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程内容•禅宗思想是当代最能福佑东西方人精神的无尽宝藏。禅宗思想是当代精英人士提升智慧最为有效、直截的途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体会佛学要义掌握禅学精髓•缓解工作压力培育阳光心态•激发生命潜能开启智慧之门•本课程还提供精英人士简便易行的禅修方法。•通过深度体验学习,掌握禅宗智慧精髓,由事业的成功走向人生的成功,由外在的辉煌走向内在的充实。特色·受用•特色:•1.针对深具慧根者的源头式研修。•2.引入禅门大师当机施教的参禅方法。•3.提倡“深度内证式”学习,注重内心体验和互动。•4.强调置身在禅定状态中,闻、思、修三位一体。•受用:•用出世的心情,做入世的事业•用加法来入世,用减法来调心•创造绿色财富,享受福慧人生课程模块•引论:活在当下佛学对现代管理学的意义•第一单元:佛禅入门了解禅佛教的思想和要义•一、佛学引言从茶禅、佛教寓言、人生三层次导入。•二、基本知识什么是佛;中国佛教八宗•三、佛教思想缘起、四谛、大乘精神•第二单元:禅的精髓了解禅的基本知识、思想精髓•一、禅学基础什么是禅、禅宗心要、禅的历史•二、禅的精髓禅宗思想的四个组成部分•第三单元:悟禅要诀从四句话当下开悟•一、迷悟皆由心一念悟众生是佛,一念迷佛是众生•二、心为苦乐门心通向痛苦与快乐,地狱与天堂•三、智慧转万物用智慧转变心态,超越外在的环境•四、步步莲花生禅眼看世界,时时处处得自在•第四单元:禅与管理禅在管理中的具体运用•一、禅式管理禅式管理的内涵、精神实质•二、六度管理运用六度,取得管理纯绩效•三、和合精神佛教和合精神对管理学的启示•四、经典案例分析禅门管理经典案例以汲取其经验•第五单元:禅的参悟•一、禅的尺度从出世与入世等方面体会禅的尺度•二、公案参悟主人翁,莫妄想,放下著,吃茶去•三、禅与感情禅的情感观。•四、禅与财富禅的财富观。•第六单元:禅门修炼•一、动画视频禅修的相关视频、动画•一、经典禅语精选最经典实用的智慧禅语•三、经典禅乐从欣赏禅门经典禅乐进入禅的意境•四、坐禅入门坐禅实修•生活禅•西方有句谚语:“把过去交给垃圾,把未来交给上帝,把现在交给自己。”•佛教叫“活在当下”。•当下不是过去,过去的已经一去不复返;•当下不是未来,未来还没有来;•当下就是此时、此处、此刻、此在。禅理哲言:许多人喜欢预支明天的烦恼,想要早一步解决掉明天的烦恼。明天如果有烦恼,你今天是无法解决的,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人生功课要交,努力做好今天的功课再说吧!引论:活在当下•何为佛(佛的三智)•何为佛学佛教起源历史•中国人常说,佛法无边,‘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它的意义是‘智慧’,‘觉悟’。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也就说:佛是全智、全悲和大能的人。•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世尊在三千年前,出现在北印度。据中国史书所记载,佛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甲寅)也有一说是公元前623年诞生,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入灭,往世七十九年。现代中国佛教,老一辈的大德们,对佛入涅槃的纪念日,便是用这个纪年。历史上记载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曾经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佛入灭后一千年,也就是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传入中国。•佛教它实在就是是教育,它不是宗教,这一点务必要明了,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跟我们中国的儒家一样,是孔老夫子的教育。「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从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佛教的智慧之义绝不是一般所指的智慧,而是究竟圆满对宇宙人生彻底明了的智慧,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无所不知的智慧。而我们中文里‘智觉’二字都没有圆满的意思,因此采取音译再加上注解。•通常讲佛智有三种: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析义•谓於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一切智,是成佛的基础;•道种智者,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眾生一切善种,是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道种智,是成佛的道路;(就是为众生服务,为自己觉悟所需要的七七八八的知识)•一切种智:谓能以一种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种,是名一切种智,即佛之智也。一切相智,是成佛的结果。什么是佛学•佛学,原本应称为佛理,是指佛法的义理,也就是诸佛所觉悟的真理,亦即宇宙人生的真相。因为佛法中所含的义理太广、太深,包括一切世间(安住生死)和出世间(解脱生死)的学问,而它本身也类似一般所谓的‘学问’,所以称它为‘佛学’。•可以说:佛教是以信仰为主,佛法是以实修为主,佛学则以理解为主。佛学是依据的理论,佛法是实行的方法,佛教是传播的组织。三者缺一不可。【什么是佛教】•【佛教的教学目标】: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迷信」。佛门常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迷是什么呢?对自己、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因为不了解真相,往往就看错了,也想错了;看错、想错,也就做错。做错的结果就是苦啊!如果一个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真正理解,没想错、没看错、没做错,所得的结果一定是快乐。所以「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说;「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说。•为达到这个目的,佛教教学的方针是「破除迷信,启发真正的智慧」,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境里辨别真、妄、邪、正、是、非,乃至于善、恶、利、害。然后再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可见佛教既不消极,也不落伍,是能给我们真实利益的。•无量寿经上讲:「佛教是圆满的帮助我们解决众生一切苦难的问题,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乐、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这就是佛教在我们世间的目标,至于往后的目标---断烦恼、出三界,殊胜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议了。所以,要认清楚,佛法是教学,是真的能让我们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实幸福的教育成果。