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药剂第一章绪论1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利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2剂型:是为适应诊断,治疗与预防疾病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是临床使用的最终形式。3DDS:药物传递系统。通过制剂手段使药物在必要的时间内,在适宜的部位按一定的速度释放,并在较长时间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或使药物载体到达特定靶器官释放药物,达到靶向治疗,减少毒副作用,提高疗效的目的。4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管理的基本准则。第二章1等渗溶液:渗透压相等的溶液。2等张溶液:是指与细胞膜具有相同张力的溶液,与细胞膜接触时细胞膜功能和结构不变,是一个生物学概念。红细胞与0.9%氯化钠溶液中浸泡。红细胞即不会发生体积变化更不会发生溶血。第三章1表面活性剂:是指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表面活性剂的共同特点:是由非极性烃链和极性基团组成,烃链长度一般在8个碳原子以上,非极性基团可以是脂肪烃链,芳烃链或环烷烃。极性基团种类繁多,一般为带电的离子基团和不带电的极性基团。如羧酸,硫酸等等。大部分的表面活性剂都是在水溶液中使用。2HLB: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为0时完全亲油,20时完全亲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HLB比例在0---20之间变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毒性较小。3胶束:表面活性剂在水中溶解,当浓度降低时,在溶液表面形成单分子吸附膜,如果增加浓度到一定值时,溶液表面的正吸附达到饱和。继续增加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多余的部分则转入溶液中形成的缔合物称之为胶束(micelle)。因表面活性剂有亲油基团,水分子与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排斥力远大于吸引力,导致表面活性剂分子自身依赖范德华力相互聚集,形成亲油基团内向,亲水基团外向,在水中稳定分散,大小在胶体粒子范围的胶束。4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cmc越小,表面活性越好。5HLB是由Griffin提出的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与其用途有关:值为3--6时适用于W/O型乳化剂,值为8--18时,适用于O/W型乳化剂,值为13--18时,可作增溶剂,值为7--11时可作为润湿剂等。6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化,在某一温度急剧升高时,该转折点想对应得温度称为Krafft点,此点相对应的溶解度即为该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7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有较高毒性,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毒性较小,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毒性居中。表面活性剂用于静脉给药的毒性大于口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毒性较小,供静脉注射用的泊洛沙姆188毒性很小。8符合注射要求的表面活性剂并不多,目前常用的是泊洛沙姆和磷脂。-----乳化剂。9“目”:指在筛面的每1英寸(25.4mm)长度上开有的孔数。10有效期:是指保证药品的质量在规定指标内的贮存时间或允许使用的期限。第九章液体制剂1液体制剂:系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形态的制剂。2分散体系3液体制剂常用的附加剂1)增溶剂:指能提高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表面活性剂。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加并形成溶液的过程称为增溶。增溶原理:表面活性剂在液体表面正吸附后随着浓度的增大进一步进入液体内部,形成胶束增溶。2)助溶剂: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的过程称为助溶。具有增加药物溶解度的物质称为助溶剂。常用助溶剂①无机化合物:KI。②某些有机酸及其钠盐:苯甲酸钠③酰胺类化合物:烟酰胺,尿素、乌拉坦、乙酰胺。3)潜溶剂:指能提高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混合溶剂,当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溶解度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这种混合溶剂称为潜溶剂。