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其它综合 > 细胞生物学简答题归纳
简答题及知识点归纳第一章1.简述细胞生物学创立的几个重要时期:①细胞学创立时期(1665~1875):以形态描述为主的生物科学时期②细胞学经典时期(1875~1900):在显微镜下的形态描述——对细胞认识的鼎盛时期。③实验细胞学时期(1900~20世纪中叶):细胞与各门学科的交融与汇合④亚显微结构和分子水平的细胞生物学时期(20世纪中叶至今)第二章2.为什么说细胞是生物活动的基本单位:①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②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③是有机生长发育的基础④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具有发育的全能性。⑤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3.细胞的共同结构:①具有生物膜结构②具有DNA和RNA两种核酸③具有蛋白质合成机器④具有细胞质基质4.细胞的共同特点:①细胞有共同的结构②细胞能够自我复制③细胞具有应激性④细胞的高度复杂性⑤细胞的自我调控能力⑥细胞获得并利用能量5.原核细胞的特点:①体积较小,结构简单②由细胞膜包绕③胞质内含有拟核④唯一的细胞器是核糖体⑤质膜外有坚韧的细胞壁6.水的存在方式:①结合水②游离水水的功能:①在细胞中及时反应物也是溶剂②调节温度③参加酶反应④参与物质代谢⑤质膜外有坚韧的细胞壁。7.无机盐的作用:①维持细胞内酸碱平衡和调节渗透压,保障细胞正常生命活动②与蛋白质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结合蛋白,参与细胞的生命活动。③作为酶反应的辅助因子8.四大类有机物:多糖;磷脂;蛋白质;核酸9.糖类分子的组成形式:寡糖;单糖;二糖;多糖10.脂类物质的分类及作用:①脂肪酸:营养和构成细胞的结构②中性脂肪(如甘油三酯):能源物质/蜡③磷脂:分为甘油磷脂和鞘磷脂两大类,是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成分,是许多代谢途径的参与者④糖脂:是构成细胞膜的成分,与细胞的识别和表面抗原性有关⑤萜类和类固醇类: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成分11.钠钾泵工作原理:①刺激ATP水解,蛋白质结构改变②Na+由内到外(Na+外流)③K+结合位点朝向细胞表面,去磷酸化导致蛋白质构型再次变化④K+由外到内(K+内流)⑤蛋白质构型恢复原状第四章12.细胞膜的功能:①包围细胞,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界限②选择性的物质运输(代谢底物的输入与代谢产物的排除)③提供细胞识别位点,并完成细胞内外信息的跨膜传递④为多种没提供结合位点,是没出反应高效而有序的进行⑤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连接。⑥参与形成具有不同拱门的细胞表面特化结构⑦参加细胞运动13.细胞膜的化学组成;①脂类:排列成5nm后的连续双分子层,是膜的基本骨架②蛋白质:通过非共价键与脂双分子层结合,执行膜的各种功能③糖类:通过共价键与脂类和蛋白质结合,组成糖脂或糖蛋白④水、无机盐和少量的金属离子14.膜脂:①膜脂的种类:磷脂、胆固醇、糖脂②膜脂的性质:流动性、不对称性③膜脂分子都是兼性分子。④在水溶液中的存在状态:Ⅰ.球状的胶态分子团Ⅱ.脂质双分子层——自我组装和自我修复。15.磷脂分子的种类:①甘油磷脂:磷脂酰胆碱(卵磷脂);PC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PE磷脂酰肌醇;PI双磷脂酰甘油(心磷脂);DPG②鞘磷脂16.磷脂分子的运动形式:①侧向扩散运动:同意平面上相邻的磷脂分子交换位置。②旋转运动:围绕与膜平面垂直的轴进行快速旋转。③摆动运动:围绕与膜平面垂直的轴进行左右摆动。④伸缩震荡运动:脂肪酸链进行伸缩震荡运动。⑤翻转运动:膜脂分子从脂双子层的一层翻转到另一层。⑥旋转异构化运动:脂肪酸围绕C-C键旋转,反式构象和歪扭式构象。17.糖脂:是一个或多个糖残基与鞘氨醇的羟基通过糖苷酸结合的双亲性分子,是含糖而不含磷脂的脂类。糖脂的特点:①糖脂是两性分子②含糖而不含磷酸③糖侧链存在于非细胞质侧④含量:2%~10%18.胆固醇的功能:①调节脂双层流动性:抵抗应温度的改变而引起的膜相变。②降低水溶性物质的通透性。