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经济生活计算题常见类型及应对方法【内容摘要】:从近年来高考政治试题中归纳出经济生活计算题常见类型,通过典型高考例题及解题思路分析,展示该类型试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最后归纳总结出经济生活计算题解题的一般方法和应对策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关键词】:经济生活计算题常见类型,应对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文】:高中经济生活教材中有很多数量关系,如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币值与汇率、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格总额、商品价格与需求量等的关系,类似的数量关系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被频频考察,而且是以数学应用题的方式出现的计算题,这种类型的计算题在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考察的角度变化多端,很难把握,无论是在高考中还是在平时教学中都是学生感觉比较难,是容易失误丢分的题。本人搜集了近年全国及各省大部分高考计算题,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发现了几个考察最频繁的数量关系,归纳出了七个最常见的考察类型,找到了一些解决此类问题的比较有效的方法,对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一、经济生活计算题常见类型(一)关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纸币发行量)或纸币购买力的计算题例:假如某国在一年里全社会用现金支付的待售商品总量为40亿件,均匀价钱水平为150元/件,在这一年里每1元货币均匀流通6次。那么,该国在这一年里纸币发行量应为____亿元;假如该国政府当年由于多发行纸币而使商品价钱上涨了25%,那么当年该国实际发行了____亿元纸币。A、10001250B、12001350C、10001200D、14001300解析:纸币发行有自身的规律,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来确定。依据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的计算公式:流通中实际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可知,这一年该国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40亿×150元)/6=1000(亿元)。而这一年实际由于该国政府多发行纸币使商品价钱上涨了25%,那么,这一年该国实际发行的纸币应为:1000+1000×25%=1250(亿元)。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领悟:纸币本身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不能贮藏。所以,不管发行多少纸币,它的总体购买力都只能与实际所需的金属货币量一致。(二)关于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的计算题例:(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试题第24题)假定去年生产1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1克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8倍,且5件A商品=2克黄金。假如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进步1倍,那么5件A商品的价钱用白银显示为A、4克B、8克C、16克D、32克解析: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由材料可知,在去年1克黄金=8克白银,5件A商品=2克黄金,则5件A商品=16克白银。假如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进步一倍,则1克黄金=4克白银,而此时5件A商品=4克黄金=16克白银。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C。领悟:分环节各个击破。先算出黄金、白银和A商品价值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再算出生产黄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对它的价值量的具体变化,最初与白银、A商品价值量进行换算来选择答案。(三)、有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算例(2008海南卷2)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2007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如果2008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B)A.5小时B.7小时C.7.5小时D.8小时解析:本小题住要考查了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含义的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均匀劳动熟练程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求的劳动时间。从题中可知生产M商品的甲乙两家企业都是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要求出2008年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要求出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下生产单位商品M的劳动时间。第一要计算出甲乙两家企业2008年生产M商品的数目和,10×(1+20%)+8=20万件。第二要计算出2008年两企业生产所有商品所耗费的总时间6÷(1+20%)×12万+10×8万=140万小时。第三就可算出2008年每件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40万÷20万=7小时。此题正确答案是B。(四)关于外汇汇率升降或货币升值(贬值)的计算题例(09四川26)小张按1美元换取8元人民币的汇率换得1000美元,两年后美元换取人民币的的汇率下跌了20%。小张又将1000美元换回人民币。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小张(A)A.损失了人民币1600元B.减少了人民币损失1600元C.损失了美元160元D.减少了美元损失160元【解析】本题以08至09年国际金融危机下为大背景,以近年来人民币升值这一话题为小背景,考查学生对汇率的转换了解,旨在考查学生连续计算能力和分清题目逐个解决题目的能力。着重考查学生的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解读计算题,切忌主管猜测和心算,最好是分步骤逐步运算。依据“小张按1美元换取兑8元人民币的汇率换得1000美元”,乐意推算他拥有1000*8=8000人民币。而依据“两年后美元换取人民币的汇率下跌了20%”,又不难得呈现在1000美元可换人民币为1000*8*(1-20%)=6400元人民币。因此,同两年前相比,小张损失了8000-6400=1600元人民币。故选A。(五)关于储蓄存款(债券)利息的计算题例:(2007年高考天津卷Ⅲ文综试题第29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步,居民投资方式日益多样化。