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论文(反科学思潮的文化与社会根源)
反科学思潮的文化与社会根源摘要:本文阐述了对反科学思潮的内涵,对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主要表现形式、实质和内容、主要特征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对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关键词:反科学思潮反科学文化原因反科学思潮作为对科学主义的反思,是当代西方流行的一种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人类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思潮主要凸显在两个不问的层次,一是批判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揭露科学客观性的“神秘意识形态的面纱”,解构科学理性和方法。二是利用人类学方法消除科学理论的神秘性,彰显科学制造过桂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与解释学的力量。后现代反科学思潮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科学的哲学、历史与社会学研究领域,并逐渐占据着主要战场;同时也引起社会传媒的注意,影响着大众文化,后现代反科学思潮的深层根源在于:现代性的悖论强化文化相对论中对理性至尊地的怀疑,动摇了相应的科学作为人类理性至尊的规范和现代性的根基,以及科学在现代社会的物质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运动层面的地位,所有这些决定后现代反科学思潮的缘起。1.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自近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成功地实现了工业现代化,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增长。尤其是近五六十年来,科技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广泛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整个社会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科技不断带来新的成果,科技理性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全球化发展趋势又使这种西方的主流意识逐渐主宰全世界。于是科技成了全球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人们相信科学、尊崇科学,给予它正面积极的评价。这种观念不断强化以至形成了一种代表着一定价值取向的观念意识和精神信仰——科学主义。1.1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是把科学知识看作是客观的、严格决定论的、具有绝对真理性的知识典范。从方法论层面上来看科学方法是普遍有效的,能够且应该用于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研究领域。从价值论层面来看科学的应用能正确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与人类社会,能解决一切问题甚至包括人的价值与尊严、情感与意义等。科学主义把科学知识看作是客观的、严格决定论的、具有绝对真理性的知识典范;科学以证实原则为基础,依靠理性的方法而建构起来,因而科学文化就要与其他文化类型有所区别,判断是非的标准就应该是科学和理性[1-2];从方法论层面看,科学方法是普遍有效的,能够且应该用于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研究领域;从价值论层面看,科学的应用能正确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与人类社会,能解决一切问题甚至包括人的价值与尊严、情感与意义等。这种科学主义思想与近现代科学的发展相互强化,科技的力量愈彰显,科学主义科学观就愈强烈[3-4]。1.2科技的负效应科技日益超出人的控制,造成精神生活颓废、社会道德滑坡、文化堕落和“全球问题: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等。但在后工业社会,科技的负效应逐渐显现,科技日益超出人的控制,甚至变成支配、统治人与社会的外在力量;科技导致人的自由丧失、人性遮蔽,丰裕的物质享受并没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使精神生活颓废、社会道德滑坡、文化堕落[5];科技还导致了诸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等“全球问题”。这些都是现代化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如20世纪60年代卡尔逊的《寂静的春天》揭示的全球性环境污染,启迪人们思考:科学在本质上是否必然是进步的?科学是在给人类造福还是成了毁灭人类的祸首?以此为导火索,反思、批判科学技术就成为西方学界的重要课题,现代反科学思潮应运而生,被看作是西方陷入现代化困境的主要原因[6-7]。2.主要表现形式现代反科学思潮主要表现在经济、大众、文化等不同层面。2.1经济层面在经济层面,反科学思潮主要表现为:①反对科学的技术应用;②反对滥用科学;③反对科学应用的负效应。2.2大众层面反科学思潮高潮是20世纪80年代末英美国家爆发的绿色和平运动,表现在:①70、80年代,核技术应用、化学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②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造成生态问题、能源问题;③科技被用于军事,威胁到人类和平与安全。2.3文化层面最早体现是20世纪60年代的反对科学文化,反对“专家政治”[8]。早期卢梭就曾将科学理性看作人的不幸根源,到后来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文主义者就对现代科技带来的种种消极后果进行大量批判。20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提出无政府主义科学哲学思想,反对科学方法论甚至反对科学本身。如果说经济层面的反科学思潮还只是对科学进行外在的评价,那么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后现代主义涉猎科学领域,从科学哲学层面上对科学进行反思,批判科学的合理性、客观性、真理性,质疑科学的主张、怀疑科学的能力甚至直指科学之根基。社会建构理论尤其是“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后殖民地科学观、多元文化论、女性主义科学观、激进生态主义等学术流派对科学的批判和反思形成当下主要的反科学思潮。3.实质和内容反科学的实质是“对科学和理性进行了意识形态上的批判”,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反文化思潮,而是“特定的反对以近代科学为核心的现代文化”[9]。与其他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伴随其对立面出现一样,科学自其产生时就一直有反科学思潮伴随左右。其内容大体包括:反思人与自然关系,指责科学把自然当作征服的对象以至危及人的生存,倡导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批判科学技术造成普遍的人性失落;非理性主义对理性主义压制的抗争。具体来说包括反思作为科学基础的科学哲学本体论;反对科学的文化霸权和科学价值中立论;反对理性主义、机械主义和还原论等科学方法论;反对科学技术负效应等。4.主要特征4.1模糊性反科学含义的模糊性,也就是说,它的反对目标或对象难以准确定位。这种模糊性是由两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一是科学术语本身的模糊性导致反科学含义的模糊性;二是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反对靶子有别,或者攻击的要害有异。