③提高脂双层的力学稳定性。19.生物膜的特性:①膜的流动性是膜功能活动的保证。②膜的不对称性决定膜功能的方向性。20.影响膜脂的流动性的因素:①胆固醇的双重调节作用,胆固醇的含量增加会降低膜流动性。②脂肪酸链的链长:长链脂肪酸越长,相变温度越高,膜流动性越低。③脂肪酸链的饱和度:脂肪酸链所含的双键越多,越不饱和,膜流动性越强。④卵磷脂/鞘磷脂:比例越高,膜流动性越强,反之亦然。⑤膜蛋白的影响21.膜脂的不对称性:①磷脂的相对不对称性:脂类分子在脂双层中分布种类、数量不同。②糖脂的绝对不对称性:糖脂只分布于细胞膜的外表面③脂筏的不对称性。22.膜蛋白的功能:①作为转运蛋白(载体和通道),转运分子进出细胞。②作为受体,感受各种环境信号传递到细胞内。③结合于膜上的各种酶,催化新陈代谢的各部反应。④作为结构蛋白参与细胞间连接及连接细胞骨架成分。⑤进行细胞间识别,参与免疫反应。23.膜蛋白的分类:①膜内在蛋白(integralprotein)②外周蛋白(peripheralprotein)③脂锚定蛋白(lipid-anchoredprotein)24.膜蛋白的运动方式:①侧向扩散②旋转扩散25.夹层学说:1935年J.Danielli&H.Davson提出:①一般的细胞膜中央是由连续的双层脂质分子组成。②内外两侧由蛋白质以经典作用于脂质分子相吸附。③脂质分子的亲水极性头部产线膜的内外两侧。④疏水的非极性部分尾尾相对埋在膜的中央。26.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被动运输主动运输⑴被动运输:①简单扩散②异化扩散——膜转运蛋白:通道;载体(载体的两种运送方式:单运输;协同运输)⑵主动运输: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第五章27.分泌蛋白在内质网上合成与转运的过程:①核糖体有信号肽引导结合而与内质网膜上②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近膜闯入内质网腔内③分子伴侣可在内质网腔内对蛋白质进行折叠④新和成的蛋白质在内质网腔内进行糖基化⑤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可经由高尔基体被分泌出细胞。28.内质网的的类型,各类型内质网的结构及在不同类型的细胞中的分布特点:⑴粗面内质网(roughendoplasmicreticulum;RER):①多呈扁平囊状,外有核糖体附着②旺盛合成分泌蛋白的细胞分布多(如浆细胞,胰腺细胞,肝细胞)③旺盛合成膜的细胞分布多(成熟中的细胞,视杆细胞)④未成熟或未分化的细胞分布少(干细胞,胚胎细胞)⑵滑面内质网(smoothendoplasmicreticulum;SER):①多由分子小管和圆形小泡构成,无核糖体附着②在多数细胞不发达,仅为RER中不附着核糖体的小段区域③在一些特化细胞中丰富29.滑面内质网的主要功能是什么?①脂类和类固醇激素的合成②糖原的代谢③解毒作用④肌细胞Ca﹢的储存⑤胃酸、胆汁的合成和分泌30.信号肽假说:①游离核糖体上由信号密码翻译出一段信号肽;②信号肽被胞质溶胶中的信号识别颗粒(SRP)识别;③SRP与之结合,形成mRNA-SRP-Rb复合物;④同时抢占核糖体A位点,蛋白质合成暂停;⑤mRNA-SRP-Rb复合物向RER其受体移动;⑥SRP与RER上的SRP受体相结合,并激活Rb受体;⑦当Rb与受体结合后,SRP便与其受体分离,参加再循环;⑧SRP离开核糖体A位点,蛋白质合成继续进行;⑨新生肽链通过转运体进入内质网腔;⑩信号肽被位于RER腔的信号肽酶水解。31.根据信号肽假说解释核糖体如何结合与内质网膜上①核糖体由信号肽引导结合于内质网膜上②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经膜穿入内质网腔内③分子伴侣结合各种内质网内衬蛋白质进行折叠④新和成的蛋白质在内质网腔内进行糖基化⑤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可经由高尔基体被分泌出细胞32.高尔基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⑴结构:①是由扁平囊泡、小泡和大泡组成的三维网状系统②高尔基体具有极性:凸面为生成面(形成面;顺面)靠近细胞核凹面为分泌面(成熟面;反面)靠近细胞膜⑵功能:①蛋白质运输分泌的中转站②物质加工和合成的重要场所③蛋白质的分选和膜泡定向运输的枢纽(甘露糖-6-磷酸是溶酶体水解酶分选的重要识别信号)33.