潜溶原理:某些溶剂与水分子能形成氢键结合并能增加它们介电常数,能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4胶体制剂:高分子溶液与溶胶属于胶体分散体系,高分子溶液是以单分子状态分散的体系,表现出均相体系的各种特征,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溶胶是疏水性物质,以纳米尺度的颗粒形式(多分子聚集体)分散于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体系,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5高分子溶液的聚结高分子化合物含有大量亲水基,能与水形成牢固的水化膜。可阻止高分子化合物分子之间的相互凝聚,这是高分子化合物稳定的主要原因。盐析:向溶液中加入大量的电解质、则由于电解质的强烈水化作用,破坏了水化膜,使高分子化合物凝结而沉淀的现象。陈化:高分子溶液在放置过程中也会自发地凝结而沉淀的现象。絮凝:由于盐类、pH值、絮凝剂等的影响,使高分子化合物凝结的现象。6胶凝作用一些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如明胶水溶液、琼脂水溶液,当温度降低时,高分子溶液就形成网状结构、水被全部包含在网状结构中,形成了不流动的半固体状物,称为凝胶,如软胶囊的囊壳就是这种凝胶,形成凝胶的过程成为胶凝。凝胶失去网状结构中的水分时,体积缩小,形成干燥团体称干胶。7制备高分子溶液首先要经过溶胀过程。有限溶胀:指水分子渗入到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间的空隙中,与高分子中的亲水基团发生水化作用而使体积膨胀,结果使高分子空隙间充满了水分子的过程。无限溶胀:由于高分子空隙间存在水分子,降低了高分子分子间的作用力(范德华力),溶胀过程继续进行,最后高分子化合物完全分散在水中而形成高分子溶液。此过程需搅拌加热。8溶胶剂:固体药物微细粒子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匀状态液体分散体系,又称疏水胶体溶液。胶粒大小为1~100nm间,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9混悬剂1)受重力作用沉降,沉降速率服从Stoke’s定律:公式微粒沉降速度与微粒半径成正比,与分散介质的黏度成反比。2)在混悬剂中加入适量电解质,使ζ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混悬剂中的微粒形成疏松的絮状聚集体的过程,称絮凝。电位在20--25mv絮凝特点:沉降速度快沉降体积大振摇后能迅速恢复均匀混悬状态物理稳定性好可长时间保存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的过程,称反絮凝非絮凝特点:易引起粒子结饼,无法再恢复混悬状态但流动性好,易于倾倒,适于在短时间内应用的混悬剂絮凝剂:是一种中和微粒电荷,降低微粒的电位,使微粒发生絮凝的电解质。反絮凝剂:增加微粒的电位,使微粒间斥力增加,降低絮凝度的电解质。3)混悬剂的稳定剂助悬剂:指能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的附加剂。高分子助悬剂的作用:(1)天然高分子助悬剂如阿拉伯胶桃胶。(2)合成或半合成的高分子助悬剂如甲基纤维素聚维酮等等。(3)触変胶利用触変胶的触变性,即凝胶与溶胶恒温转变的性质,使静置时形成凝胶防止微粒沉降,摇匀后变为溶胶有利于混悬剂的使用。(4)硅藻土4)水飞法:原理: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或沉降速度不同的性质,在水中将极细粉分离的方法。即将药物适当破碎,置乳钵或其他容器中,加入适量清水,研磨成糊状,再加多量水搅拌,静置时粗粒即下沉,倾出细粒混悬液,下沉的粗粒再研磨,如此反复操作,研细即可。增加溶解度的方法?添加增溶剂,添加助溶剂,增加潜溶剂,引入亲水基团,制成盐类液体制剂的优缺点:1.药物的分散度大,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2.可减少刺激性。3.给药途径广泛,内服、外用4.便于分取剂量,服用方便。B.缺点1.化学稳定性差、易降解、易霉变2.非均相体系物理稳定性差,易沉淀或絮凝3.不易携带和运输5)沉降体积比F值的测定--F值越大混悬剂越稳定F=V/V0=H/H0F值在0--1之间。输液:输液是指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注射液,它是注射剂一个分支,一次注射在100ml以上。!输液的质量检查:澄清度与微粒检查;热源与无菌检查;含量及PH及渗透压检查:主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0乳剂1)乳剂:系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其中一种液体以小液滴状态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所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乳剂由水相,油相和乳化剂组成。