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经济地理学一、填空1、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形式参与经济活动,一是作为劳动对象,如农业生产活动;二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2、交通现象三个基本要素:交通网、交通流、地域。3、影响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运费成本、交通便利程度。4、现代区位理论的主要学派:帕兰德的区位理论、胡佛的区位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5、趣味的行为主义分析: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普雷德的行为矩阵。6、企业增长的战略: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一体化扩张分为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7、企业空间演变模式: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8、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成本取向、利润取向、市场取向、要素取向、公司战略取向。外国投资区位三个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这会关系密切地区。9、公司总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便利的交通运输;及时的信息获取;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拥有丰富的高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10、经济区的类型:经济类型区、部门经济区、综合经济区。11、区域经济差异可以分为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绝对差异是用绝对指标衡量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反映了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相对差异是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别,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衡量区域经济差异,可以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等指标。二、名词解释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2、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部的原因。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3、杜能圈: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即杜能圈。4、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5、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6、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了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7、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即它的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它在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强。8、关联产业:是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9、基础性产业:是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10、、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11、产业集群: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对竞争其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12、经济区: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13、极化-涓滴效应: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他区域产生作用。为了解释方便,他把经济先对发达地域成为“北方”,欠发达地域成为“南方”。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14、梯度转移学说: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与产品周期相对应,可以把经济部门分为三类,即产品处于创新到成长阶段的是兴旺部门,产品处于成长到成熟阶段的是停滞部门,产品处于成熟到衰退阶段的是衰退部门。因此,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部门是兴旺部门,则被认为是高梯度区域;反之,如果主导部门是衰退部门则属于低梯度区域。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主要发生在高梯度区域,然后,依据产品周期规律的顺序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移。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城市系统来进行。15、经济区域化:是地理上相近的国家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而实行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或组成区域性经济组织,其具体机制是宏观上的国家队自己经济利益的保护。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中间环节。16、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所涉及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17、距离衰减:是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与距离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地理要素间的作用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三、简答1、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影响活动有制约作用。优美的环境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另一方面,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有不同的区位选择。基于对生存环境的考虑,现代社会制定了各种形式的规范来限制一些经济活动区位的选择。在现实条件下,为了逃避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满足经济利润的需求,一些传统污染型企业出现了从高标准地区向低标准地区集中的趋势。(2)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①原材料对于经济活动来讲极其重要,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②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往往是利用多种原材料。原料配合比例及其自身价格的差异,使得不同区位获得它的成本不同。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如港口等),对原材料型企业而言,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随着交通便捷性的提高和运输成本的降低,远距离获取原材料的可能性得以提高。现代经济活动中,原材料组织的空间范围已经扩展到全球视野。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接近原材料地的区位来被动布局经济活动,而且开始出现以重新组织原材料地的方式来实现现代生产的即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3)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①能源是经济活动的基础,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一区位产业发展的必备条。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活动,在区位选择中必然需要接近廉价的能源供应地。因此当地的能源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由于能源在各地的分布以及蕴藏条件差异很大,其生产成本的差异非常明显。这不仅带来了能源供应价格的地域差异,还进一步造成了大耗能经济活动的区域差异。②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逐步增强,利用能源的种类、数量以及形态开始影响到企业形象以及公众对相关经济活动的接纳程度。大量消耗能源的企业在许多地方不受欢迎,使得该类企业区位选择的空间余地越来越小。因而,在技术与管理角度加强节能工作,促使所使用能源类型向高级和可再生能源转化,开始成为当今能源企业关注的核心问题。(4)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劳动力是影响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区位因子之一,其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在空间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成为企业选择经济区位的考虑要素,也成为劳动力移动的主要动因。(5)技术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伴随着现代经济活动对技术与知识依赖程度的加大,技术与知识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技术进步已成为“经济模式转换的基本力量”以及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1)农业经济地理学上的意义:①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②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③在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受益最大。(2)经济学上的意义:①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②关于合理性生产布局的设定,对韦伯以及克里斯泰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和启发;③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的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其原理不仅可用来说明农业土地的利用方式,对于解释其他土地的利用问题同样有效,可以说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3、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1)三个基本假设:①已知原料供基地的地理分布;②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③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2)主要内容:①运费指向论: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即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的成本区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即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指向论。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②劳动费指向论:将劳动费用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劳动费用对由运费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即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劳动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③集聚指向论: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为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集聚指向论。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3)意义:韦伯是第一个系统地建立了工业区位论体系的经济学者,他的区位论是经济区位论的重要基石之一。①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他之后的区位论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②韦伯区位论的最大特点或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他之后的许多学者的理论仍然脱离不开这一经典法则的左右,仅仅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的修补而已。③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它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他的指向理论已超越了原有仅仅论及工业区位的范围,而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4、中心地三原则(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克里斯塔勒认为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基本前提:①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匀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②交通条件相同,运费与距离成正比。③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④商品价格与质量相同,交通费由消费者承担,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交通费与距离成正比。(K=3)(2)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特点是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3)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特点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4)三原则适合的条件:①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中心地的商品供给。②交通原则适用于如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的作用大。③行政原则比较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基础的社会生活。5、企业空间扩张的规律和四个模式(1)规律: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企业空间扩张应该遵循社会律,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企业空间扩张(如销售区发展、新工厂建立以及兼并活动发生的区位)具有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特点。①接触扩散—从发源地开始,向外由近及远地扩散,在空间上呈现距离衰减;②等级扩散—沿着某种等级结构的地理区域进行,如城市等级结构,由上至下地扩散作为一个组织行为,企业空间扩张又受制于组织使其偏离这些规律。(2)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该模式阐述了早期具有成本优势的公司,通过兼并众多相邻小企业而在市场空间上连续向外扩张。(3)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泰勒将空间分为地方、区域、全国和多国四个尺度。公司由地方向多国扩展中,要跨越三种门槛。每跨越一次门槛,便引起一次组织变形。在跨越门槛中,公司活动空间(物质联系空间)的跨越最为快捷,其次为信息空间(信息联系空间),最后为决
本文标题:经济地理学分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06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