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概论_课程论文
1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博物学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博物学亟待复兴姓名:李蔓林学号:ZY1404516任课教师:韩连庆完成时间:2015年4月13日2摘要传统文化与知识的最一般特征就“博物”,博物学展示了人类在整个大自然系统中的可持续生存智慧。然而博物学已经不见于课程表,多数现代人对此极为陌生,当前人类面临的问题(环境资源)又都与博物思想的缺乏有关。博物学的研究方式非自然,以其独有的包容性打破唯科学主义发展的局限性,能够更好地实现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统一,并激发人类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所以为了社会进一步健康可持续发展,博物学亟待复兴。关键词:博物学唯科学主义自然创造性思维31引言“博物学”这个字眼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陌生的了,在充斥着西方科技、文明现代化的社会里,人们早已忘记了博物学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推进作用[1]。然而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化文明建设是最好甚至唯一可行的文明体系么?我觉得不然。当代科学的发展已经在很多领域表现出局限性,其对待自身理论目前尚无法解释的事物,通常采取否认与排斥的态度;在许多唯科学主义者看来,任何现代科学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都是不可能真实存在的,或者是不能承认他们存在的。因为只要承认有当代科学理论不能解释的事物存在,就意味着对挡道科学至善至美、至高无上、无所不能之形象与地位产生了严峻的考验。然而这种态度,对社会进步是具有极大的阻力的,对创新性思维教育有着不可忽略的局限。生活是哲学之源,一切结论来自于对生活的探索与发现的博物学,其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多元性的特点,提倡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探索、选择、解决问题;可以有效改善数理化科学的发展模式,打破其发展的局限性,有效提高社会创新性思维意识[2]。复兴博物学是一种趋势,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探索可以为博物学开辟新的学术空间,令学者多一维视角,重构人类的发生史。在恶性竞争和盲目高速发展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蒙上阴影之际,这些哲学的、社会学、后现代的努力,都是一种思想解放,能令人们发现博物学生存在现在与未来的意义[3]。2博物学对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2.1博物学的内涵博物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曾经是中国教育体系的一部分[4]。从知识论的角度看,博物学是指与数理科学还原论科学相对立的,对大自然事物的分类、宏观描述、以及对系统内在关联的研究,包括思想观念、也包含实用技术、地质学、矿物学、植物学、昆虫学,最近较为时尚的生态学也是从博物学中产生出来的。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有着丰富的博物学实践和顺畅的博物学传承体系,也保留下来大量的文献,比如《十三经》、《通志》、《二十五史》等著名读物,都包含着大量的博物学内容。博物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而近现代科技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博物学是自然而然的学术、知识、技术和技能,是在有限的好奇心、欲望关照下的产物。博物学产生于远古以来百姓日常生活的正常欲望、自然需要,而不是现代个别人试图获得超额利润、竞争优势的过分需求。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并非只有头脑聪明睿智的天才掌握博物学,而在无数普通的农民身上,也传承着非常多的博物学思想。在传统社会中,几乎人人都是博物学家,那时人们对土地、天、万物都是有感情的,如果不是这样人类是无法生存的,就像现在如果不懂得一点现代科学知识和4社会制度在城市里生活是极为困难的一样。典型的博物学家,在西方有:亚里士多德、孟德尔、达尔文、法布尔、梭罗等,或许人们早已忘记了他们是伟大的博物学家,或者只记得她们的其他贡献。在中国,魏晋时期属博物学发展的鼎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名物学、地质学、农学、本草学、图学等传统学术【5】。《尔雅》、《山海经》、《汉志》、《本草纲目》等文物,都是这个时期博物学发展的代表之作。就哲学而言,博物学文化展现了诸多不同于当下主流文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2.2博物学与现代科学思想存在差异我们现在极力推崇先进的西方科技文明建设,效仿发达国家的科技技术,致力于尽早达到甚至超越先进的西方国家,然而,中国人在对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的认知上,就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已故科学史前辈刘祖慰教授曾言:古代中国人之处理知识也,如开中药铺,有数十上百小抽屉,将百药分门别类放入其中,即心安矣。刘教授言此,其辞若有憾焉,认为中国人不致力于寻求世界所以然之理,故不如西方之分析传统优越,然而今日视之此种处理知识的风格,正与博物学精神相通。和数理科学一样,博物学同样追求知识,但并不追求把知识包含的理解通过逻辑和数理的方式形式化,不追求构建大一统的知识体系。博物学知识包含对生活的理解,不寻求把自然“物”还原成“元素-机理”【6】。博物学不把“分析-还原”的方法论至于核心地位,而强调多元的、多样性的理解。另外,由于博物学自身的包容性,成就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宽容性和开放性。他能够容忍许多怪力乱神的现象,充分保证了创新性思维的空间,与传统意义上的科学主义不同,它是一个能够敬畏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传统,这样的特性,使得在这个传统中,人们对于知识的探求不会画地为牢、固步自封,矫正当代唯科学主义理念带来的对于自然界疯狂政府与无情榨取的态度。