2)乳剂的作用特点:①液滴的分散度高ー吸收快、药效好,生物利用度高;②油性药物的乳剂ー计量准确,服用方便;③O/W型乳剂—可掩盖不良味道;④外用乳剂ー改善皮肤、粘膜的透过性,减少刺激;⑤静脉注射乳剂ー体内分布快、有靶向性。3)乳化剂:使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液状的化合物称为乳化剂。1,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硬脂酸钠等,用于外用乳剂。2,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W/O型有脂肪酸山梨坦--span--司盘类,如20,40,60,80等O/W型有聚山梨酯——ween--吐温类,如20,40,60,80等4)混合乳化剂中HLB值的调节乳化剂混合使用可改变HLB值,混合乳化剂的HLB有加合性阴离子型和阳离子型乳化剂不能混合使用——反应!5)乳剂的稳定性:乳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的非均相分散体系,乳剂长发生下列变化:分层,絮凝,转相,合并和酸败等想象。分层:放置——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也叫乳析分层的主要原因:密度差(由重力产生)絮凝:乳滴聚集形成疏松的聚集体,经振摇即能恢复成均匀乳剂现象。—乳剂合并的前奏。絮凝的主要原因:电解质和离子型乳化剂(乳滴间的相互作用力)转相:O/W型乳剂转为W/O型乳剂合并(coalescence)——乳滴周围的乳化膜破坏,液滴合并成大液滴。乳剂的破裂(breakingorcreaking)——乳滴的合并进一步发展使乳剂分为油水两相的现象。合并和破裂是不可逆过程(乳化膜被破坏)酸败:变质乳剂第十章灭菌剂与无菌制剂一热源(pyrogen):指能引起人体特殊致热反应的物质,它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阴性杆菌所产生的热源。热源是微生物所产生的一种内毒素,内毒素由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其中脂多糖是内毒素的主要成分,具有特别强的致热活性。二去除热源的方法:高温法酸碱法吸附法超滤法凝胶滤过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三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等张溶液也不一定是等渗溶液,四冰点降低数据法:知道某溶液的冰点然后再把其他溶液的冰点降低到与之相等,这两种溶液等渗。五水处理:滤过法通常须采用石英砂滤器、活性炭滤器及细滤过器组合而成的滤过器滤过。离子交换法利用离子交换树脂除去水中的阴阳离子,在除热原方面不如蒸馏法可靠电渗析法电渗析法纯化水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场的作用,离子定向迁移并选择性透过离子交换膜达到纯化的目的。蒸馏法蒸馏法是制备注射用水最经典的方法。可以除去水中大于1μm所有不挥发性物质和大部分0.09~1μm的可溶性小分子无机盐类,还可以除去悬浮物、胶体、细菌、病毒、热原等杂质。反渗透法美国药典从十九版起收载,作为制备注射用水的法定方法之一。它为注射用水的制备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各类蒸馏水器的新的途径。这些方法处理后得到纯化水,纯化水经过蒸馏后得到注射用水,注射用水再经过灭菌后得到灭菌注射用水,注射用水可以用于配置注射剂,滴眼剂等灭菌制剂以及注射用容器的清洗。六注射剂(injections):系指供注入体内的药物无菌制剂,包括灭菌的溶液、乳浊液或混悬液,以及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浓缩液。注射剂由药物,溶剂,附加剂和特制的容器所组成。七注射剂特点:起效迅速、作用可靠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适用于不能口服的病人产生局部定位作用延长药效用不便且注射疼痛;注入人体后,其生理作用难以逆转八注射用油的质量要求:①无异臭、无酸败味;色泽不得深于黄色6号标准比色液;在10℃时应保持澄明。②碘值为79~128,皂化值为185~200,酸值不大于0.56。碘值反映油脂中不饱和键的多寡。碘值过高,不饱和键多,由易氧化酸败。皂化值表示油中游离脂肪酸和结合成酯的脂肪酸的总量。酸值说明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的多寡。九注射剂生产环境区域划分和工艺流程十纯化水的制备流程原水--砂滤器--炭滤器--精滤器--离子交换--反渗透--纯化水十一注射剂配置方法药液的配制有浓配和稀配两种方法。一般采用稀配法,即将原料加入所需的溶剂中一次配成所需的浓度,该法简便,适合于质量较好的原料浓配法是将全部原料药物加入部分溶剂中配成浓溶液,加热过滤,必要时也可冷藏后再滤过,然后稀释至所需浓度,适合于质量较差的原料。不易滤清的药液可加0.1%--0.3%活性炭处理
本文标题:药剂学复习资料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81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