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
1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周晓虹摘要:认同,涉及到我是谁或我们是谁、我在哪里或我们在哪里的反思性理解。长期以来,在社会科学中形成了多种有关认同的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导源于符号互动论的认同理论和由欧洲社会心理学的“反叛”形成的社会认同理论。两种认同理论在理论维度上涉及到相同的研究主题,在经验维度上同样面临诸多需要科际合作的领域。通过对两种认同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论来源和相关经验研究的比较分析可知,二者存在着整合的基础和可能性。关键词: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比较与整合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作者简介: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江苏南京210093)认同(identity)或社会认同(socialidentity)是现代社会学或社会心理学中最为流行的术语之一,它直接涉及我是谁或我们是谁、我在哪里或我们在哪里的反思性理解。认同,通常又被译成同一性、统一性或身份,它是对“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认可,其中包括其自身统一性中所具有的所有内部变化和多样性。这一事物被视为保持相同或具有同一性”①。长期以来,认同及其相关的议题一直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中心,在这两个学科相互交叉中形成的社会心理学更是将认同作为自己的核心概念之一。比如,早在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在《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就将“同一性”和“同一性危机”(identitycrisis)列为自己论述的主题,并深入探讨了同一性和早年经验的关系②。在埃里克森看来,同一性或认同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③。围绕认同或社会认同,在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中形成了多种相应的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以美国微观社会学或符号互动论为基础的认同理论(identitytheory)和欧洲社会心理学所倡导的社会认同理论(socialidentitytheory)。尽管这两种理论重点不同,对认同概念的使用也不尽一致,甚至学科取向也大相径庭——认同理论是社会学取向的,而社会认同理论则是心理学取向的——但它们在某些方面是一致或相似的:收稿日期:2007-00-00*本项研究获南京大学“985工程”“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资助。①JamesM.Baldwin,DictionaryofPhilosophyandPsychology,Volume1,NewYork:TheMacmillanCompany,1998,p.504.②ErikH.Erikson,ChildhoodandSociety,NewYork:Norton,1950.另外,有人认为,埃里克森在同一性危机方面的创造性研究源自他早年的家庭生活。从小他就有一种不属于自己家庭的感觉,而这种感觉逐渐为这样一种事实而不断加剧:母亲和继父都是犹太人,而他却由于斯堪狄那维尔血统长的身材高大,碧眼金发。在学校,人们说他是犹太人,而在继父的祖庙里,却叫他为异教徒。③ErikH.Erikson,IdentityandlifeCycle,NewYork:Norton,1959,p.118.2“这两种理论都强调作为社会建构的自我的社会属性,并且都回避将自我视为独立于或前在于社会的观点。它们都认为这个自我分化成了属于特定实践活动(如规范或角色)的多重认同,并且它们使用相似的术语和相似的语言,尽管这些术语或语言常常具有不同的含义(如认同,认同突显,承诺等等)”①。或者如伍锡洪(NgSik-hung)等人所言,这些理论都意识到,要了解人的社会行为,就必须了解人们是如何建构自己和他人的认同的②。正因为认同涉及到自我和他人,或内群(in-group)和外群(out-group)的界定和划分,在今天这个因全球化的到来而使民族-国家乃至地方共同体的完整性受到挑战的时代,认同更是成了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③。就中国来说,不仅1997年的香港回归涉及到社会认同的寻觅④,2008年的奥运会更是涉及民族认同的再现和重构⑤,甚至英语的教学和推广一样受到民族认同的困扰和挑战。这多少也是我们在这篇论文中追溯认同理论的历史,分析其概念内涵,比较其不同学科背景和架构的原因所在。一、符号互动论与认同理论认同理论根据自我和社会之间的交互关系来解释社会行为,它和美国微观社会学中的符号互动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传统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从理论渊源上说,符号互动论源自德国的历史主义,但是如柯林斯所说,“尽管有这些德国传统的影响,美国微观互动主义取得的成就还是远远大于单纯的模仿”⑥。在符号互动论的形成过程中,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库利和米德的贡献尤为重要。在库利之前,美国机能派心理学家维廉•詹姆士提出了自我(self)概念,这是人类将自己视为客体来看待的一种能力,它在塑造人对世界的反应方式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沿着詹姆士的思路,库利进一步指出自我是一个过程,并且是在同他人的交往或互动中产生的。正因为个体在互动过程中相互作用,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的看法认识自己,所以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或自我认同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反映。每个他人都是我的一面镜子,而每种社会关系也都反映着自我。进一步,由这种反映构成了我的身份。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库利的“镜中我”(thelookingglassself)概念⑦,已经触及到自我认同概念的核心。在库利之后,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巨擘乔治•米德进一步推动了符号互动论的成型。