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
31班何升波总结1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一、绪论1、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答: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猜测的局限性。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把自然观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批判了形而上学机械论,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标志着人类思维从古代朴素辨证思维到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辨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二、自然观1、什么是系统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2、系统的本质特征?如何理解系统整体性特征?系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开放性: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动态性:即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征:由于系统的整体必然出现新的特性,其整体功能或整体效应总是大于它的各组成部分之和,所以,系统的整体性又被表述为“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同时,我们要从事物的关系、相互作用中去了解系统整体的规律性。3、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然条件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现代科学研究的诸多成果证实: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机制。自组织的概念:模式是内部自发产生的,而不是由系统外部输入的。自组织是自然系统演化的一般机制。A自组织的有序结构必须从外界吸收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形成和维持;B.“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要无序向有序进化,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C.非线性机制是系统进化的内在根据,只有非线性机制才能使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维系形成有机整体,导致系统失稳、旧结构瓦解、新的有序结构得以产生。D.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随机涨落是非平衡系统失稳的“导火线”,是非平衡有序结构的“胚芽”,是非平衡系统进化的“驱动力”。4、人工自然、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人工自然:通过利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而改造自然物、创造出天然自然原本没有的物质存在。天然自然:客观存在而迄今尚未被认识的自然界。人化自然:有所认识尚无力进行改造的自然界。5、生态系统三大自然规律的启示答: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由此推动的物质循环,其三大规律是闭路循环规律、反馈调控规律、31班何升波总结2系统和谐规律。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动过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现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态。⑴闭路循环规律:a.生态系统的物质运动是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从物理环境中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环境,完成一个由简单无机物到各种高能有机化合物,最终又还原为简单无机物的生态循环。b.转化再生与多层次分级利用。物质的转化再生是指在物质闭路循环过程中,物质的表现形式在不断变化,原料或产品的称谓也在不断转换。某一物质形式,对特定运动环节的上一环节而言是产品,对其下一环节则是原料,绝对的产品或原料在物质循环中是不存在的。c.主体性偏差纠正。人的主体性地位以及人与自然界对象性关系的行为表征是人类劳动。人类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成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新形式。⑵反馈调控规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它使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结构不断趋向系统的稳定,达到生态平衡。①反馈调控的层次性②反馈调控的目的性反馈调控的目的性在于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维持,它的实现关键在于外力的影响不能超出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限度。③反馈调控的复杂性④对人类自身行为反馈调控的启示⑶系统和谐规律: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性。生态系统的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恰当的要素比例、稳定的层次结构、精致的系统耦合等方面。三大规律在“过程—机制—性态”的辉映中系统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这些规律理当成为人们制定行为规范和进行社会实践的依据。6、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作用系统自然观:系统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系统的存在和演化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自然系统是存在和演化的统一,因此系统自然观内在地包含着系统存在观和演化观两个有机关联的层面。其中,自然界的物质性是整个自然辩证法学科的逻辑起点,系统性是自然界存在方式的反映,层次性是自然系统所固有的层层相包关系的逻辑开展。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论;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人工自然观: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了人工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作用:(1)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2)实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论和价值论的统一;(3)有助于实现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的统一。生态自然观: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作用:(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3)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7、三大自然观之间的关系8、答:(1)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依据,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依据。31班何升波总结3(2)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3)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三、科技观1、马克思劳动与技术异化理论答:劳动异化主要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2)劳动者同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3)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4)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劳动异化的社会根源:社会分工和私有财产。社会分工是劳动异化的前提,私有财产既是劳动异化的结果,又是劳动异化借以展开的手段,是劳动异化的实现。要解决劳动异化问题,就必须变革机器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最终出路是共产主义。马克思既充分肯定了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又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象。马克思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累积,在于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2、科学与技术的本质特征,他们的关系(包含区别、联系、一体化)(1)科学的本质特征:①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②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③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技术的本质特征:①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者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既可以包括技术活动,又可以包括其最终的成果。②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的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和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1)活动过程不同:科学是从实践到认识,研究过程探索性强,研究目标相对不确定;技术是从认识到实践,研究过程计划性强,目标相对明确;(2)目的和任务不同:科学的任务是有所发现;技术的任务是要有所发明;(3)研究方法不同:科学研究属于理论研究;技术研究属于应用研究;(4)结果和评价标准不同: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科学知识的储备;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多的产品。(5)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不同:科学有长远的、根本性的价值,不一定有现实的经济效益;技术体现在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军事价值;(6)发展进程不同: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水平与它的技术水平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并不都是成正比的关系。科学和技术的联系(1)都是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为宗旨的一种社会活动;(2)都与社会的物质生产紧密相关;(3)在历史与现实之中存在着互为条件、互为动力的联系。科技一体化:(1)科学技术化: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2)技术科学化:是指技术的创作性活动日益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和作用。(3)科学技术一体化:表现为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交叉。在自然科学的的知识体系中,技术科学,31班何升波总结4应用科学的门类日益充实,逐渐向技术延伸;在技术构成的体系中,工程知识的内容日益条理化和系统化,逐渐向科学靠近。3、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答: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对人类的生活、生产产生重要影响。它不仅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文明的进步,还推动社会制度的转换。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威胁人类未来的全球问题。我们需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进行评价并发挥它的正面功能,同时正视并抑制它的负面影响。只有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才能保证人类能利用科学技术来拓展未来的发展之途,而不把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的前途对立起来,不被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所累。4、科学发展的三种模式(1)归纳主义的累积渐进模式:科学的发展是许多绝对真命题的积累,观察次数愈多,观察范围愈广泛、愈深入,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来的理论就愈普遍、越正确,其解释性也就越强,预见性更大,包含的错误成分也就越少。(2)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科学研究不在于证实理论的确实性,而在于找出其中的可伪证性,而科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伪证理论、批判理论的过程,其中猜想和反驳是两个最基本的环节。波普将他的科学知识增长的伪证主义模式概括为著名的四段图式:问题,试探性理论,批判性检验、排除错误,新的问题。(3)库恩的历史主义模式: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相互交替的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前科学阶段,是科学的“早期发展阶段”或初始阶段;常规科学阶段是科学发展的快速累积期;危机是反常积累到一定程度而无法排除;科学革命是用建立的新理论、新范式取代旧理论、旧范式,以解释和吸收反常;新的常规科学是新循环的开始。5、科技实验与科学观察的区别答:科学实验与科学观察都是科学研究中的感性认识方法,广义而言,科学实验也是一种观察。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科学观察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的;科学实验则在认为控制与变革对象的条件下考察现象,获取感性材料。科学观察主要在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西;科学实验则是主动从自然现象中索取希望得到的东西,因而更多地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观察到实验方法的发展,说明人类认识自然的经验方法的进步和认识水平的提高。6、机遇,如何提高识别和捕捉机遇的能力答:(1)要从认识理论高度提高对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它们总是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异常现象背后往往有着必然的原因,只是已有的科学认识尚未揭示出来而已。机遇提供的新信息意味着要突破已有的理论和方法,寻找新的理论和方法加以解释。(2)要提高及时发现、识别和捕捉机遇的认识能力。这
本文标题: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19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