溶酶体的形成:①酶蛋白的N-糖基化与内质网转运N-连接的甘露糖糖蛋白②酶蛋白在高尔基复合体的加工与转移—形成面分选信号:甘露糖-6-磷酸(M-6-P)③酶蛋白的分选与转运成熟面M-6-P受体识别,结合网格蛋白有被小泡④前溶酶体的形成运输小泡与晚内体融合——内体性溶酶体⑤溶酶体的成熟酶前体与M-6-P受体解离酶前体去磷酸化M-6-P受体返回34.溶酶体的功能:①分解胞内的外来物质及清除衰老、残损的细胞器,消化细胞内的物质(自噬、异噬),参与细胞的物质代谢②物质消化与细胞营养功能(细胞饥饿状态)③参与机体防御保护功能(巨噬细胞中发达的溶酶体)④参与腺体组织细胞分泌过程调节(甲状腺球蛋白降解成有活性的甲状腺素)⑤参与个体发生与发育35.过氧化氢酶体的酶内组成及功能组成:根据不同酶的作用性质将其分为三类①氧化酶类:利用氢将O2还原成H2O2②过氧化氢酶类(标志酶):将H2O2分解成和H2O和O2③过氧化氢物酶类:作用于过氧化氢酶相同功能:①调节细胞的氧张力②解毒作用:H2O2在细胞中积累,有毒害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具有解毒作用。③分解脂肪酸等高能分子(直接接向细胞提供能量)第六章36.分子伴侣协助的核编码蛋白质向线粒体基质转运的过程。①前体蛋白在线粒体外去折叠,与受体结合。②多肽链穿越线粒体内膜③多肽链在线粒体基质内重新折叠,基质导入序列被切除,形成成熟的线粒体基质蛋白。37.ATP合酶复合体的结构:由头部、柄部和基片3部分组成,头部成球形,直径约8~9nm,柄部直径约为4nm,长4.5~5nm;头部与柄部相连凸出在内膜表面,柄部则与嵌入内膜的基片相连。第七章38.微管的类型及各类型微管的结构与分布部位。微管在细胞中有三中存在形式:单管、二联管和三联管①单管:由13根原纤维组成,是细胞中常见的形式,但结构不稳定。②二联管:由A,B两个单管组成,A管有13根原纤维,B管有10根原纤维,与A管公用3根原纤维,主要分布于1纤毛和鞭毛内③三联管:由A,B,C三个单管组成,A管有13根原纤维,B,C各有10根原纤维,主要分布于中心粒、鞭毛和纤毛的基体中。39.纤毛和鞭毛的结构及运动机制。结构基本相同,在电镜下都可见9+2结构,中间有两条单管被称为中间微管,周围有9组二联微管。其运动机制一般用微管滑动模型解释:①动力蛋白头部与相邻微管的B微管接触,促进动力蛋白结合的ATP水解,并释放ADP和Pi,改变了A微管动力蛋白头部的构象,促进头部朝向相邻二联管的正极滑动,使相邻二联管之间产生弯曲力。②新的ATP结合,促使动力蛋白头部与相邻B管脱离。③ATP水解,其释放出的能量使动力蛋白头部的角度复原。④带有水解产物的动力蛋白头部与相邻二联管的另一个位点结合,开始下一个循环。40.微管的功能①微管构成细胞内的网状支架,支持和维持细胞的形态。②微管参与中心粒、纤毛和鞭毛的形成。③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④维持细胞内细胞器的定位和分布⑤参与染色体的运动,调节细胞分裂。○6参与细胞内信号传导。41.微丝的功能①构成细胞的支架并维持细胞的形态②参与细胞运动③参与细胞分裂④参与肌肉收缩⑤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⑥参与细胞内信号传递42.中间纤维的功能①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状骨架系统②为细胞提供机械强度支持③参与细胞连接④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与物质运输⑤维持细胞核膜稳定⑥参与细胞分化细胞分裂与细胞周期第八章43.核孔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①结构:由胞质环,核质环,辐,中央栓构成。②功能:核孔复合体介导核—质间的物质交换,核—质间的物质交换的双向选择性亲水通道(是一种特殊的跨膜转运蛋白复合体),核—质间的物质转运课通过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两种方式进行。(其双向介导性表现在既介导蛋白质的入核转运,又介导RNA、核糖体蛋白质颗粒的出核转运)44.核纤层的结构和功能:①结构:形态结构普遍存在于间期细胞中,是位于内层核膜下地纤维蛋白片或纤维网络,分布于内层核膜和染色体之间,厚度约30~100nm,可支持核膜,并于染色质及核骨架相连。②功能:Ⅰ.核纤层在细胞核中起支架作用;Ⅱ.核纤层与核膜重建及染色质凝聚关系密切;Ⅲ.核纤层参与了细胞核构建和DNA复
本文标题:细胞生物学简答题归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594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