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中华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第1页共5页中华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摘要:本文分析了现代社会上传统文化的现状,讨论了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推动作用,阐明了素质教育中应包含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提出要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传统美德、文化传承正文:当今飞速发展的经济要求有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所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就成为现在的热点问题。一提到素质教育,不少人认为就只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但我认为素质教育不单单只是这些,还应包含着道德教育,特别是中华传统美德。因为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并驱发展,不同的文化就体现于其传统性、独特性、连续性。要使中华民族能在世界之林中,有独特的文化身份特征,不迷失自己,为他人所同化。本人认为,就要培养民族的后继者,继承中华民族悠久的、博大精深的文明。江泽民主席在1995年10月6日为《中国传统道德》一书的题词:“弘扬中国古代优秀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造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1997年9月12日江主席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些论断不仅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进程的价值,而且说明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至今仍然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动力。而目前我们的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懂得很少。他们开始过洋节了,情人节、圣诞节等等,特别是过圣诞节之前贺卡、红帽子、小礼品漫天飞。但是他们对于中国传统的节日懂得多少呢?又有多少人知道中国的七巧节、端午节呢?他们大部分只知道圣诞老人,有多少知道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呢?过年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随着大城市全面禁燃鞭炮,这些节日离我们渐行渐远,孩子们也就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过生日。他们不知道大阿福,没见过长命锁,没穿过母亲亲手纳的布鞋。有多少孩子还知道飘色?有多少孩子还知道台阁?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苍白的,没有质感的。现在,年轻人心目中的好形象就是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懂得如何潇洒,还要懂得中华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第2页共5页如何花钱,再也不是纳兰容若那种精通琴棋书画的浊世佳公子了。成人的价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复制,甚至强化。学琴(指的是钢琴而非古筝)一定要考级;下棋除非是想成为常昊、古力那样的国手;书画是少年宫的常备项目,但目的为了是升学加分……那种初始的风雅在父母们的鸡毛掸子和考级的压力下,已经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们唯美的形状了。老师问:“孔融为什么让梨?”学生答:“是因为大的梨是坏的。”那个古执而陈腐的孔融如果听到现在的孩子这样回答,肯定会气得在棺材里跳起来。没人会奉行孔融的思想不变。只是,当整个社会都开始认同“谦逊使人落后”这种工业文明的价值观的时候,中国古人那种曾有过的温润如玉的人格魅力,也就湮没了。由此可见传统的道德范式和悠久的文明正在我们孩子身上流失,他们日益西化。对我们下一代的素质教育中,急需增加传统文化道德素质修养。中华文明传承了几千年,其中有些传统的文化思想,在今天看来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西方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一次集会后发表的宣言中认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乱,就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的中国孔子的道德和智慧(参阅新加坡吴德耀《古今人对孔子的评价》,载于《走向世界》1989年第5期)。所以我们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必须包含有中华传统美德的素质。现在的素质教育里应包含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宏扬。但这不是说要学生死抱住中华传统文化不放。要使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意义,则一定要与其他文化作交流。文化交流是不同的民族获得互相补足,一体提升的效果。但绝不是一方同化于另一方。若只套取其他民族的价值标准,而失去了自己,这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绝对不是一件好事。一个有生气、有内涵的民族,必定是能体现自己文化的精神。有些人可能认为传统的中华文明就是保守的,守旧的,顽固的。其实不然,真正的中华传统文明是开放的。历史上,先秦诸子的学说在战国末年即开始相互融合,而不是一味地相互排斥,荀子的学说即融合了儒、道、法的思想而成,汉代的儒学融通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而成;汉代以后,佛教传入,中华民族以博大的胸怀容纳了它。唐代是颇具包容性的时代,不仅佛教长足发展,而且伊斯兰教、基督教(景教)、摩尼教、火袄教等都相继传入且都在当时的长安建立了寺庙,如波斯寺、景教寺等等。正是这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才有了历史上的“汉唐气象”,才造就了璀灿的汉唐文化。中国人的兼容并包的文化心理,是基于这样一种哲学思考,这就是《国语》中所说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就人生论来说,和:就是善于接受不同的意见,能宽容不同意见的人。而“同”则是不讲原则地附和。所以古人常讲“和五味”、“和五音”。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有这方面的意思。