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绿洲建筑学研究基础与构想
绿洲建筑学研究基础与构想——生态安全视野下的西北绿洲聚落营造体系研究综述岳邦瑞1王军1(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55)摘要:干旱区绿洲研究在建设大西北、开发边疆中具有重大价值,近年来成为很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领域,但目前绿洲人居环境领域的研究却相当薄弱。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文章提出了建立绿洲建筑学的构想。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绿洲建筑学在填补学科空白、保护绿洲生态安全方面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作为绿洲建筑学研究基础的绿洲人居环境研究现状及其空白。最终,从四方面构建了绿洲建筑学的研究框架。关键词:绿洲建筑学,绿洲聚落,人居环境科学,营造体系,生态安全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绿洲与绿洲学研究绿洲是干旱荒漠中有稳定水源,适于植物生长和人类生栖的独特地理景观地区[1]。绿洲是干旱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地,它构成了干旱区的核心。全球干旱区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30%,我国的干旱区面积约250万km2,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4。这里的绿洲养育了1亿7千万各族人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2]。而仅占干旱区总面积的4%-5%绿洲,却集中了该区域90%以上的人口和95%以上的社会财富[3]。我国的绿洲主要分布在西北的新疆、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等地区,而尤以新疆最为集中和典型,有大小绿洲8000多个,在世界绿洲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绿洲是我国西北干旱区各族人民世代劳动生息的场所,也是他们当前和今后生存与生产主要依存的地方。干旱地区不仅粮棉果等农业生产要靠绿洲,而且聚落(包括城市)也都分布在绿洲上,因而和城市有关或必须依存于城市的许多工业建设也必须以绿洲为根本基础和依托。总之,开发大西北建设边疆,都必须把绿洲研究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4]。在绿洲研究领域,我国学者的工作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在世界同类研究中都名列前茅。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对绿洲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其代表著作有陈正祥撰写的《塔里木盆地》和周立三发表的“哈密——一个典型的沙漠绿洲”[5]。在后者中,周立三对新疆哈密绿洲的形成、历史变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后随着新中国建设事业的需要,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国家相继组织各种大型的科学考查活动,开展了干旱区农、林、牧、水、土、矿产等资源调查、评价、开发工作,各方面的工作都对绿洲有所涉及,这为之后的绿洲相关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黄盛璋建立“绿洲学”倡议的提出[4][6],绿洲研究全面展开,迎来了绿洲学研究的热潮。围绕此研究,我国迄今完成的各类学术专著、期刊文献、博硕论文已超过2000余部(篇)。2绿洲建筑学的提出及其双重意义2.1绿洲建筑学的提出绿洲的兴衰与存亡是关系到干旱区人类生存与发展、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头等大事。但由于人类与自然的双重作用,今天西北绿洲的生态安全面临各种威胁,包括沙漠化威胁,土地盐碱化蔓延,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森林和草原植被破坏严重等[7]。近年来肆虐于我国北方愈演愈烈的沙尘暴便是其突出表现和直接恶果,而昔日是人口稠密的绿洲聚落、今日却深陷于沙漠中的古绿洲楼兰、尼雅、安得尔、居延遗址,则是历史对人类的严重警告。数千年来,世代劳动生息在绿洲上的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各族人民,建造出各种类型的绿洲聚落,许多成功地延续到今天,形成了低能耗、低成本、低技术、与环境融合的聚落营造模式。但近年来传统聚落营造模式正在被抛弃,而被一些“现代”的建设方式所取代。这种不当的“现代”聚落建设造成“大量土地被占、环境污染、能源浪费、毁林毁木”[8]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加剧了绿洲生态安全所面临的威胁,亟待从绿洲人居环境的高度予以纠正,亟待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绿洲聚落营造模式。