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模仿的艺术:古希腊人认为,在艺术的广大领域里面有两类不同的艺术形式:一类是不模仿自然的艺术,如外科手术、赶马车;另一类是模仿外部世界的艺术,如绘画、雕塑、史诗、悲喜剧、音乐等。古希腊人用“模仿的艺术”这一观念来指称这些模仿现实和自然的艺术。美的艺术:18世纪法国理论家巴特在《内涵共同原理的美的艺术》这本著作里,将“美的艺术”作为现代艺术的概念真正确立起来。首先,巴特所说的“美的艺术”的门类是音乐、绘画、诗歌、雕塑和舞蹈。其次,从巴特选择的五种“美的艺术”类型看,他是认同“美的艺术”也是“模仿的艺术”这一古老艺术观念的。康德的形式论: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创始人,他提出“先验形式”的概念,认为审美判断不涉及概念、利害和目的,却是普通令人愉快的。首先,康德定义道:“美是无任何利害的愉悦对象。”其次,由于这种审美判断不涉及主体的私人欲念,不涉及概念并且普遍使人愉快,再加上人类具有“共同感觉力”的假定,因此尽管审美判断是个人主观的单称判断,但仍具有普遍性。再次,康德由此区分了“纯粹美”和“依存美”。最后,在康德的理论体系里,审美判断之所以可能,主要不在审美客体,而在于审美主体头脑中的“先验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认为,“有意味的形式”是审美的假设,是艺术的基本性质,也是检验艺术和非艺术的标准。依据贝尔的论述,这个命题是由“纯形式”和“审美情感”两部分组成。形式必须是人们以对象本身为目的而产生审美情感的“纯形式”,这种纯形式必须排除现实生活的全部内容。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就是我们可以得到某种对“终极实在”之感受的形式。同时在对这种“终极实在”的感受中,“对纯形式的观赏使我们产生了一种如痴如快的快感,并感到自己完全超脱了与生活有关的一切观念。”格林伯格的媒介论: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艺术批判家。格林伯格运用形式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构建了理论支持。格林伯格提倡的所谓的“媒介论”,就是形式论的美学形态在现代美学体系中的延伸。他认为最重要的现代主义艺术应该抛除错觉主义,不再力图复制三维立体空间;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必须按照对应其特殊内在形式而产生的标准进行发展,并用这样的内在标准加以评判。表现论的基本含义:艺术理论中的表现论是在模仿论之后产生的,甚至是对模仿论的一种反动和超越。同时,它也是一种与现代主义艺术实践密切相关的理论。表现论认为艺术的真正本质是表现主体内在的情感,强调主体情感在艺术中的绝对价值,关注从挤压到释放的艺术创作特征。克罗齐的表现论:直觉即表现。由于直觉具有与个体、意象相关的特征,所以“直觉是表现,而且只是表现”。由于直觉只与个体的、意象的知识有关,所以表现和直觉就是艺术,反过来说艺术也即直觉和表现。说到底,直觉、表现、艺术是同一的。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抒情的表现,由于直觉与艺术是同一的,所以艺术也即抒情的表现。科林伍德的表现论:科林伍德得出了“表现情感”的艺术即为真正的艺术。表现情感的真正艺术是:第一,在未表现之前,情感不知为何物,所以表现就是一个探究情感性质的过程;第二,对于表现者来说,在不明白表现的情感是什么时,他处在一种或烦躁或兴奋激动或压抑的心理状态中,而明白并表现之后则轻松和解放了、第三,对于表现者,表现情感本身就是目的;第四,表现情感只与表现者有关,所以表现情感也就是自我表现。科林伍德的艺术表现论,还包含着另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表现情感之所以必须是自我的,是因为只有表现者才知道是否真有某种感情,这涉及艺术家的真诚问题,也涉及艺术的真理性问题。惯例论的艺术定义:迪基提出了对艺术和艺术品的定义:1.人工制品。2.代表某种社会制度的一个人或一些人授予它具有欣赏对象的资格或者地位。迪基对自己的艺术定义给予了详尽的解释。首先,所谓艺术的基本或类别的意义,在迪基的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迪基总结了艺术的三种意义:第一种是基本或类别的意义。第二种事次属的或衍生的意义。第三种是评价的意义。其次,艺术的基本意义还指艺术是代表某种社会制度,也即艺术世界中的一个人或一些人授予它具有欣赏对象的资格或者地位。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在这一构成关系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由部分组成:一是国家机器,一是意识形态。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哈贝马斯认为,在国家和社会之间有一个空间是公共领域。