4.2庞杂性反科学成员的庞杂性,其中既有普通大众,也有学界精英,而且他们意趣多端,政治和价值取向不尽相同,甚至截然对立的政治派别也会心照不宣,在反科学的旗帜下有意或无意地结为“神圣同盟”。4.3反文化性反科学本质上的反文化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科学(即使它的萌芽状态)作为一种异于传统文化的新兴文化,在某些方面往往与传统文化格格不入,从而受到固守旧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排斥和反对;二是一些人群或出于对主流文化的不满,或在现实文化出现危机之时,把科学当作替罪羊或“从犯”加以反对。前者在近代似乎表现得比较明显,后者在现代和后现代也许更为突出。4.4政治性霍耳顿开门见山点明了反科学的政治性,他说:“反科学是一种有政治野心的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10]。这表现在,反科学现象绝不仅仅是“正常的”世界观的不完备的、或愚昧的、或受损害的形式。5.反科学主义产生的原因5.1科学知识的不普及以及宗教势力的强大以美国为例,美国公众对科学知识现在是这样一个水平,“接受调查一半成年人不知道地球绕太阳一周要花一年的时间”,只有13%的成年人有理解科学过程的最低水平,而且有40%的人不同意“占星术终究不是科学”这种说法等。宗教与科学并行是—个悖论。宗教对部分的有限的科学知识的承认可能会改善科学与宗教的对立关系.但根本的改变却是不切实际的。怀特海指出:“17世纪时地动说受到天主教的宗教法庭所拒斥。距今一百年以前,地质科学所提出的时间广延性使得新旧教的宗教人士都大为震惊,而今天进化论的理论也仍然是宗教的眼中钉。”美国不仅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同时宗教势力也特别强大,例如在美国的成年人中有1/3说他们是“重生的”信徒,60%的成年人说他们相信地狱对于要受罪的人是永远存在的。每年个人捐赠给宗教机构的财政支持现在已超过50亿美元等等。这些因素都为公众产生反科学情绪的造成了环境的影响。5.2对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20世纪成长起来的西方知识分子亲眼目睹了现代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的思想必然要同过去的思想传统分道扬镰。过去的知识分子倾向于对科学技术的能力抱有浪漫主义的幻想,而对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天真地估计不足。如生态环境的破坏、能源危机、人口问题等等都是人类前所未有的。现在还有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以及纳米技术等等都对人类道德、伦理和安全都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使得人们对这些技术产生了疑虑。5.3来自哲学内部对科学的攻击第一,从库恩到费耶阿本德,许多科学家论证说,所谓科学方法是不存在的。科学的功能与从中诞生的社会背景有关系,在科学中我们无法做出绝对的断言,然而却存在可信赖的、检验科学的标准,存在着一些关于客观性的准则,它们是超越了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第二,来自后现代的攻击[11]。他们认为科学同神话和小说没什么本质区别,甚至有些激进的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科学是男性中心主义或两方面中心主义,甚至主张取消现代科学,代之以女性主义的或东方神秘主义的类科学、边缘科学,并希望看到“科学的终结”。5.4人文主义者认为现代科学强调理性、客观性、非人格性,使人失去了魅力科学技术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力量,更重要的是重塑了当代社会的关系和结构。科学技术不是外在于人的成果,而是由活生生的人正在从事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科技视为工具或奴役者是对人类责任的放弃和逃避。同时,人们在征服自然过程中所形成的这种统治欲、占有欲,决不仅限于用来对付自然,它同样被用来对付人,亦即人们在征服自然中所学到的东西,同样用来控制人。人对自然的统治是以人对人的统治为代价的。6.思考6.1辩证地看待反科学思潮生态运动中的反科学倾向作为对近代以来流行的“理性至上,科学万能”的反驳,给人以警示,使人由对技术盲目崇拜转向对技术的审慎运用,这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将生态危机归罪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对科学技术的否定,则不免有失偏颇。科学技术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与实现人的价值目标的中介性手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2-13]。科学技术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既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又要受到社会文化价值观和人的目的的规范,即: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低下的时候,科学技术主要表现为自然的选择过程,而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则越来越取决于人的“价值的”选择,人的文化价值观成了规范科学技术的主导力量。6.2我国对于反科学思潮应持有的态度20世纪成长起来的西方知识分子亲眼目睹了现代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的思想必然要同过去的思想传统分道扬镳,过去的知识分子倾向于对科学技术的能力抱有浪漫主义的幻想,而对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天真地估计不足。科学技术在他们眼中仿佛是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的魔杖。反科学思潮引发了人们对科学确定性的质疑,在一定条件下有助于克服科学主义把科学绝对化的偏颇,可是也应当看到,这种反科学思潮常常走入极端。它把科学认识的相对性夸大为相对主义,使科学的合理性终于也被抛弃。其实在发达国家的实践中,科学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反科学思潮只是正餐的佐料。反科学主义者并不反对科学及技术的一切发展,只是反对把科学视为最高的唯一的知识模式,反对把技术作为社会进步的最重要标准,反对向自然的无限扩张,主张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约束和引导。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值得警惕的是,如果把握不好,反科学思潮看似新潮,却很容易与极端落后的封建迷信合拍,甚至与反现代化的挽歌合流。在急需发展科学的国,这一思潮有可能消解对科学的追求,所以要拒斥反科学思潮的相对主义,在吸取它的批判性时,一定要掌握分寸。目前中国尚处在一个科学方法,理性精神还十分不普及,应用范围和程度还有待扩大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绝不能简单地跟着国外流行的反科学思潮跑。我们应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现实问题是:一方面,基本上尚处于前现代化阶段,必须走向现代化;另一方面,世界还在前进,还没有现代化的中国人也不能完全回避后现代化的要求,面对相互矛盾的双重任务,首要的仍是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有必要前瞻性地顾及“科学主义”的偏至,既要现实地致力于现代化,又要关注其可能的负面影响,在两者之间形成必要的张力,才能游刃有余。7.参考文献:[1]霍尔顿,岱年,养惠.科学与反科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2]吴国盛.让科学回归人文
本文标题:自然辩证法论文(反科学思潮的文化与社会根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19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