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论中国共产党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经济工作的基本成就与经验[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经济工作,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本文在考察1921至2001年间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史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80年经济工作的基本成就和基本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基本成就;基本经验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明确宣布:“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①。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工作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进一步做好经济工作,首先要向历史学习。要认真总结经济工作的成就,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同时,要深刻思考经济工作的经验与教训。为未来的经济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启示。中国共产党80年经济工作是围绕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推进展开的,中国共产党80年经济工作的历史成就集中体现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与成就方面。归结到一点,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奠定了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一)领导中国人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中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经济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走上历史舞台,并不断开拓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开拓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道路,主要是构建和不断完善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经济制度。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史的主线。也是中国共产党80年经济工作最基本的历史成就。1921至1956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一过程包括三个阶段:1921至1949年间,推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经济制度;1950至1952年间,构建新民主主义经济这一既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又能保证通向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济形态;1953至1956年间,通过和乎的经济改造手段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__1957至2001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探索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一过程包括两个阶段:1957至1978年间,一方亩根据对国内主要矛盾状况与性质的正确判断,作出了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生产力上来的决策。另一方面,由于在指导思想上逐渐陷入“左”的错误,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大跃进”的曲折和“文化大革命”的挫折。1979到200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道路上取得重大历史成就。其间主要是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二)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确立了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与模式建国以后,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邓小平集两代领导集体的探索成果之大成,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到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时候,这条道路已经呈现出现实的形态。首先,在经济体制模式方面,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已经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思路。到2001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从“十五”时期开始,要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统一和公平的市场体系以及转变政府职能为战略重点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其次,在经济发展道路与战略方面,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明确了新世纪经济发展的战略与道路。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即从传统的主要依靠外延投入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内涵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式。在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明确了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及一系列战略,包括新世纪现代化建设的新“三步走”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战略等。这些不同层次的战略构成一个新世纪现代化发展的战略体系,勾画了新世纪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基本轮廓。(三)领导中国人民发展生产力和推进社会进步,奠定了中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独立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们仅仅用了半个多世纪时间,不仅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而且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五十六倍。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许多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十二亿多中国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①首先,工业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先进的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开始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体,国民经济知识经济化和信息化进程开始启动。20世纪初期,中国的生产力的主体是落后的小生产,生产工具主要是手工工具。到2001年,中国经济呈现出初步的工业化经济的结构格局,工业化进程处在快速推进之中。同时,中国开始了向知识经济这一新的先进生产力形态迈进的过程。其次,现代化进程取得巨大成就。1921年,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50年的中国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经过50年建设,中国已经从农业社会进步到初步工业化社会,已经形成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进、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并存的基本态势,中国现代化建设已经走上快车道。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已经从1950年的26%上升到2001年的78%;中国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从1970年的21点上升到2000年的31点。中国现代化水平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1980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与世界平均值相差26个百分点,2000年差距缩小到1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缩小大约0.6个百分点。1980年中国第二次现代化指数与世界平均值相差19个百分点.2000年缩小到15个百分点。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形态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近年来,恩格尔系数降幅明显加快,1996至2001年间年均下降2.14个百分点。①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左右时的情况相比,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与美国和日本相当,略低于法国和英国。②第四,国际经济地位明显提升。20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微不足道。20世纪后半期,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迅速提高。1978至2001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9.4%,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按美元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呈稳定增长之势,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也明显加大,从1989年的2.2%上升到2001年的3.7%。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资料表明,到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升到世界第6位。中国在世界银行计算的207个国家和地区中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也从1978年的第194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141位。(四)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确立了中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工作的实践中,注重理论创新,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同时,确立了中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理论基础。首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努力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断清除附加在社会主义上的一些不恰当的东西,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中,在国际共产主义理论与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被人为地附加了一些非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邓小平在清除附加在社会主义上的传统观念方面迈出一个重大步骤。他指出,不仅贫穷、平均主义等不是社会主义,而且计划经济也不是社会主义独有的,按劳分配也不是社会主义惟一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③江泽民则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他强调,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按劳分配要与多种分配方式结合起来,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④这样,就在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基点上发展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其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论。长期以来,苏联式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被当做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经典模式,计划经济体制理论被当做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经典理论。中国共产党构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则突破了这一经典理论范式。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论。这一理论证明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而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在广泛借鉴和吸收市场经济这一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这一理论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创造性回答,是一个史无前例的理论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个崭新的创造性发展”⑤。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总结了中国共产党80年实践的三条基本经验与启示,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这三个“始终”,也是对中国共产党80年经济工作经验与启示的总结。具体来说,党的80年经济工作的探索,凝聚成下述历史经验与启示①家庭或个人的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所占的比重谓之恩格尔系数,它是国际上通行的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状况的重要指标。(一)确立和确保经济工作在党的全部工作中的地位经济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全部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工作在党的各项工作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建国以前,经济工作是党的“三大任务之一”,是革命战争不可分离的一部分①。1956年9月党的八大明确提出,经济建设工作是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此后不久,党的工作重心开始偏离经济工作这一重点。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提出“以阶级斗爭为纲”的口号,经济工作被放到次要位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的战略决策。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明确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基本路线的高度明确了经济工作的中心地位。从“三大任务之一”到“工作中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为经济工作定位的过程,但是,其间的曲折也带来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挫折.因此,如何始终在认识和实践上确保经济工作的地位,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重大课题。首先,要用党的基本路线和指导思想来确保经济工作的地位。八大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后之所以出现反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这种重心转移的认识没有上升到党的基本路线和指导思想的高度。因此,一旦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发生变化,经济工作的中心地位必然动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正是由于逐渐将经济工作的地位上升到基本路线和指导思想的高度,才保证了经济工作中心地位的不可动摇性。其次,要从执政党建设的高度正确处理党的其他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关系,避免其他工作对经济工作的干扰。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例如,在抗美援朝中,党中央始终坚持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抗美援朝战争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因为战争影响国内经济工作,而是同时实现了抗美援朝和恢复经济的目标。但是,在这个方面也有不少教训。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十年论战”期间,党的经济工作受到影响,“备战备荒”扭曲了经济工作的方向,而“文化大革命”则直接破坏了经济工作,20世纪8
本文标题:论中国共产党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34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