世界上常见千年的古刹,却少有数百年的企业。•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大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一般的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10-12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40-42年,10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只有2%的企业存活达到50年。而在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而始终名列百强的企业只有一家。。•有资料显示,我国的集团公司平均寿命7-8年,小企业的平均寿命2.9年。我国每年近100万家企业倒闭。国外的部分“长青”知名企业:•杜邦,1802•诺基亚,1865•爱立信,1876•通用电气,1878•戴姆勒—克莱斯勒,1883•柯达,1884•可口可乐,1886•登喜路,1902•3M,1902•福特,1903•UPS,1907中国,能做到百年的企业本来就凤毛麟角,这其中还包括那些“借尸还魂”的。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悲哀:•广州陈李济,1600年创立•同仁堂制药,1669•全聚德烤鸭,1864•吴裕泰茶庄,1887•张裕葡萄酒,1892•东来顺饭庄,1903•青岛啤酒,1903•本溪钢铁1905年创立但看宗教圣地,历千年而不朽、传千年而不坠,依然香火鼎盛、信众日昌!•河南洛阳白马寺是我国创建最早的佛教寺庙,建于67年,距今1900•上海龙华寺,建于247年,距今1700•浙江灵隐寺,创建于326年,至今已有1600•北京红螺寺,初建于348年,至今已有1600•河南少林寺始建于495年,至今已有1500•浙江大智禅寺,始建于南梁年间(公元502-557年),至今已有1500•北京戒台寺,始建于622年,至今已有1300•陕西大觉寺,始建于627年,距今1300•北京法源寺,始建于696年,距今1300•湖南南禅寺,建于782年,距今1200多年。……这些我们曾经嗤之以鼻的佛寺道观,其中超越千年的道场太多了。即使个别中途被毁,也大都能在后世重修起来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贼头”黎叔说手下不听话。“有组织,无纪律。”――“贼头”黎叔在感叹手下“四眼”不听他的话,擅自“打猎”。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天下无贼》里的黎叔一方面在感叹:“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另一方面又在叹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因为,进入•管理中经常遇到的局面是:员工与上层管理者离心离德、管理层成员之间相互倾轧;领导者夜以继日地工作却没有业绩;管理者竭尽了全力,员工却仍然拂袖而去。•据统计,在中国的民营企业中,普通员工有20%~50%的年度流动率;即使是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员,每年也有20%在流动。•据亚太人力资源网统计,亚洲企业的员工流动率从2004年的14%增长至2005年的16%,首要原因是外部公司能提供更高的薪酬待遇。面对员工的流失,尽管企业也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但就是成效不大。很多投资者为了聘请、留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不惜重金,甚至还赠予大量股份,但关于高层职业经理人离职的案例还是屡见不鲜,而且还有不少是挖企业的墙脚,集体离职。“打不走,骂不走,是佛家的好弟子”•在寺院里,每个僧人都心平气和地恪尽职守,将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一丝不苟地完成。寺院的发展目标一旦确定,整个寺院的住众都能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围绕着既定的目标而努力;•如果有人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犯了错,也会主动地通过正常而有效的程序,规范地进行忏悔,如实地检讨并彻底改正,而不会掩盖问题的真相•同时,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经过忏悔的人在获得寺院的准予忏悔之后就不再被人歧视,自己也把因犯错而带来的精神负担抛在一边——放下包袱•佛教寺庙无论大小(大至数千人的丛林,小到五六个人的庙宇),我们都能见到同样的情形——明确的目标管理和有效的执行。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唐僧“随便”拉来几个人就能完成西天取经的艰巨任务。现代的企业管理者为什么要跟“佛”学管理•佛教寺院是一种特殊机构,同样有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其内部的人员管理与事务安排的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企业。寺院的僧人来自各地,禀性、好恶、生活习惯、教育背景各不相同,并在主观上“舍亲割爱、抛却世间享乐”,管理这样一个没有物质利益牵挂和约束的群体,其难度比企业更大。•令人惊奇的是,为什么延续千年的寺庙比比皆是,而传承百年的企业却不多见?打不走的和尚,留不住的员工•“其实,无论是寺庙、家庭还是企业,选择离开的人无外乎一个原因——没有认同感。”关键就在于,很多企业的‘家观念’并不能真正做到让员工认•认同感和归属感。用佛门中的话来说就是:第一,为每一个住众提供皈依处,也就是强烈而永恒的认同感;第二,为每一个皈依者确立一个共同而神圣的皈依处,这个皈依处能使身在其中的每一个生命个体获得真正的归属感。但在这里,我们需要自问一句,我们所说的‘认同感’究竟认同的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佛教的目标——弘法利生。初进寺院的时候我们都会想,当然你们也会问:‘在寺院里,僧人们到底在做什么?’其实,在因为信仰而剃度的僧人心底里,都会深深地烙印着一个信念:‘利生是事业,弘法是家务。’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佛教僧人,‘弘法利生’既是他们的事业,同时也是他们的家务——是他们应该做的,是责无旁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寺庙建立的目的,就是让僧人在这个环境里实现这个理念。“因为你们有信仰,总有人前赴后继,所以你们这个团队千年不败。”---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感悟打不走的和尚VS留不住的员工•在寺庙管理中,和尚虽然面临四处化缘、恶劣的天气等艰难的环境,虽然清贫,但和尚对寺庙的忠诚度非常高。•员工虽然拥有基本工资和相应的福利,但许多员工都是在想着“往高处走”,别说打了,就是说了说或其他不顺心可能就脱离企业,当出现问题时,僧人都能够主动忏悔,而我们的员工却理由重重,由于和尚的教化是心灵的洗礼,是心智的定位,因此和尚能够安心造化,作为企业管理,同样需要心智教化,对管理者和员工的教化。•因为管理的实质其实不是管别人,而是管自己;管自己实际上是管心,只有修己,才能安人;人心正了,人心齐了,企业就管好了。方丈VS老
本文标题:释家管理哲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00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