中华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第3页共5页泱泱中华大地,自我修身,个人奋斗,艰苦创业者,不可穷尽,比比皆是,例如:黄香温席扇床;仲淹断齑划粥;匡衡凿壁偷光;苏秦苦读刺股;孙敬渴学悬梁。还有:铨五岁,母爱偏,胜兄衣,脱不穿……;厚年九,思兄苦,不食饭,感动母……;明杨翥,梦食李,醒来时,悔不已……凡此等等,数不胜数,举不枚举。再观与人交往方面,孔子把“仁”由西周时的“爱亲”扩展为“爱人”,由家族之爱推广为天下之爱,体现了由亲而疏的爱的变化,亦包含着“泛爱众”的质的升华。毛泽东同志指出:“仁像现在说的亲爱团结”(《毛泽东书信选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将心比心、以情交情、以诚求诚。爱是情感之双向交流,正如孟子所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下》)。古今社会必然有种种差异,但以“仁爱”为总纲所提倡的礼让、保民、爱人、尊亲、团结、互助、谦虚、同情等,仍为年轻一代不可或缺的优良品质。古之见义勇为者有之,舍身取义者有之。“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有荆轲、有聂政、有专诸、还有一饭之恩的漂母、救过伍子胥的渔女……。而反观现今社会,见死不救者有之,见歹徒行凶而不问者亦有之,其道德沦丧到何种地步?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只与竞争、紧张、高科技、高消费相联系,很少与人间温情挂钩。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经济的突飞猛进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却俗化了精神领域,淡化了人情关系。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使其热爱人民,尊敬师长、见义勇为、牢牢确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交际准则,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通过素质教育来弘扬民族精神,其实也是在寻找一种文化认同,同时推进现代素质教育和提倡中华传统美德并不矛盾。古人就有很深邃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例如: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即教无定法,提倡因人而异。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不正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吗?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至今仍有极高的推广使用价值。并且新加坡等国至今还把孔子的《论语》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蔡元培先生曾在1921年考察美国,发表演说,着重介绍了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和墨子。他说:“孔墨教育含有三种性质:(一)专门教育;(二)陶养德性;(三)社会教育。孔子有普通学六种:即礼、乐、射、御、书、数。专门学四种:修词学、伦理学、政治学、文学。中华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第4页共5页孔子主张陶养性情,发达个性。其教人之法,为因材施教。其总的道德主义为中庸,与西哲亚里士多德相似,又极注重社会教育,故其收学生,无年龄界限及职业界限。”蔡元培先生考察欧美后得出的结论是,理想的教育应包括中国传统的孔墨精神,加之英之人格教育,德法之专深研究,美之服务社会等,“大学教育应采欧美之长,孔墨教授之精神,”“照以上所述之欧美教育新法,与中国古代教授法……应参酌兼采。”(《在柏克来中国学生会演说词》)可见其实孔墨教育之中也有很深的素质教育思想,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并且还有很多教育方面的实例。如:昔孟母三迁教子。为了教育孟轲,孟母曾三次搬迁。最初,孟家住在一个坟地旁边,孟轲学着做丧事;后来和一个屠夫做邻居,孟轲学着杀猪宰牛;又只得迁到一所私学的旁边,孟轲跟着那些儒者学习,孟母高兴地定居下来。这不就是“生活即学校,社会即课堂”的生动写照吗?。昔郑板桥遗书教子。郑板桥曾经因开仓赈济被诬告成贪污,而被罢官削职,自此卖画扬州。他老年得子,但却不溺爱。孩子不会做馍,板桥要他请教于厨师。郑板桥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遗书是“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昔林伯渠名言教子。革命老人林伯渠对儿子说:你上学该有个地地道道的名字了,我看你就叫用三吧!儿子不解父意。林伯渠说:“用三者,三用也!即用脑思问题,用手做机器,用脚踏实地”。儿子心领神会,频频点头。这其实也就体现了培养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啊。可见现代素质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不是矛盾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当然在文化素质教育中,我们不能只讲文化的继承,也应当重视文化的批判,只有在批判、比较之中才能继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素质教育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增长文化知识和文学功底,更重要的是感悟中华悠久的文明,将优良的传统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在这里我们要做的,是唤醒我们民族的灵魂,接续我们文化的精神和传统的慧命,以发扬我们传统文化优秀的一面,对世人显示中华的价值,以提升人类整体的文化水平。这些不仅仅是靠教师在课堂内多增加古诗词的阅读量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在我国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必须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发展的眼光,以现实需要为基础,从长远的战略目标出发,全面的推进素质教育。总之,我们不能割断传统,否则社会会失去连续性;中华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第5页共5页我们必须超越传统,否则社会将失去活力而停步不前。赵吉惠先生曾说过一句话,“传统可以转化也可以批判,可以发扬也可以改变,可以扬弃也可以再造,但唯独不能决裂。”因为决裂就意味着要斩除民族生存之根。所以素质教育也应该弘扬和转化传统文化的精神,使之获得新的生命。参考文献: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本文标题:中华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17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