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要有自己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他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理解,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部分,而科学研究则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科研主体的人总是在某种思想、理论指导制约下,按照一定的理论框架有选择地进行信息材料获取,组织观察、调查、实验及分析综合等研究活动,探索某种客体运动、变化的规律。因此科学研究工作者只有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自然观为指导,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正确运用一些逻辑思维方法,才能在科研活动中有所作为。2.论述科学技术中的创新思维方法(什么是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思维的意义)。一、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二、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三、直觉与顿悟思维四、移植、交叉与跨学科研究方法科学技术需要创新,创新是科学技术研究的动力和灵魂。要创新,必须有创新思维和方法。科学研究上和技术发明上的创新思维,就是思维要素的辨证组合与重新配置。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除了表现为运用规范性的辨证思维形式之外,还体现为收敛性与发散性、逻辑性与非逻辑性、抽象性和形象性的对立统一等辨证思维特征。在这些具有对立方向的特性之间保持张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特征,也是创新思维方法的典型特征。不同行业和环境,创新思维,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但本质上,是人的一种思维能力的体现,创新思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异乎寻常的作用,让今天各行各业的人都非常重视。首先,创新思维促使知识融会贯通,知识优化组合。其次,创新思维促使企业自主创新,培养国际品牌。最后,创新思维能促进社会重视创意产业发展,督促立法体制的完善。3.我们国家创新发展的战略,以及如何建设国家的创新系统。-第四步要结合现实。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2、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6年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把加快科技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高发展的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3、胡锦涛高度概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四个重要支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抵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4、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二)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三)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四)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五)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增强全民族的自强自尊精神,大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4.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是有坚持力、不怕困难、不辞辛劳、勇于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开拓进取」是科学精神的活力。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叫科学精神。还要有创新精神。有坚持力、不怕困难、不辞辛劳、勇于创新的精神。人类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体现在诸多方面,它可以包含以下内容:理性精神: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实证精神: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求实精神: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可重复和可检验:科学是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研究规律并用于改造客观的知识。研究客观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就必然出现的事情)就应具备可重复、可检验原则。因此掌握规律就可以预测和改造客观事物。例如:经济学就应该研究物质交换的本质规律,而不是经济现象。求真精神: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科学家须勇于维护真理,反对权威、独断、虚伪和谬误。探索精神: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创新改革精神: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以及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先进思想以及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形成的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它是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科学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自然观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这种崭新的自然观是以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依托逐渐形成#发展并日益完善的马克思的自然观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对其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强化生态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中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难题当今时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由于盲目自大,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变成了对自然的无情的破坏#对资源的无节制的消耗,造成了自然资源枯竭和生态日趋恶化$针对工业文明带来的人口#环境与发展悖论,应该确立一种新的文明,即生态文明,也就是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文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认真总结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避免传统工业文明发展中出现的弊病,积极稳步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并将其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对马克思的自然观进行了实践性的提升和理论上的创新$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预示着马克思自然观中国化的进程已经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应当以马克思自然观为指导,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其一,树立生态文明的自然观$人们肆意的开发自然资源,不计后果的掠夺自然,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其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观较好地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有机统一起来,使经济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公平性原则$二是持续性原则$三是自然资源价值性原则$四是公众性原则$五是法制性原则$其三,树立绿色消费观$绿色消费是指不应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而应以立足于节约资源能源,来求得生活上的舒适,从而使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向热爱自然#追求健康#降低消耗#杜绝浪费的方式转变,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一种消费$实行绿色消费,就必须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只有倡导健康文明的绿色消费方式,才能使自然界永远供养人类的生存$其四,树立生态软实力观$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态是一种生产力$生态软实力是指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自身潜力的生态力量$但在软实力的评比中,长期以来一直忽视生态因素$不仅发达地区要注重生态保护,欠发达地区更要重视生态保护$2.保证生态制度供给,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制度保障$首先,明确政府的生态职责$政府的生态职责包括对自然的生态职责#对市场的生态职责#对公众的生态职责$其次,加强对环境的税收征管$把应由资源开发者或消费者承担的对生态环境污染或破坏后的补偿,以税收的形式进行平衡,体现了%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谁受益谁付费&的生态环境开发利用原则$再次,大力推进生态保护的法制建设$目前,我国的环境立法还不够完善$现实证明,许多环境资源的利益冲突,必须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经济基础$首先,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科技创新是关键$我们必须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素质和发展能力的关键$其次,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经济#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的道路$再次,坚持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决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道路$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总之,生态文明是对马克思自然观的坚持和发展,是马克思自然观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我们坚信:在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的中国将有计划#分步骤地向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过渡$6.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建创新型国家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你对此怎么看?全世界有近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只有极少数国家才能以创新驱动为战略。我国为什么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由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我国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从我国的国情来看,中国是人多、地大、资源缺乏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截至1999年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9%,而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18个省的471个县面临着荒漠化威胁,由于过去这么多年,只注重经济发展,忽略环境保护,所以中国每增加一个单位
本文标题:自然辩证法答案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19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