当前,绿洲人居环境研究在建筑界几乎是一个盲区,迄今还没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工作,缺乏对可持续发展的绿洲人居建设适宜模式的深入探讨。针对上述绿洲人居环境的突出矛盾,以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绿洲人居建设适宜模式为目的,面向生态安全视野下的西北绿洲聚落营造体系研究——建立“绿洲建筑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由此凸现出来[9]。2.2绿洲建筑学研究的现实与科学意义在生态安全视野下,西北绿洲聚落营造体系研究有其突出的现实意义和科学意义。其现实意义在于:在中央构建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将有助于进行科学化、现代化的绿洲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西北绿洲中的实施,为有效缓解国家边疆安全和绿洲生态安全,提供理论与技术的支撑。其科学意义在于:研究将填补学科空白,为面向特殊地域环境下的“绿洲人居环境学”的发展提供科学基础。保护绿洲生态安全与构建和谐社会两者关系密切。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的根本任务,其本质特征是要达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广义的生态安全包括自然生态交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三方面[10][11]。其中,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尖锐矛盾是西北绿洲生态安全面临的首要威胁[12][13][14]。由于西北绿洲人居自然环境的封闭性、维水性、极脆弱性、强依赖性、弱承载力等[15]特点,加之人类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土地荒漠化严重,导致绿洲人地关系失调,生态环境问题严峻,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极不和谐,人居环境一直面临严重的生态安全威胁。楼兰、居延等古代绿洲的消亡“既有自然原因,又有社会原因,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这一因素所占比重更多一些,人类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16]。数千年来形成的、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各种类型绿洲聚落,适应了地区的自然和社会条件,蕴涵有丰富的地域基因与生存智慧。然而,这些优秀的传统聚落营造模式正在被抛弃,而被一些“现代”的建设方式所取代,加剧了绿洲生态安全问题。如何挖掘传统聚落中的生态智慧,同时结合新技术(如太阳能、自然空调、沼气等),来营造出既适应绿洲的自然生态特点,又满足当代生活方式需求的新型绿洲聚落营造体系,是当今突出的问题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人与人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也是绿洲生态安全面临的重大威胁。近年来境外敌对势力及恐怖主义的猖獗,使中国西北边疆安全问题隐患开始暴露出来,上升到威胁国家安全的高度。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除了国际、国内复杂的因素外,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和新疆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的贫困、落后有密切关联[17]。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0%左右在西部,中国陆地边境线的80%也在西部,西部的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稳定与发展。西北边疆绿洲人居聚落文化的形成受其自然条件的制约与影响,导致其丰富多彩、地域风格明显而具封闭性的特征。要解决绿洲人居环境隐藏的社会矛盾,必须通过多学科、多途经、多手段的研究才有可能。而开展绿洲人居聚落研究必将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18],也将有助于提高边疆各族人民居住水平,安居乐业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在绿洲人居环境研究方面,由于绿洲聚落所处的地域的特殊性,具有多方面的特殊矛盾,在气候、水文、地貌、土壤以及社会经济诸多方面都有所表现。作为具有地域性规律的聚落,绿洲建筑学所研究绿洲人居聚落营造体系则必然要对这种地域性特殊矛盾做出独一无二的应答,从而会显著区别于其他非干旱地区的聚落营造体系研究,需要通过专门研究,才有可能找出解决的方法、途径。世界各大洲虽然都有绿洲及相应的绿洲聚落,至今却未把它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与整理工作。本类研究在我国建筑界亦存在大片空白。绿洲建筑学的提出将有助于改善这种研究现状。3绿洲人居环境领域研究现状及空白在绿洲人居环境研究领域,我们使用如下检索系统对国际和国内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搜索与分析:包括美国DIALOG国际联机检索系统,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检索系统,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以期对绿洲建筑学的研究基础全面了解,对研究侧重有所掌控。