这种公共领域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政治公共领域,主要讨论权力和政策问题,跟以国家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关有一定的对抗性;另一部分是文学公共领域,主要就文学艺术方面的问题自由发表看法。布尔迪厄的艺术场域理论:布尔迪厄提出的场域理论也是用来精确地界定艺术在社会上得位置的。他的理论也是从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来考察艺术的存在形态的。他心目中理想的社会状态是人们能够在理性的基础上相互交往、达成共识。从布尔迪厄的观点看,艺术领域虽然具有一定的自律特征,但并不是完全隔绝于社会其他领域和势力的。艺术场和外部社会环境之间有一种结构关系。丹托的艺术世界理论:丹托的艺术世界理论面对的是当代艺术中的一个奇怪现象,即普通的日常物品何以能够成为艺术作品。艺术世界是指围绕艺术活动形成的一个圈子,其中包括各种机构和相关的从业人员。艺术世界的另一个功能是使艺术作品在社会上得流通成为可能。艺术家“死亡”说:在后现代主义文化中,艺术家的“死亡”成为重要的理论命题。当然,这里所说的死亡,并非真正意义的死亡,而是表明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于零。文化身份:文化身份是个体或文化群体在文化归属上的界定以及个体或文化群体对自身文化归属的认同。斯图亚特霍尔区分出两种看待文化身份的方式。一种方式“把‘文化身份’定义为一种共有的文化,集体的‘一个真正的自我’,藏身于许多其他的、更加肤浅或人为地强加的‘自我’之中,共享一种历史和祖先的人们也共享这种‘自我’。另一张方式认为,“文化身份既是‘存在’又是‘变化’的问题,它属于过去也同样属于未来。艺术制造:在人类历史上,创作艺术作品的第一种方式可以称为制造。这个概念主要用来讨论人类早期艺术以及民间艺术的创作方式,主要目的是要说明艺术制作与艺术创造的区别。说艺术是一种制造而不是创造的原因:首先,从艺术创作的对象来看,画家仅仅是模仿自然事物,没有创造出一个新的东西。其次,从创作过程和方式上看,古希腊的画家和雕塑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照章办事,遵循特定的规则。因此可以看出,重视技术和规则是“制造”这种艺术观念的基本特点。艺术创造:19世纪人们开始明确地把艺术跟创造性联系起来,把艺术家看做创造者。这种19世纪观念认为创造只存在于艺术领域,科学领域的发明和发现则不属于创造。这就是说,创造是艺术独有的属性。艺术创造意味着主体也即艺术家具有较强的主体性,能意识到这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劳动。艺术生产:把艺术作品的生产理解为一种生产活动,是马克思的创造。马克思的生产理论首先要肯定的就是,艺术作品的创造并不神秘,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这个创造过程予以说明。我们也可以把艺术的生产分为两种:古代自发的生产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有意识的生产。挪用与拼贴:艺术作为一种对象产生的最后一种方式是挪用与拼贴。挪用是对已有文化产品的直接借用。拼贴是对借用来的文化产品的重新组合。挪用的代表人物是杜尚,作品是《泉》,拼贴的代表人物是毕加索和勃拉克。这两个概念有一些细微的区别:挪用是指直接搬用,强调原材料是现成的;拼贴指用这些原材料进行重新组合,以期获得新的意义。挪用和拼贴都是使原来的图像和物品进入一个新的语境之中,从而改变了原材料的意义。构思:所谓构思,指的是艺术作品正式创作之前对构图、风格、手法、主题等方面的准备性思考,在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也叫做“立意”。古人说,“意在笔先”,就是说创作之前需要对作品有一个通盘的考虑。“意”的基本含义是想法、意图。灵感:灵感是描述艺术创作思维特点的一个概念,具有很久的历史。最早对灵感现象作出解释的是柏拉图。灵感的一个特点是:思维跳跃、不合常规思维。灵感是一种神秘的心理现象,以致于我们很难从理性和科学的角度对它进行解释。在浪漫主义时期,人们也把灵感和天才联系起来,认为它是天才的标志之一。不过,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看,艺术创作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是可以进行解释的,即瞬间领悟实际上是长时间思考的结果。无意识:无意识也叫潜意识,这个概念是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提出来的,指的是我们意识之下的一个领域。从定义上说,无意识就是意识不到或者说不能进入意识的心理内容,可是这一点很容易引起质疑。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本能冲动或者说一种心理能量,其中最著名也最常见的一种是性本能,或者叫做里比多。