米德认为,在单个的个人组成社会的过程中,精神和自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精神这个借自杜威的概念,首先是人类运用符号确定环境中包括自我在内的客体的能力,其次是理解常规姿势,并运用这些姿势去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takingtheroleoftheother);而自我则由作①MichaelA.Hogg,DeborahJ.Terry&KatherineM.White,“ATaleofTwoTheories:ACriticalComparisonofIdentityTheorywithSocialIdentityTheory”,SocialPsychologyQuarterly,Vol.58,No.4,1995,pp.255-269.②NgSik-hung,Chiu,Cy&CnCandlin,2004,“Communication,CultureandIdentity:OverviewandSynthesis”,inNg,Sik-hung,ChiuCy,CnCandlinetal.(eds.),LanguageMatters:Communication,CultureandIdentity,HongKong:CityUniversityofHongKongPress,2004.③李友梅、肖瑛、黄晓春:《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张乃和:《认同理论与世界区域化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④赵志裕、温静、谭俭邦:《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社会学研究》2005第5期。⑤张世建、刘红霞:《〈中国体育报〉奥运报道中民族认同的再现和建构》,《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⑥RandallCollins,FourSociologicalTraditions,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4,p.244.⑦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18页。3为主体的自我“I”和作为客体的自我“me”构成,它们一样是在和他人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具体说来,自我的形成包括三个阶段:玩耍阶段、游戏阶段和“概化他人”(generalizedother)阶段,这个“概化他人”是能够“给予个人以自我的统一性的有组织的社区或社会群体”①。这三个阶段都涉及到角色的扮演,不同的是,在玩耍阶段扮演的仅是他人的单一角色,在游戏阶段能够同时扮演多重角色,而在“概化他人”阶段则能够扮演社会上经过“概化的”不同角色类型。库利和米德的观点就是这样构成了符号互动论的基础,他们认为社会是通过影响自我来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的,而其中的核心机制就是“扮演他人角色”。以此为基础,我们这里讨论的认同理论进一步从两个方面汲取了符号互动论的思想:其一,它并不认为自我是一种自动的心理单位,而是导源于人们在社会扮演的各种角色的一种多重社会建构;其二,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的角色不同决定了人们自我概念的不同。斯特莱克就提出,相对于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每一种角色位置,我们都具有迥然不同的自我成分,即所谓角色认同②。比如,一个人的角色认同就可能包括了他是一位父亲、一位丈夫、一位儿子、一位教授,以及一位自由主义者等多种事实。换言之,角色认同的多维性,取决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本身就是一个角色丛。在认同理论看来,角色认同是各种自我知觉、自我参照认知或自我界定,人们能够将其作为他们所占据的结构性角色位置的结果加以运用;作为特定社会范畴的成员,人们的角色认同经历了标定或自我界定的过程。按照林德史密斯和斯特劳斯的观点,角色认同所以能够为自我提供意义,不仅是因为它们提供了具体的角色规定,而且是因为它们将那些相互关联的互补或对立角色有效地区分了开来③。比如,母亲这一角色的意义是和父亲的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而医生是和护士联系在一起的。最后,正是通过社会互动,认同才能够实际地获得自我意义,因此它们是反身性的④。这种反身性的最好例证,可以取自费孝通关于自我意识形成的论述。在他看来,人们的自我意识或自我认同,是通过“我看人看我”的方式形成的⑤。确实,他人根据一个人的角色认同来对他做出反应;反过来,这些反应成了一个人发展自我意义感和自我界定感的基础。在认同理论家们那里,认同是连接社会结构和个人行动的一个关键概念。如此,对行为的预测就需要对自我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⑥。在《符号互动论:一种社会结构观点》一书中,斯特莱克就此写道:一方面社会为各种角色提供了认同和自我的基础,另一方面自我“也是社会行为的积极创造者”⑦。凭借自我界定,角色认同本身就暗含了行动。早在1959年,社会心理学家蒂博特和凯利就论述过角色和行动之间的内在联系:(1)角色是①GeorgeH.Mead,Mind,Self,andSociety,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34,p.154.②SheldonStryker,SymbolicInteractionism,ASocialStructuralVersion,PaloAlto:Benjamin/Cummings,1980.③AlfredR.Lindesmith&AnselmL.Strauss,SocialPsychology,NewYork:Holt,RinehartandWinston,1956.④PeterJ.Burke&DonaldC.Reitzes,“TheLinkbetweenIdentityandRolePerformance”,SocialPsychologyQuarterly,1981,44:83-92.⑤费孝通:《我看人看我》,《读书》1993年第3期。⑥MichaelA.Hogg,DeborahJ.Terry&KatherineM.White,“ATaleofTwoTheories:ACriticalComparisonofIdentityTheorywithSocialIdentityTheory”,SocialPsychologyQuarterly,Vol.58,No.4,1995,pp.255-269.⑦SheldonStryker,SymbolicInteractionism,ASocialStructuralVersion,PaloAlto:Benjamin/Cummings,1980,p.385.4社会中存在的对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2)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的期望系统;(3)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外显的
本文标题: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21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