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自考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整理
绪论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答:(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楚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3)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的关系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二者内在地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且通过一系列原理变现出来。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严格的科学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论述题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互相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只有实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良好的思想条件。没有各个阶段上特定目标和具体任务的完成,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现阶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3)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思想为根本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都是以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为指引的。离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同理想的行动就可能偏离方向甚至误入歧途。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简答题1.简述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意义。答:(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别不同的事物。(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2.简述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答:原理: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1)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和对立。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它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是已经存在的,它不再是可能性。不要把二者相等同。(2)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客观世界的发展,就是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中实现的。意义:(1)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2)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3.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答: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4.简述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答: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义: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就坚持了唯物论;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坚持了辩证法;两者相结合,就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的统一,若割裂其统一性,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论述题1.试述列宁对物质的定义及其现实意义答: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现实意义:(1)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2)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2.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原理: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结束在旧质基础上的量变,为在新质的基础上的量变开拓道路;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现实意义: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就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3.试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原理:(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即肯定和否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又增加了更高级的新内容,从而使事物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一方面,否定之否定规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变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由于某些偶然原因的出现,使事物的发展可能出现暂时的倒退。(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的错误。现实意义: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1)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2)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客服各种困难,在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简答题1.简述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答:(1)实践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前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2)认识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3)相互作用关系。无论二者是实践关系还是认识关系,都不是主体或客体各自独立进行的,而是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2.简述认识的反复性的原因。答:(1)从客体方面来看:其一,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杂统一体;其二,事物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有个逐渐显露的过程;其三,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2)从认识主体方面来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3.简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及其相互关系。答:(1)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第一,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第二,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做出检验,今天的实践未能证实或驳倒的认识,最终会被以后的实践所证实或驳倒。(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第一,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时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第二,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许多认识的真理性往往不是经过实践的一次检验就能被证实或驳倒,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检验,才能被证实或驳倒。实践队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随着实践的扩展和深化,实践队认识的检验也不断地深化。(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不可分的,任何夸大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可以防止把人的认识变成绝对不变的教条;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可以使人们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斗争。论述题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1)二者是相互区别的。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2)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理想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简答题1.简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2.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答:(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其促进与阻碍的程度,又因适合与否的程度而定。3.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1)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2)社会改革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3)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4.简述人与社会的关系。答: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要表现在:(1)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2)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3)人的本质与社会的本质是一致的,其基础是实践。(4)个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是一致的。论述题1.试述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为:①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在一种生产关系产生和确立起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是最基本适合的,促进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性质与发展要求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新的循环过程,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现实意义: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本文标题:自考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22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