观念艺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艺术上兴起了一个持久的大开放,延续了整整10年,豪放豁达,花样繁多,被叫做观念的艺术。这些作品要么非常明显地将以前作品所强调的视觉重心消除,要么完全抛弃对于艺术品必须是具有独特性质的作品的永恒追求,而代之以对某一观念或思想的陈设和反映。它的影响极为广泛,似乎正是它的非物质性使得它渗入到每个角落,影响着同时期的各种倾向,甚至对70年代后期形式上较为保守的艺术倾向也产生了影响。题材:题材是艺术家在审美地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在艺术作品中具体描写一定的现实生活。题材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人们按照艺术作品直接描写的生活性质活范围来划分题材类型,指的就是广义的题材。而狭义的题材指的是具体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题材,即经过艺术家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后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现实生活。主题:主题是艺术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家对题材及其意义的认识、评价、态度和情感,属于艺术作品内容的主观因素。它是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思考和认识,是艺术家主观情思与题材本省所具有的客观意义融合汇聚后发出来的思想。主题思想来自于对题材的开掘,如果仅有题材的意义内蕴,而没有艺术家在处理过程中的深入开掘,题材本身的固有意义便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在艺术作品中,题材是明显的,容易展现出来的,而主题是一种蕴涵的、隐蔽的问题。结构:艺术品的结构,就是作品中各个部分之间、题材各个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组织样式。这个“结构”指的是存在于具体的作品中、与艺术语言等其他形式因素一起体现作品内容的因素。从创作主体方面讲,结构是为艺术家创作的目的和主题服务的。从课题角度讲,艺术作品的结构也要服从题材的内在需要。语言:艺术语言指的是艺术作品中带有约定俗成性质或比较固定的表现形式。艺术语言是感性的、表象性的和情感化的。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艺术语言与结构紧密结合。在结构的安排下,艺术语言承担着描绘、叙述、抒情等塑造艺术形象、传达艺术品内容的任务。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中一个重要范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中就有了“意象”和“境象”的说法,中唐时期“意”与“境”俩个概念结合成“意境”这一新的审美范畴。“意境”不仅是情与景的融合,而且也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格调:格调是艺术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属性,它既与作品的风格、意境、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又有自己独特的含义。格调是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的表现。艺术作品的格调首先体现在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和创意方面,它是一个带有价值判断的概念,即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对作品格调高低的看法是不一致。高格调的作品体现了艺术家独立的思考方式以及对世界和自我的独特态度。低格调的艺术作品往往很难看出艺术家本身的独特创造力和审美理品位:品位是在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艺术作品中再细分出更加明确的差异、层次和等级范围。品位虽然也涉及艺术作品的内容,但与作品的审美趣味、艺术追求和表达方式有更多的关联。相对于格调来说,品位是一个更为细化的对艺术品价值进行把握的概念。艺术风格:艺术风格是指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来的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艺术风格是本
本文标题:艺术导论期末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32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