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论教学结构的实践意义
论教学结构的实践意义——再答邱崇光先生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余胜泉陈玲【摘要】本文在分析了当代教学改革基本取向的基础上,阐述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关键切入在于转变教学结构的基本观点,并进一步介绍了在“主导——主体”教学结构指导下,从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媒体作用四个角度教学变革的具体形式,用以说明教学结构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教学结构、主导——主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化教育研究杂志在2002年第9期发表了邱崇光先生的名为《“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辨析》的论文,对教学结构的定义提出了质疑,本人为了对邱先生关于何教授的观点的误解做出进一步的解释,在2003年第6期发表了《论教学结构——答邱崇光先生》,文中强调教学结构定义的本质和内涵是教学系统各要素以及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稳定的关系,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是在不同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概念术语,教学结构的提出,有助于我们认识当前统治我们课堂教育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弊病,明确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改变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个核心要素的作用关系,构建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新型课堂教学,也就是建构“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随后,邱崇光先生又在2004年第7期发表了名为《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现状的冷思考——从“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争论谈起》的论文,避开了对“教学结构”主题的争论,转而重心对本人及何教授进行了不应该的非学术攻击,从而让一种开放性纯学术的讨论在性质上有了根本的转变,这是作者和所有的读者都不愿意看到的一种局面。首先,该论文影射讽刺了何教授为了阐述他的学术观点、传播他的学术理念而接受的采访,这本是正当的学术活动,却被邱先生理解成学术压制,这只是单方面的臆测而已。随后,该文回避讨论教学结构的内涵和实质的讨论,转而攻击本人三个概念层次的论述,拿出一派道学家和老前辈的面孔,言辞恶劣的攻击,说什么我们提出的是害人害己的科学,说什么粉饰、雕琢之类的话,有些话已经超出了学术争鸣范围之外了,类似于街坊吵架的词语。邱先生对三个层次的概念的质疑,实际上不理解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是处于三个不同层次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概念,很多无所谓的争论,都源于对概念的内涵和层次的不了解。教学结构强调教学组成要素及其稳定组成关系,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进程展开的过程形式,教学策略是教学进展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这三个概念的层次关系一目了然,我不知道邱先生还要解释什么,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如果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三个层次的划分是恰如其分的。关于邱先生提出的“教学结构”概念引用问题,建议邱先生在Google等大型搜索引擎上对照检索一下“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这两个关键词,或者多读一些教育技术理论方面的文章,尤其是中小学一线教师发表的文章,自有结论。哪怕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一个新观念的提出,都要有一段时间的普及和实践检验,当年泰勒为了验证他的教育评价的观点,做了八年的研究,我们正在按照我们的理念,大规模开展实践研究,邱先生何必急于一时呢?需要着重指出的一点的是邱先生在文中指责我们没有什么实践研究,作者赞同邱先生重视教育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意义,同时建议邱先生去了解一下“小学语文四结合”、“学科四结合”及“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等研究项目,去了解广东省多数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动是采纳了哪些观点和为什么更大面积地采纳这些观点?理论来自于实践,来自于对实践中规律的概括、归纳和提炼,何教授教学结构理论的提出,正是根植于其十几年的信息化教学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本人认为,邱先生的两篇文章都源于一点,由于缺乏对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实践的研究,对教学结构的内涵及其对于当代教育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缺乏深刻认识。本人在《论教学结构》一文中对教学结构定义的内涵已做详细解释,这里不再对上位的概念作过多的重复,下面就重点谈谈教学结构对于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指导意义。一、当代教学改革中的基本指向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或根本问题是:统治各级各类学校课堂的是“以教师为中心”讲授式教学方式,以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为指导,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应试教育取代素质教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了严重的压抑,这与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基本需求相矛盾。面对这样日益尖锐的矛盾,教育部于2001年六月正式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启动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这一目标形成了当代教学改革的主航标。图1新课程改革三维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打破传统的、被动的、单一的、枯燥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能够体验学习过程的探究式的教学和学习,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要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地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二、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新课改中,信息技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那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关键点在那里呢?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构成,教师通过向学生讲授教材来达到知识传递的目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这三者之间是一种相对松散耦合的模式,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途径是:①传授;②接受;③师生交流,它们代表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而在现代教学环境下,则要加入一种新的要素:现代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使得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对教学内容来说,它是一种表现工具,它可以实现更优化的内容表现,对于教师来说,它是一种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工具,它可代替教师作很多常规的工作,而对于学生,它是一个认知工具,不仅可以帮助获取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扩展学生的认知水平。现代教学媒体的三种主要作用,使得教学系统由松散的耦合系统变成一种紧耦合系统,大大提高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频率和强度,极大地提高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信息传递和转化的效率,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教学系统的质量。教学系统四个核心要素不同的作用关系可以形成“以教为中心”、“以学为中心”、“以媒体为中心”、“主导—主体”等不同类型的教学结构[2]。而上述几种教学结构中究竟哪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代教学问题呢?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对于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对于全面打好学生的各学科知识基础是有利的;但由于把教师的指导作用任意夸大并绝对化导致了“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对书本、对权威的迷信,且缺乏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想象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多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非创新型人才,显然它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则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完全让学生自由去探索,忽视教师(甚至也忽视教材)的作用,这种方式无疑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有好处的,但是对教师主导作用忽视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基础知识的削弱。美国教育界的同行已经开始清醒过来,甚至有人提出要向中国基础教育学习:学习中国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弥补美国长期以来在这方面存在的缺陷。显然这种教学结构是对我国的优良传统的完全放弃,也与现实国情不符的。而“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吸收了上述两种教学结构的优点及其理论基础的优点,其核心在于既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按照这种教学结构所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教学内容)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也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之一(建构意义的对象还包括其它教学资源);媒体也不再仅仅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等四要素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的转变,给教学带来了全面而又深刻的变革。因此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当代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改革在中国教育界统治很多年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如图4),在此前提下实现学科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整体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2]。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1]。]。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初步介入到对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结构的颠覆是一个几十年的漫长过程的,从八十代初到二十世纪末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第一阶段,在此期间个人电脑以及数字投影设备开始在学校中出现并得到初步的应用,此阶段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大多以演示为主。二是大约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此阶段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而更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从CAI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绝对不仅仅是名词的变化,它反映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系统中四个核心要素相对作用关系的变化,也就是教学结构的变革。综上讨论,我们认为当前运用信息技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转变教学系统中四个核心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三、“主导——主体”教学结构与教学改革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主导-主体”教学结构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等四要素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的转变,给教学带来了全面而又深刻的变革,下面从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媒体作用四个角度分别阐述。1.教学内容变革(1)教学内容内在结构的转变。由教师作为单一的知识来源的局面被打破,同时突破了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教师可以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网络上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字化内容,教师开发或者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创作的数字化作品,网络上各种学习化社区等等,都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就彻底打破了知识来源仅仅是
本文标题:论教学结构的实践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41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