示了有机体在结构和产生、成长机制上的统一性。哲学意义——细胞学说的建立,证明了一切生命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无论动物和植物都是由单一细胞发展而成的,从而揭示了生命现象、特别是植物和动物之间的本质统一性,揭开了有机体产生、成长及其构造的秘密,这一学说揭示了整个自然界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有力地打击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说明了生物界的任何物种,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推翻了那种把植物看作彼此毫无关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为自然界的历史观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4.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产生背景、基本内容及特点产生背景:历史必然性。(社会背景)’文艺复兴‘运动是促进近代自然科学和自然观产生的土壤,它集成了中世纪被遗弃的古代科学成果,使科学文化发展有了新的起点,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打破了基督教垄断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具备面,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开辟了道路。(科学前提)近代自然科学中,只有经典力学建立了体系,科学的发展必须从继承已有的科学成果出发,当时已有的天文学与数学知识为力学发展创造了前提,因为天体力学为人们研究基本力学问题提供了最简单、最纯化的研究对象;再从人的认识顺序来看,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从低级走向高级、从简单走向复杂,儿机械运动正式自然界中最低级、最简单的物质运动形态。这就必然推动人们用力学理论解释其他自然现象,类比其他复杂的物质运动,推广到其他领域。机械论自然观的形成还与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密切相关,将首先吧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的方法,在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必然要采用,但是吧事物分割开来,研究既成事物的方法,吧自然界的实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看成静止的,永恒不变的,看做死的东西。最终形成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整个宇宙由物质组成;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空间组合和数量组合;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它们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时空框架中的位移,都遵循机械运动定律,保持严格的因果关系;物质运动的原因在于物质的外部。1宇宙象空架子,绝对静止——绝对空间;2时间永远以等速流逝,与物体运动无关;3机械运动是唯一的运动规律,宇宙是一架大机器;4分析,分解的方法是研究自然的主要方法。特点:恢复和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坚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自然事物,承认自然界及其运动规律是客观的,不是上帝干预的,“天上”“地下”统一的客观运动规律;具有机械性的缺陷,用力学的知识和规律去解释,说明其他一切自然现象,甚至认为“运动是机器”“人是机器”,把一切高级复杂运动简单类比为机械运动,把力学中的外力作用招办过来,编程了否定事物内部矛盾的机械的外因论;具有形而上学的缺陷,认为各种自然现象是彼此孤立的,没有联系的,而且是“静止不动,绝对不变”的,即使有动,也是外力的推动。自然界的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是外力所致。5.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和生态价值观书Page(54)答:一、人类中心主义,理论界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人们一般在以下几种意义上来使用“人类中心主义”一词。1.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类在本体这个层次上处于宇宙的中心,宇宙的万事万物都围绕着人类这个中心展开,人类与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关系是中心与从属、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2.认识论(事实描述)意义上的。即主张人类的认识总是以人类固有的内在尺度进行的,总是以人类特有的视角、方式和需要来认识自然客体的,是严格地受人与自然特有的相互关系制约的。3.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是生物,他必然要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生物逻辑的限制内,老鼠是以老鼠为中心,狮子是以狮子为中心,因此,人也是以人为中心。4.价值论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①人的利益是道德原则的惟一相关因素。在设计和选择一项道德原则时,我们只看它能否使人的需要和利益得到满足和实现。其暗含的理论前提是,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只有他的利益才能推动他的行为②人是惟一的道德代理人,也是惟一的道德顾客。只有人才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③人是惟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其他存在物都只具有工具的价值。大自然的价值只是人的感情投射的产物。二、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把人类道德关怀和权利主体的范围从人类群体自身扩展到了整个生态系统。生态中心论认为,生态伦理学必须把道德客体的范围扩展至生态系统、自然过程以及其他自然存在物。生态中心主义虽然也属于非人类中心主义或自然中心主义,但与以往的生态伦理观不同,生态中心论更加关注生态共同体而非有机个体,是一种整体主义的而非个体主义的伦理学。1.大地伦理学,大地伦理学创始人奥尔多·利奥波德于1933年发表了《资源保护伦理》,提出了伦理进化的思想,将所有自然存在物以及作为整体的大自然都纳入了伦理体系中的理论范式。他指出,大地伦理学的任务就是扩展道德共同体的边界,使之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或者由他们组成的整体—土地,并把人的角色从土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其中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了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2.深层生态学,创始人阿恩·纳斯与1972年的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了深层生态学理论。深层生态学概念是相对于“浅层生态学”而言的。两者根本的区别在于浅层生态学的信条是“自然是残酷的,这是必要的规律”,人应该支配自然。浅层生态学是人类中心的,环境之所以要被保护
本文标题: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18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