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姓名的变迁摘要:姓名是作为社会群体一员的人所必有的标志符号。汉族姓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独有的特点。姓名之于中国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以其独特的形式存在于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之中,并沿着历史的轨迹进行传承与发展。毫无疑问,在这个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姓名无疑会被刻上了各个时期所特有的印章,使它从某个侧面折射出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社会风气、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变迁与发展。本文主要探讨和分析现当代汉族姓名发生的变化,进而探讨姓名变迁的根源.。关键词:姓名变迁文化时代特征前言从古至今,姓名不仅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文化。而姓名的变迁的时代性则反映着社会文化的变迁。特别是建国60多年来,国内形势急剧转变,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人们取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阶段的取名特点则鲜明地呈现着时代的印记。当今社会,姓名文化更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而在中国,名字不仅是一个指代符号,还承载了父辈的愿望、甚至社会意义、政治意义。无论你是哪个国家的人,是男人还是女人,穷人还是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名字是人的终生识别符号,所以国人历来重视起名。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世间唯名实不可欺。”近代启蒙思想家、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躅。”名字首先是父母取的,其次乃自改。其实无论是他取或自取都带有人为痕迹,都弥漫着这个姓名的背景元素、价值元素、文化元素、命运元素、时代元素。中国人的名字,具有很多值得羡慕的文化成分,同时也成为社会宏大背景的标签。我们不妨看看建国六十年来姓名变迁背后所隐藏的时代文化。【1】一.建国前2那个战火纷飞,提着脑袋过日子的时代里,保命成了人们唯一的愿望。动荡的时局与饥寒交迫的生活使得他们在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祈盼的是平安,于是就有了天佑、天顺、吉祥、富贵、拴柱、发财、得宝。人们都认为,名字越随意,孩子越好养。因此,在那个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年代,“狗剩”之类在当今难以登得厅堂的名字,就成为活命的寄托。共和国成立后的人名用字,往往随着历次重大政治运动或社会变革而变易,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当然,从形式上来看,由于要遵循字辈,这一时期的名字多为双名,单名的数量较少。这样的取名格式,渗透着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反映出人们维系家庭、注重血缘纽带和宗族关系,循古守训、追求安逸生活的思想。二.建国至文革结束这一时期,国人姓名的最大特点是政治色彩浓重。人名的变化又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抗美援朝、国家工业的建设、大跃进、人民公社自然灾害、文革等运动而变化。我们村陈家三姊弟都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老大叫卫国、老二叫卫民、老三叫立功。【2】许多人用颇有政治意义的名字,来表达爱国热情。这是因为新中国刚成立,人民翻身得解放,新旧中国的反差使得他们对新中国充满了希望。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体制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人民群众初尝到了当家作主的喜悦,对新中国和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和热爱。这一时期的许多名字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内政、外交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形成了一条别具一格的姓名风景线。所以起名为带“国”、“军”的人特别多,以此让他们对新中国充满热爱。(据中国公安部统计,全中国名叫“建国”的人有95万多名,名叫“国庆”的人达四十万多名)。【3】我们可以想象,父母取这些名字希望不要像他们一样受苦受累,能比他们有出息。而而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也掀起了一股具有时代特色的名字:“卫国、援朝、抗美”。五十年代中期,这段时期正值共和国集中精力建设祖国时期,因而人名中的“建设”、“建强”之类的名字不少,如高建设、李互助、张建强等。因为工业建设的加速,粮、棉、肉供不应求。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大锅饭的出现激发了大家前所未有的团结与爱国,也充满着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从六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掀起学雷锋热潮,这在人名中反映出来,如高学雷、艾敬锋,是为学雷锋的显现。那个骚动一时的文化大革命也以其独特的时代特色影响着一代人的名字。身穿绿军装,3佩戴红袖章的人满世界串联,红卫兵在“造反有理”的口号下到处煽风点火、乱揪乱斗。当时,见谁烧自家的东西,没啥稀奇,大字报什么时候贴到自家门上也不是没有可能。于是,在这股文化大革命妖风肆虐的60年代,许多孩子的名字便取为:文革、永红、卫兵、向红、学军、红卫等等。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张书岩老师对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所做的抽样统计显示,“红”和“军”的使用率在“文革”时期分别达到第一位和第三位,明显高于其他时期,这一事实体现了当时人们思想的核心是革命与斗争。【4】三.改革开放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脱掉所背负的“沉重”外衣,经过一系列的反思和探索,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文革”中受束缚的思想迫不及待地打破封印,呈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姓名在内容与形式也摈弃了上一时期浓重的政治色彩,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开始更多地倾注于个人的感情和关怀。家长们开始寻找更动听、悦耳的声音和表达,勇、伟、娜、丽等极富男性或女性色彩的字眼被广泛采用。新时期十年,这是改革开放的十年,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思想解放,人的名字于是也呈五彩缤纷之态。什么“倩、晶、媛、颖、蕾”等之类的美名、雅名群起而来,游移于男女间的中性名字也大有市场,带洋味的名字如安娜、安妮、丽莎之类的又重新抬起了头。【5】四.