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试题/课件 >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问答
问答题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功能:1免疫防御2免疫监视,3免疫调节,4免疫自稳(具体看定义)固有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参与的主要细胞(1)固有免疫应答:早期性,快速,无记忆性主要细胞:NK细胞NKT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2)适应性免疫应答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主要细胞:T细胞,B细胞。简述T及B淋巴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的原理T细胞和B细胞执行特异性免疫,首先需要被抗原性物质活化,而不同的抗原性物质如病原体成分具有不同的抗原性。一个T或B细胞只表达一种TCR或BCR,只能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一种Ag分子,所以,T及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具有严格的特异性,而在T及B细胞的整个群体中,则能识别各种各样的抗原分子。由于T及B细胞识别抗原的特异性,决定其执行的免疫应答的特异性。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方式及作用全身的淋巴细胞与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不断进行动态更换。淋巴细胞经淋巴循环及血液循环,运行并分布于全身各处淋巴器官及淋巴组织中,经淋巴循环,经胸导管进入上腔静脉,再进入血液循环。血液循环中的淋巴细胞及各类免疫细胞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过高壁内皮细胞进入淋巴循环。从而达到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的互相沟通。淋巴细胞的再循环,使淋巴细胞能在体内各淋巴组织及器官处合理分布,能动员淋巴细胞至病原体侵入处,并将抗原活化的淋巴细胞引流入局部淋巴组织及器官,各类免疫细胞在此协同作用,发挥免疫效应。简述三类免疫性疾病三大类免疫性疾病即超敏反应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由抗原特异应答的T及B细胞激发的过高的免疫反应过程而导致的疾病。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前者由抗体介导,发作快;后者由细胞介导,发作慢。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的先天性遗传缺陷或后天因素所致缺陷,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易发生严重感染和肿瘤。自身免疫病:正常情况下,对自身抗原应答的T及B细胞不活化。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自身应答T及B细胞被活化,导致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性疾病。超抗原激活T细胞的特点强大的刺激能力无须抗原处理与T细胞相互作用无MHC限制性选择性结合TCRβ链V区超抗原不仅可激活T细胞,而且可能诱导T细胞的耐受超抗原的免疫识别位点分为两类:MHC结合位和TCRVβ区结合的T细胞表位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异同点★超抗原普通抗原化学性质细胞外毒素逆转录病毒蛋白等普通蛋白质,多糖等MHC结合部位非多肽区多肽去肽结合槽MHC限制性—+应答特点直接刺激T细胞APC处理后T细胞识别反应细胞CD4+T细胞T,B细胞T细胞反应频率1/20-1/51/1000000-10000超抗原的生物学意义参与某些病理过程SAg刺激大量T细胞激活,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引起某些疾病。如金葡菌外毒素引起毒素休克综合征。SAg与自身免疫应答SAg的8\强大刺激可能激活体内自身反应性T细胞,从而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SAg与免疫抑制T细胞因过度激活而被耗竭与抗肿瘤效应CTL被大量激活而对肿瘤发挥杀伤作用Ig的基本结构,功能和水解片段(1)基本结构组成由一对较长的和一对较短的多肽链组成四条多肽链长链:重链(HeavyChain,H链),450-550aa,55-57KD短链:轻链(LightChain,L链),214aa,24KD二硫键:H链和L链之间,两条H链之间由二硫键连接,呈Y型分区N端:aa序列变化(110个残基)C端:则相对稳定(1)可变区(Variableregion,V区)近N端:V区=1/2L链+1/4(1/5)H链VL+VH(2)恒定区(Constantregion,C区)近C端:C区=1/2L链+3/4(4/5)H链CL+CH(3)铰链区高变区(hypervariableregio,HVR)可变区中某些区域的aa组成和排列特别易变化或具更高的变易性。CDR(互补决定区):Ig的抗原结合部位和抗原表位互补结合部位,决定抗体的特异性。铰链区位于CH1和CH2之间,富含脯aa,富有弹性,可自由折叠意义:能使V区与不同距离的抗原结合补体结合位点易于暴露IgM和IgE无铰链区(2)功能区的作用VL、VH:抗原结合部位HVR(CDR)与抗原表位结合CH1、CL:遗传标志所在IgG--CH2:补体结合位点,通过胎盘部位CH3:与各种组织表面IgGFc受体(FcγR)结合部位IgM:CH3:补体结合位点IgE:CH2、CH3: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IgEFc受体FcεR)结合部位Ig的其他片段J链(JoiningChain):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Ig单体作用SIgA:二聚体IgM:五聚体分泌片SP(SecretoryPiece):是SIgA上的一个辅助成分上皮细胞合成,分泌到黏膜细胞表面作用:具抵抗外分比液中蛋白水解酶的降解作用,稳定SIgA的作用。(3)水解片段木瓜蛋白酶IgG2Fab段+Fc段(抗原结合片段)(可结晶片段)胃蛋白酶IgGF(ab’)2段+pFc’段(抗原结合片段)碎片意义:F(ab’)2段保持了与抗原结合的生物学活性,又减少了Fc段的生物学活性。可应用于生物制品研究,如精致抗毒素等。免疫球蛋白的类型(组成异质性)(1)类(Class):重链C区抗原性IgG、IgA、IgM、IgD、IgE(2)亚类(Subclass):重链抗原性/二硫键数目位置IgG1-4(3)型(Type):轻链C区抗原性κλ(4)亚型(Subtype):轻链C区aa差异排列λ1~4Ig的血清异质性(血清型)★免疫球蛋白既可结合抗原,又可作为抗原,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因而也是一类抗原物质。由于免疫球蛋白的遗传基础不同,不同的免疫球蛋白的抗原性也有差异。利用血清学方法测定和分析免疫球蛋白抗原性予以分类,称为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1)同种型存在于同种抗原分子的表面,是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为种属型标志,存在于Ig的C区(2)同种异型存在同种但不同个体的免疫原性,为个体型标志,存在于C区(ABO血型,Rh血型,HLA)(3)独特型即使同一种属同一个体来源的抗体分子,其免疫原性也不尽相同,是每个Ig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型标志,存在V区。小分子抗体的特点•仅含V区结构,免疫原性较弱。•分子量小,易通过血管壁,可有效克服肿瘤灶组织对抗体的生理阻抗。•无Fc段,不与非靶细胞的FcR结合,易达肿瘤病灶,适合临床诊断,肿瘤的导向治疗。•与靶细胞抗原结合力较弱。•半衰期短,影响到达肿瘤局部抗体的浓度。