假如您以7.70的汇率卖出1万美元,并将换得的人民币存入银行,存期为三年,年利率为4%,利息税率为20%,存款到期后应得本息为(C)A、7392元B、79464元C、84392元D、86240元解析:依据利息计算公式:税后利息=本金×利率×(1-利息税率)=(10000×7.70)×4%×3×(1-20%)=7392(元)。最初,本息共计84392元。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领悟:必须要明白,利息税是指利息收入的20%,而不是本金的20%;(注:我国在2009年已经取消了储蓄存款利息税。)(六)关于增值税的计算题例:一般增值税税率为17%。某厂购进一批蚕丝(假定这些蚕丝的生产者是第一个生产环节),支付货款850元,增值税款144.5元。10天后加工成绸缎以1500元卖给某商场。请问,该商场应为此支付____元增值税款?A、110.5B、1610.5C、255D、175.5解析:增值税的计税方式是:企业商品销售额×税率-上一环节已纳税金。故该商场为此应纳增值税款为:1500元×17%-144.5=110.5元。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领悟:增值税要避免对每个经营额重复征税,所以会扣除前面环节已缴纳的增值税款。(七)关于个人收入分配的计算例:(2010年安徽文综第3题):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36000元,奖金8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15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000元。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D)。A.44000元26000元B.36000元19000元C.49000元21000元D.44000元11000元解析:本题考查分配方式。李某一家收入中,国企的工资、资金属于按劳分配,为36000+8000=44000元。个人专利收入和房租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为5000+6000=11000元。而个体杂货店收入为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故答案为D。三、经济生活计算题解题应对策略经济生活计算题虽然材料新颖丰富,设问角度年年翻新,但我们只要掌握最一般的方法和应对策略,同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可以提高解题能力,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从根本上——紧扣教材,全面深入理解基础知识,夯实基础。从近年来的全国高考政治试题中的计算题来看,尽管其背景材料千变万化,设问的角度层面不断翻新,但这些题目大多是对相关基础知识的重新排列组合,试题考察基础知识的特点很明显,因此,紧扣教材,准确掌握相关知识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第一:对教材中出现的具有数量关系的知识点归纳,做到心中有数。新课标人教2008版教材里涉及到的,最常见的以计算题形式考察的知识点有:货币(纸币)发行量、汇率、价格、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恩格尔系数、银行利润、收入分配、个人所得税、增值税共十个知识点。第二:正确理解上述知识点含义、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与其他不同知识点的关系,融会贯通。做到真正理解,才能在遇到新形式的计算题时从容应对,有效提高解题的准确性。例如:(2010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12题):按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成员国90%的贸易商品实行零关税。如果以前一件10人民币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的关税为5%,本外币间的汇率为1∶8。2010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其他条件不变,则一件M商品在实行零关税之前和之后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分别为(C)。A.80,84B.84,80C.84,64D.84,100本题考查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税、汇率的综合计算,把本来与价值量没有直接关系的关税、汇率通过试题情景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这就需要我们有扎实的基础,对每个概念有正确的理解,建立起知识的体系,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从方向上——要关注上一年的高考,明确高考计算题的类型和要求,把握当年高考的方向。政治科高考考试大纲、教材、试题虽然年年都有变化,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纵观近五年来高考政治计算题,考过约十三种类型,但最常见的是上面归纳的七种。熟悉这七种计算题型,可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如股票价格计算、企业经济效益计算、GDP和GNP的计算、个人所得税计算等,由于教材、考纲发生了变化,这些内容在现在的教材和考纲中被淡化,相关的计算公式也被删除了,我们可以不必在此花费时间。(三)从技巧与方法上——要仔细审题,明确设问的角度与指向,计算的步骤与试题设定的条件。现在高考试题一般都是情景性试题,计算题更是会给出一个设定的情景,其中信息量大、干扰信息多、变量多,学生容易出现审题失误的现象,因此要求学生看清试题要求我们计算什么、分几步计算、在什么条件下结算等问题。如2008海南卷有一个很典型的试题: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2007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如果2008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B)A.5小时B.7小时C.7.5小时D.8小时在该题中虽然有很多信息,但最终设问要求计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的过程要分三步完成,而且要注意其中的“其他条件不变”这样的限定词,如果没有这样的限定词,该题就无法计算。诸如此类的限定词还有“不考虑其他条件、其他条件不变”等。方法技巧的掌握需要必要的专项训练,通过经典的高考计算题训练,来发现自己的思维缺陷、解题缺陷,严格规范自己解题思维过程,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解题能力。(四)从知识广度上——要关注时政热点,了解最新的经济名词、经济术语,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经济理论发展很快,考高计算题常常以经济现象为背景材料,考察经济热点,关注时政热点有利于理解试题从而正确计算。如绿色GDP、财产性收入、幸福指数、基尼系数、CPI、PPI、融资、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微笑曲线、包容性增长(2010年9月1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包容性增长”是胡锦涛致辞中的一个关键词。“包容性增长”有多种内涵,包括让更多的人享受全
本文标题:经济生活计算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14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