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批独生子女开始为人父母。这批人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读着金庸、琼瑶的小说长大,他们希望给孩子一个并不大众的名字,彰显个性。姓名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普通的姓名已经不能满足家长的精神要求,个性,时尚,另类等,已经越来越展现在姓名中。这批孩子的名字中被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在这里,我总结了当今社会取名的几个显著特点。首先,诗意化。在“国学热”影响下,《诗经》《楚辞》成为字典外取名的另一“范本”。熙攘尘世,物役累重;营扰人生,竞争激烈;给孩子一个诗意优雅的名字,无论春风得意,抑或秋雨梧桐,名字都与孩子相依相守,不离不弃。一个诗意优雅的名字妙如诗美如画醇如酒,沁人心脾,新人耳目,不仅有助于孩子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尽先机甚至脱颖而出,更在不知不觉间清洗孩子的心灵,熏陶孩子的情操,给孩子一份生命的优雅,使其得以轻舞飞扬于紫陌纤尘之上,诗意栖居于俗世烦嚣之中。比如依旧《诗经》取名:静姝,《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婉兮、婉如,《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婉4如清扬”。婉:美丽。湄,单名一个“湄”字,取自《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虽然没有上文中的“在水一方”有名,但它更适合取名。穆清,《荡之什·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穆清指清和之气。其次,名字作为汉字本身的音节美、笔画美、逆顺美、平衡美得到充分重视,同时,它之于社会的思想美、价值美、时代美、意义美、力量美也予以彰显。例如“睿涵”“昊天”、“子昂”、“唯达”、“禹婷”、“颖珊”等朗朗上口,落落大方的名字,无不显示父母对子女的美好祝愿,同时也传递给他人、社会良好的个人信息。然后,生僻字偏多。张邕、马旻、高毓、刘谡等名字生僻字,看出家长为了给孩子起名是煞费苦心啊。【6】为什么起这样的名字呢?家长考虑的更多是重名现象颇多为了避免重名,只好用一些生僻的字。而生僻字名字一般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主要是突出个性,区分他人的名字。然而生僻字名字也出现了不必要得麻烦。如刊登高考录取名单时,在编辑录取名单时,考生的名字里时而会出现生僻字,电脑无法读出,编辑只好对照手写名单,查找汉语大辞典将这些生僻字做记录,并用专门的补字系统逐一将名字补齐,有的生僻字连辞典里都找不到,更让编辑为难。严重的不得不放弃录入孩子的名字。我个人觉得对于家长来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孩子!如何使孩子变得优秀!生僻的名字,家长、亲戚、老师、同学大都叫着别扭,严重得还影响孩子的升学、择业、结婚等,其实孩子也喜欢简单的,但充满文化底蕴的名字。请为孩子的前途好好考虑吧。再者,四字名字成时尚。欧阳、东方、上官、司马、南宫、夏侯、诸葛、尉迟、公羊等中国的复姓。【4】这些复姓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但现在出现了新的“复姓”,新的“复姓”是以两个的姓氏加起来做为孩子姓名中的前两个字。然后再取两姓名,就成了双姓四字名称,如张王玉宛、魏高春子、郭容越峰、刘水行云、王宋利华、刘东德君、杨田易达等,这种名字的出现是我国文明的进步还是退步呢?【7】不同人持不同观点,但这种名字被一部分家长所接受,不仅因为时尚,个性,与众不同,而是体现男女平等的表现。女人们希望男女平等,希望在社会中得到认可。这种新的复姓是女性要求平等的体现,而一部分男人对这种观点持肯定的态度,体现了夫妻间的和谐,见证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同时避免了重名。但新的复姓也被一些人质疑,这种名字听起来像日本名字,从而有人说这是卖国的表现,同时孩子披上这种名字后,往往被一些小朋友当作嘲笑的对象,不利于孩子的将康成长。专家建议家长在给孩子时一定要理智,不要起得过于个性过于另类。重庆市民欧阳成功将儿子的名字“欧阳祖民”改为“欧阳成功奋发图强”,可他前往公安机关登记时,却因八个字的姓名超过了中国户政电脑系统显示长度遭到拒绝。其实看到这个名字时不知道为什么我是觉5得很好笑。当然,无论名字是俗是雅,是特立独行还是平凡无奇,五彩缤纷,总是好过灰蓝黑白。但凡事还是有个度。时代不一样了,国人的选择更多了!但是有些问题我们还是要注意的,当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电脑的运用进入各行各业,姓名中一些难辨认的冷僻字符已影响了人们正常交往和工作。为适应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姓名中要使用规范字,不使用冷僻字,实现人名规范化。姓名始终是一个人的符号和标志,它像一个艺术品,反映出起名者的精神和价值取向;同时,姓名也是人们交往的纽带,用字简单明了,意义深刻隽永,叫起来顺口又好记,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追求个性采用单姓组合式。这才是我们取名应追求的真谛。结论总之,汉语人名背后包含了诸多的社会文化,人名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姓名是人们不可离身的交际代码,它作为一种象征和标志,既是属于个体本身,也属于整个社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性别汉语人名有不同的特点,语言是特定社会的语言,也是社会文化的体现。没有能够完全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的语言,因此,对人名的研究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参考文献[1]张军红.从姓名用字透析20世纪以来国民思想变迁.《剑南文学:下半月》,2011年7期.[2]朱金娥.汉族人的姓名特点与变迁.《语文学刊》,2011年第期.[3]周玲丽.社会文化框架下的名字和命名解析.2005-重庆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报.[4]王慧芳.姓名的学问.《中国学报》,2000年第3期.[5]周益民.趣谈中国人名.《文化大众新刊》,2008年第25期.[6]肖中仁.姓名学浅析.“美名网”杯首届中国传统文化与易学高峰论坛暨第二届中华姓名文化与命名策划讨论会,2007年4月1日.参考书目[1]赵瑞民.姓名与中国文化,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1日.[2]何晓明.姓名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7.[3]陈伟雄.姓名工具书,江西教育出版社,2010,3.6[4]何晓明.中国姓名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7.[5]燕宝山.燕氏姓名学,中国财富出版社,2010,11.[6]何荣桂.姓名学教科书,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1.[7]董易奇.中国神秘文化--姓名学,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8.[8]盛撰昌.毛泽东品评姓名地名学,西苑出版社,2009,9.
本文标题:姓名的变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74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