种类:Fab抗体单链抗体(ScFv)Fv片断抗体单域抗体SDAb最小识别单位MRUIg多样性的产生机制★(1)组合造成的多样性(combinatorialdiversity):众多的V区基因片段的组合和轻重链的组合,众多的V、D、J基因中,重排时每个片段只能取一个,就存在多种组合。(2)连接造成的多样性(junctionaldiversity):CDR3区位于V、J和V、D、J片段连接处,两片段之间可插入或丢失数个核苷酸,增加了互补决定区(CDR3)的多样性。(3)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somatichypermutation):成熟的B细胞重排的V区基因,往往在抗原的刺激下发生点突变,突变的频率非常高(每次细胞分裂,大约每1000个bp中就有一对发生突变,而其他体细胞的突变频率为10-10bp),称为体细胞高频突变。人工制备抗体的种类5种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嵌合抗体与改型抗体抗体片段及其衍生形式简述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见概念。(2)联系: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原因是: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且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功能的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如骨髓瘤患者血清中异常增高的骨髓瘤蛋白,是由浆细胞瘤产生,其结构与抗体相似,但无免疫功能。因此,免疫球蛋白可看做是化学结构上的概念,抗体则是生物学功能上的概念。试述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体液免疫效应机制)★(1)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主要由Ig的V区特别是HVR的空间结构决定的。在体内表现为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生理学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反应。(2)激活补体:IgG(IgG1、IgG2和IgG3)、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IgG4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3)与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Ig经Fc段与各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粘附、ADCC及超敏反应作用。1)促吞噬(opsonization)2)介导过敏3)介导细胞毒(ADCC)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tedCytotoxicity(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表达Fc受体的组织细胞(NK、M、中性粒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的靶细胞。4)免疫调理(4)穿过胎盘:IgG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5)免疫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和上一题选一个)(1)Ig的基本结构:Ig单体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借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的四肽链结构。在重链近N端的1/4区域内氨基酸多变,为重链可变区(VH),其余部分为恒定区(CH);在轻链近N端的1/2区域内氨基酸多变,为轻链可变区(VL),其余1/2区域为恒定区(CL)。VH与VL内还有高变区。(2)免疫球蛋白的肽链功能区:Ig的重链与轻链通过链内二硫键将肽链折叠,形成若干个球状结构,这些肽环与免疫球蛋白的某些生物学功能有关,称为功能区。IgG、JgA、JgD的H链有四个功能区,分别为VH、CH1、CH2、CH3;IgM、IgE的H链有五个功能区,多一个CH4区。L链有二个功能区,分别为VL和CL。VL与VH是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CL与CH1上具有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IgG的CH2、IgM的CH3具有补体C1q的结合部位,IgG的CH3可与某些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IgE的CH2和CH3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IgEFc受体结合。简述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1975年,KÖhler和Milstein首创了B淋巴细胞杂交瘤细胞和单克隆抗体技术。其基本原理是:使小鼠免疫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每一个杂交瘤是用一个B细胞融合而产生的克隆。这种细胞既保持了骨髓瘤细胞大量无限增殖的特性,又继承了免疫B细胞合成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将这种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株体外扩增或接种于小鼠腹腔内,则可从上清液或腹水中获得单克隆抗体。用这种方法制备的抗体具有结构高度均一,特异性强,无交叉反应等特点。补体三条激活途径异同的比较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激活物质抗原-抗体复合物MBL细菌脂多糖IgM,2IgGC反应蛋白等酵母多糖凝集的IgA,IgG4参与成分C1---C9C2---C9C3,C5—C9及B,D,P,I,H因子C3转化酶C4b2bC4b2bC3bBbC5转化酶C4b2b3bC4b2b3bC3bnBb作用参与特异性体液同经典途径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的效应阶段感染早期发挥作用相同点:三条途径有共同的末端通路,即形成膜攻击复合物溶解细胞。简述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1)概念:见名词解释1。(2)补体系统由30多种成分构成,按其生物学功能分为三类:a.固有成分:存在于体液中、参与活化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包括C1~C9、MBL、B因子、D因子。b.补体调节蛋白: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包括备解素、C1抑制物、I因子、C4结合蛋白、H因子、S蛋白、Sp40/40、促衰变因子、膜辅助因子等。c.补体受体:包括CR1~CR5、C3aR、C4aR、CaR等。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1)溶菌和溶细胞作用:补体系统激活后,在靶细胞表面形成MAC,从而导致靶细胞溶解。(2)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b、C4b、iC3b都是重要的调理素,可结合中性粒细胞或巨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因此,在微生物细胞表面发生的补体激活,可促
本文标题:细胞与分子免疫学问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89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