国内有关绿洲人居环境、绿洲建筑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主要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关绿洲地域传统建筑或聚落层面的研究,如80年代中期新疆设计院部分建筑师对新疆传统民居进行整理的著作《新疆民居》。以及有关期刊文献,如“新疆地域建筑的过去与现在”(王小东2006),“吐鲁番生土民居的生态基因初探”(田雪红2001),“新疆喀什传统城市聚落景观分析”(张泓2003)。二是有关绿洲人居环境、绿洲城市整体特点等层面的研究。如“绿洲人居环境的评价”(赵克俭2005),“人居环境发展的动态特征——以新疆为例”(段汉明2000),“我国干旱区绿洲城市研究进展”(杜宏茹2005),“对构建河西走廊绿洲城镇体系的思考”(王丁宏2006),“金昌市城镇体系结构研究”(陈怀录2006),“绿洲城市环境功能区划及其环境建设初探——以乌鲁木齐市为例”(倪天麒2003),“干旱区绿洲型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以奎屯市为例”(王爱辉2006)等;三是有关绿洲人居环境发展与绿洲生态条件的关系研究。如“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内陆河流域城镇发展及其生态效应研究框架——以黑河流域为例”(王录仓2006),“绿洲水资源与绿洲城镇化的关系探讨——以西北地区为例”(丁文晖2005);“西北干旱区生态用地概念及其功能分类研究”(张红旗2004),“试论中国荒漠区人工绿洲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和可持续发展”(樊自立2004),“绿洲化——荒漠化与西北干旱区可持续发展”(贾铁飞2003),“基于RS与GIS的干旱区绿洲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以金塔绿洲为例”(马明国2003)。国外在近20多年来的沙漠绿洲(或干旱区)人居环境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绿洲聚落的规划、能源利用和适宜模式的研究,其具体研究分别涉及:生土建筑的优势及建造技术(Sinha1994),绿洲聚落气温特点的研究(SaaroniH.2004),气候对绿洲聚落形式和外观的影响(HAKAMI1993),绿洲聚落中建筑热工技术及设计研究(Kessler,H.J.2000),沙漠中人工聚落的热环境研究(Krishan1996),水利、农业与绿洲聚落分布的相互关系(SiebertS2005),传统聚落与当地条件相结合的发展模式(AhmoudaKhalifaAhmouda2002),以太阳能利用为基础的绿洲聚落营造适宜模式研究(BELAKEHALA2000,BANSALNK1991),沙漠绿洲聚落的宏观规划研究(Cairo2000),基于水技术的绿洲聚落选址和建造研究(YAGIK1986),绿洲聚落中密封和开放空间的设计研究(TalibKaizer2000),基于可再生能源利用、当地民众参与及非政府组织协助的生态绿洲聚落建设方式(ARAFAS2000)。经过对上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分析与归类,认为这些研究中均缺乏绿洲建筑学“内涵”意义的系统性研究,集中反应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缺乏从保障绿洲生态安全角度,对传统聚落营造历史、类型进行梳理,从中提取营造智慧方面的工作。②缺乏从保障绿洲生态安全角度,综合考虑能源利用、节水、抗震等方面的绿洲聚落适宜发展模式的研究。但客观上说,以上的研究却也多少涉及了绿洲聚落的“生态基因”、“适宜模式”,虽然角度及系统性方面与绿洲建筑学研究存在明显差异,但亦可作为参考。从这个方面看,绿洲建筑学研究也是对上述工作的整合与梳理。4绿洲建筑学研究框架基于绿洲建筑学现实与科学需求,基于绿洲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现状与空白,研究拟从如下4方面建构绿洲建筑学的基本研究框架和研究逻辑(图1)。4.1运用历史纵向归纳法,考查绿洲聚落营造体系变迁中的“地域基因”首先,以丝绸之路沿线聚落为线索,研究河西走廊、新疆南部各个时期绿洲人居环境聚落形成演变的特征及传统技术的特点。通过历史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方式,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分析西北绿洲聚落营造体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寻找其中的规律性因素。4.2采用当代横向归纳法,寻找不同类型绿洲聚落营造体系中的“生存智慧”其次,以生态适应性及资源利用性为考查重点,在河西走廊武威、敦煌,新疆吐鲁番、喀什、和田选取典型聚落作横向比较研究,重点比较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点的绿洲聚落营造体系,关注营造技术对生态的适应,对资源的利用特点,归纳出若干重要类型,分析它们的差异与共性,并寻找其“生存智慧”。4.3使用融贯的综合研究法,建构绿
本文标题:绿洲建筑学研究基础与构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7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