由此,复兴博物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必要的,是对社会发展与进步进行完善和突破的有效途径。2.3博物学对现代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正面自然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灵感,创新性正体现于对未知事情的容忍程度。博物学的“解释模型”不是排他的科学方法论文化,博物学的革新也不是通过质疑“旧的世界观”以变革“研究纲领”来达到目的,而是因为文化观念和社会旨趣等软性“理解背景”变化而出现的。因此,博物学的解释模型与同时代的文化是相入相容的。在科学探索中,中国人更注重外部世界的运行方式和特征,而以希腊为源头的西方知识传统更关心世界为何如此运行,从直观上来讲,“为何”建立在“如何”之上,是对于问题探索的更高境界,但是在博物学的理解中,这种西方模式的优越性将被消解,外部世界的客观性,建立在我们认为的几何模5型的构建上,既然这种模型本身就是不存在的,那么干脆放弃这种建构直奔应用,何尝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呢?博物学培养的不仅仅是知识,知识只是其中一部分,甚至未必是最重要的,而与价值分离的知识根本就没有意义,博物学更在乎的是情感和价值观【7】。这要比唯科学主义感性得多,也更容易为大多数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2.4博物学对培养创新性思维的重要作用博物学有对大自然进行宏观观察和分类的研究传统,它强调的是从宏观的、整体的层面考虑问题。刘华杰教授认为:“博物学是人与大自然交流的学问,数理科学侧重普遍性知识的传授,而博物学教育十分强调地方性知识与生态学、地方性知识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文化遗产。”【8】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是自然界的事物,研究方法和学术体系主要来自西方博物学,但在研究对象和学术思想上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博物学的内容【9】。思维对象的整体性是博物学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就巧妙的考虑了可能的外界因素,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锻炼人的发散性思维,对人们在高度专业化的时代理解生命发挥新的作用。另外,博物学思维过程跟社会实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既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又要在生活实践中应用[10]。在实践中创造出的动态思维,是关于现实生活中具体物质的综合实用知识。博物学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强化,自走学习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创造性能力的基础。我们绝大部分学生从一进大学开始就要分系、分专业,往往造成学生在某一专门领域能力较强,从而脱离生活实际,只有通过多种感官感受自然,感受生活,才能开阔视野,发挥创造性思维。而博物学教育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一层面上具有一致性。3结论博物学的现实意义在于:博物学在现在基本上是被遗忘的科学、研究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当前人类面临的问题(环境、资源)又都与博物思想的缺乏有关。博物学的认知方式是自然的,而近现代科技的认知方式是不自然的,我们应该关注博物学,着眼于未来的文明意识形态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全面恢复博物学,在现代条件下非常困难或者说几乎不可能,但这样微弱声音相当于强调保存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本能。博物学思维方式可以很好的理解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遇到问题也能拿出来很简洁有效的解决方法。只有更多的人关注到博物学复兴与发展的重要性,才能脱离唯科学主义发展的局限性,从而实现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4参考文献[1]江晓原.中国文化中的博物学传统[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2011,6:010.[2]钱波萍.博物学思维的哲学教学价值初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半月),2012(11):28-29.[3]刘华杰.博物学论纲[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6):2-11.[4]刘华杰.理解世界的博物学进路[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7-23.[5]朱渊清.魏晋博物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2(5):43-51.[6]陈仕丹.博物学对构建科学文化的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3):39-40.[7]刘华杰.自由意志,生活方式与博物学生存[J].绿叶,2010,11:007.[8]马衍营.思维科学视阈下博物学教育的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9):24-26.[9]周远方.中国传统博物学的变迁及其特征[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28(5):79-84.[10]刘华杰.博物学,科学传播与民间组织[J].科普研究,2011,6(3):32-38.
本文标题:自然辩证法概论_课程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18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