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发表时间:2010-10-26来源:《中小学教育》2010年第10期供稿作者:葛建刚[导读]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葛建刚江苏省溧阳外国语学校213300《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之中,把数学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把课前、课中、课后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课前,深入生活,发现数学大纲要求: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将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与读写”时,课前可以布置这样的调查任务:找找哪些物体上有百分数?想想或请教别人,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布置后,学生深入生活去寻找去发现,一方面通过预习了解了百分数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又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百分数。由于有了充分的课前调查,在教学时,学生的情绪异常高涨,纷纷汇报了自己调查的材料:酒瓶上写有酒精度45%,衣服的成分标签上写有成分棉80%,洗衣粉包装袋上有加量20%,报纸上说某城市的绿化率达25%……“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和归宿,注重课前调查,既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使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二、课上,凭借生活,认识数学数学既然来源于生活,那么只有把数学融入生活中去体验、去探究,才能真正意义上学会数学。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将数学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生活问题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所学的内容是与当代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如在教学“统计”时,可以播放这样两个情境:片断1:学校食堂门外,午餐后学生接连不断地把剩下的饭菜倒掉。一位学校食堂值日的学生皱着眉头自言自语地说:“今天为什么有这么多学生倒剩下的饭菜呢?”片断2:学校食堂值日学生现场采访就餐同学,了解倒掉饭菜的原因。采访中,绝大多数学生反映,今天的蔬菜不合自己的胃口。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位食堂值日学生又皱着眉头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办呢?”录像中两次出现食堂值日学生“皱着眉头自言自语”的场景,很自然地提出了两个问题:“今天为什么有这么多学生倒剩下的饭菜呢?”“这可怎么办呢?”激发了学生期盼掌握解决问题的动机,诱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的“源头性”的数学问题,学生才会乐于去探究、乐于去接受,凭借生活,能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课后,融入生活,运用数学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问题解决”与数学教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小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这些实际问题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只有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才能真正地内化。因此,应鼓励学生融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反映和描述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学习了圆柱体的体积后,有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我们常用的茶杯、油桶、水桶等容器,它们的底面大多做成圆形而不做成三角形或方形呢?这个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难道也有什么奥秘吗?对此我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讨论,第二天就有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周长一定时,圆的面积最大,因此在高相等时底为圆形的物体相应的容积也较大,这样设计是为了节省材料。这样,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实际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数学。又如,许多学生都梦想设计出他们的理想卧室。在高年级学生学习了面积和体积的知识后,可以安排如下一道作业:设计你的卧室。在这个练习中,学生的设计受到尺寸和价格的限制,他们必须先做好地面的设计,包括家具摆放的位置,还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覆盖物、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空调和供热设备等。学生兴趣盎然,他们设计好图纸后,有的去建材市场咨询地板和油漆价格,有的在网站上查找空调的型号、功率、价格……活动的结果令人惊喜,他们已经开始评价布局的合理性、物品的性能价格比、美观与实用的关系等。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又从中了解了社会。要让学生融入生活,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应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并通过应用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应当积极地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进而让数学与生活更密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作为数学教师,应该让学生学到对将来有用的数学,使他们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这是一门非同寻常的教学艺术,需要教师去深挖教材、科学设计。下面就谈谈在教学中对这方面的体会。一、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学生学习了10以内的数的认识后,可以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身边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二、培养生活中的数学思维习惯学生生活中每项活动,都可能找到用数学思维来观察思考的“联系点”,教师须引导学生将他们生活中相关的事物,用数学思维进行联系、思考并形成习惯。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次次的锻炼中提高、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三、创设生活情境解决数学问题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以“千克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为例。学生通过购物活动去亲自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等一系列有机结合的操作,去充分感知1克、1千克、几十千克的重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趣味化,把单纯的数学概念引伸到生活活动中。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在数学中体验生活江苏省宝应县望直港镇中心小学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积极创设学生体验学习的生活题材,多方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引导学生领悟数学应用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这样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关键词:体验学习情景兴趣感受探索玩耍中操行中愉悦种领悟服务应用优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反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认知的建构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不能协同发展。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要尊重、帮助残疾人,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这便是——体验学习。两种学习的效果一比,后者肯定优于前者。因为后者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残疾人的生活艰辛,从而增进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这种学习活动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所以这种学习活动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因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只有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一、积极创设学生体验学习的生活题材小学生缺乏生活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非常费力,这就需要我们在传授知识之前,事先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教学素材,通过创设情景再现画面、举证事例等手段,为数学提供感性认识,激发探索思考。1、勾勒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再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情境:一年级有300名小朋友加入少先队组织,学校要买一些红绸做红领巾,如果让你当采购员,你打算怎么做?学生有的取下自己的红领巾测量、讨论,有的目测、估计,最后把问题归纳为要学会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我接着引导:今天我们都来当一回小数学家,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拼一拼,小组同学可以讨论,看谁能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为下一步教学的展开垫实了基础。又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在引入新课时,我先用课件演示餐厅中生活老师分早餐的镜头:每人一个鸡蛋,一根香肠……接着让学生每人分手边底物品(各自准备),要求分得同样多……最后,教师归纳,分物品时,每份同样多,叫“平均分”。这样,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使学生对新概念理解感到既新颖、又亲切实在,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2、描绘生活画面,寻找内在规律学生的非形式数学知识的接受,生活中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首先依赖实践活动,教学知识要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教师就善于描绘教学内容里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如引出“循环小数”时,教师可安排“拍打节奏”的场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一起拍打|XXX|的节奏,拍手的过程中,教师示意“停下”,发出感叹:同学们真聪明,拍打的节奏整齐又动听,是什么原因?让同学展开讨论……我们按照|XXX|这样的节奏依次不断重复地拍,所以拍得整齐又动听。数学上有一种很美的数,也像打节奏那样,某些数字会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就叫做“循环小数”。学生对“循环小数”的概念认识,通过拍打节奏来感知,简单易懂,大大提高学习效率。3、借助生活经验,引导探索新知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死结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就应积极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适时调整学习活动,把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做到学生能够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够发现的,教师不去暗示。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要“蹲下身子”开启学生求知的天窗,善于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知识的连接点上巧设疑点,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固定点—新旧知识衔接点—新知增长点”链条上有序展开,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比如教学“体积的概念”一节,教材上有一个实验,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诚然,这个实验的内容与“乌鸦喝水”的现象并无二
本文标题: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26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