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文档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粤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二、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知道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在学生学习燃烧条件的同时,能应用在探究灭火的方法上,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突出“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教学理念,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实际出发,通过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合作、尝试等方法获得新知识。2、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将本节课设计为让学生亲历由图片、视频将学生带入情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充分利用图片、不同视频资料以及课件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目标。通过真实情景,引发学生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灭火方法进行探究的积极性。由情景中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与假设→根据实验事实作出正确结论→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在学生经历这一“做科学”过程后,用灭火的实例录像将学生带入应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将灭火器的种类,使用方法等制成动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3、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和氧气的制取之后,进一步学习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了解爆炸与防爆安全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同时对生活中常见的燃烧与灭火的现象有进一步了解,并从本质上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为我们服务,一但遇到火灾,我们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火势,减少损失。4、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刚刚学习化学,学习兴趣浓厚,基础很好,尤其是通过对科学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非常欢迎,小组合作探究的习惯已经养成,表达能力较强。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学生能联系日常生活经验,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化学实验,并分析归纳出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②学生能针对不同物质失火,选择不同灭火方法,处理一些突发燃烧失控情况。③让学生了解易燃易爆物知识,并学会火场逃生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思考方式。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实验探究,收集资料合作调查,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学生富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②通过燃烧的利弊分析,学生逐渐树立“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的观念,并感受到化学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③让学生了解易燃易爆物知识,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4、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图片、视频资料以及课件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课堂氛围。四、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五、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2、燃烧与缓慢氧化、爆炸及自燃的区别。六、教学准备酒精灯、镊子、坩埚钳、火柴、烧杯、棉花、小石块、纸片、木条、铜片、红磷、白磷、开水、小煤块、蜡烛、面粉、面粉爆炸装置。七、教学过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新课引入】:先让学生观察几张图片,观看嫦娥奔月的一段视频,从而引出课题。一、学生活动与探究要求:1、参与小组活动并指导学生实验,宏观了解学生的实验进展。2、与同学一起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3、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初步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活动与探究过程:1、分组实验(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2)室温下存放的蜡烛会燃烧吗?点燃后了?(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2、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2)引入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的条件结论: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条件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结论: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灭火的原理观察:面粉爆炸爆炸与防爆安全小结课堂练习布置作业(3)3、交流与讨论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物质燃烧与哪些因素有关?4、活动小结:(1)通过简单的实验,从活动中思考并悟出燃烧的条件。(2)培养学生实验与探究的能力。二、教师演示实验1、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开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气,观察现象。2、引导并组织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得出什么是燃烧的现象,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活动与探究二:1、观察实验视频。2、讨论与交流下列问题(1)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2)为什么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空气后却燃烧了?(4)综上所述,燃烧需要什么条件?3、活动小结:(板书)(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物质本身是可燃物、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此实验对空气的污染较严重,所以老师演示给学生观察,目的在于进一步根据实验现象并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由不同的实验事实再次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了解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课堂阅读:1、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燃烧的定义:燃烧: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特征:进行的很缓慢,短期难以发觉。常见缓慢氧化实例:金属生锈,呼吸作用,食物腐败,酿酒,酿醋。自燃:1、这种有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叫做自燃。2、自燃的危害:易引起火灾。3、讨论与交流(1)你如何熄灭蜡烛?(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3)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4)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5)如何解释“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两个成语?4、观看9-11事件视频资料并思考面对火灾时如何进行灭火或逃生。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入手,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在通过一组简单的实验,进一步分析得出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通过讨论并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措施,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突破难点。阅读教材(P81-82):几种常见的灭火器原理和使用范围让学生初步了解灭火器的原理以及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教师演示:实验2:面粉爆炸实验活动与探究五: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1、观察实验现象2、学生阅读P83-84内容。3、讨论与交流:了解生活中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让学生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课堂练习:1、用水可以熄灭着火的木材,这是因为()(A)水蒸发吸热,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B)水的密度比木材大(C)水蒸发吸热,提高了木材的着火点(D)大量水蒸发吸热,使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而且水蒸气又起着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的作用2、将下列灭火措施的标号填在各小题后的括号内:(A)隔绝空气(B)移开可燃物(C)使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着火点①油锅着火时,加上锅盖()②消防队员用冷水浇灭燃着的可燃物()③将沙土铺洒在燃烧的化学药品上()④草原着火时,在着火点周围割除草,打出防火道()3、在空气中发生的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然现象的相同点是()(A)都产生热(B)都发光(C)都很剧烈(D)都需达到着火点4、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B)设法使火焰绝空气(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5、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B.在空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一定能燃烧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作业:课本P85习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火灾的安全防范意识。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有机整合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形象的视频、图片资料有效的完成了情感目标的教学,改变了原有的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完成了知识目标的教学,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积累了生活常识,掌握了自救知识。通过此次学习,让我认识到了备课中的不足,也从中看到了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缺少具体的了解,不能掌握每名学生真正的知识水平,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自己,发展自己、创新自己。教师在备课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充分了解掌握学生中真正存在的问题后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和练习,结合问题设计出有自己特色、充分发挥自我特长的课堂,设计的过程中应多设计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创新,设计多条思路以便应变在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心得:充实自己、丰富知识、掌握多种技能;不断学习、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学生设计情境;建立课程资源体系,参考教学资源,合理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备好每一节课。【结束语】化学真奇妙,态度最重要,知识学精通,未来才美好!
本文标题: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设计-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90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