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实现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
清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与教育的目的及培养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落实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学实效性是指为达成教学预期目的选择最有效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使教学具有最大的效益。这里指的最大效益除了教学的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外,更多的是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探求数学的热情与能力。而教学目标对于课堂教学的深度、广度、以及教学的长远效应都将起到极为核心的作用,因此确保实现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就是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观察中发现,老师们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认识不足,往往只关注结果、或照抄教参、或浮夸不切实际。关注最多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活动的丰富,却不知这一系列的设计根源都来源于教学目标。如果在没有深入挖掘数学本质、探究教学生长点的教学目标下进行的教学设计,想要真正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恐怕难以实现。那么该怎样认识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呢?怎样制定的教学目标才能切实为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服务呢?近几年我针对通过确立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提升教学实效性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现将观点阐述如下:一、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及其价值在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被赋予了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使教学的过程以及学生的培养都更加立体了。三维目标之间有着相辅相承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那么教学中该如何地看待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呢?1.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这是第三个维度,但却应是最为重要的维度。哲学理论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学生学习的内因表现于学习的情感与态度、兴趣与好奇心以及学习的状态上。马克斯.范梅南指出:“兴趣是学习活动的最基本要求,否则学习就会停滞于表面、从而毫无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最看中的应是学生思维的参与程度与参与热情,这才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作为数学学科我们要培养学生怎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首先是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其次是科学的精神,坚持真理、理性思考、批判性思维和认真严谨的作风;再有就是勇于创新和善于应用,能够将从生活中提炼的数学问题应用于生活中去。2.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过程与方法”新课程要求我们既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教学”两字体现的正是如此。举一个例子,有人请教著名学者郭思乐什么是教学?郭教授回答:“如果你讲3乘以5等于15,这不叫教学;如果你问3乘以5等于多少?就有一点教学的味道了;如果你敢于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是教学了。因为这时,犯困的学生不困了,走神的学生回来了,都和你争辩,3个4是12,再加3怎么是14呢?”可见教学就是实施课程的过程,没有过程就没有教学。至于方法,是在教学中渗透的,通过学习过程,了解研究方法,验证数学中的规律和知识,认识数学对于社会发展与生活变化所起到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会得到不断提升。3.实现三维目标的基础和依托——“知识与技能”要提高教学实效,重视学习结果的获得是必然的。但也必须认识到知识与技能绝不是指老师在课堂上灌输了多少?而是指学生得到了多少?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否得到了新的建构?知识储备与检索系统是否得到了升级?可见,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二、确定有效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认识了教学目标的内涵与价值,我们还要找准确定有效教学目标的途径,这样才能真正指导我们的教学,使教学设计更具实效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素养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其中最受大家关注的就是对于教材的理解与挖掘以及对于学生的尊重与引导,这是做好教学工作的根本所在,那么对于教学效果起到核心作用的教学目标也必然要从这两个方面为确立的根本。1.整体把握教材——挖掘教学本质数学的知识结构是链条状、螺旋上升的,作为教师只有把握教学内容的基本脉络,知识间的承前起后、因果关系,才能整体把握数学教材,也才能抓住数学教学的本质。这是对教师数学素养和基本功的要求,同时也会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必须引起教师关注的问题。以教材六年级下册《相关联的量》一课为例,来说明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对教学目标确定所起的重要作用。初识教材,一节《相关联的量》并未引起我过多的关注,只是将教学内容简单的看为教学时采用了情景的逐一呈现逐一讨论的方式,同学们对于理解每一种情景的呈现没有任何困难,对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变化的量也非常认可并能举出例子,一节课顺利又平淡地结束了。下课后我反思一节课的教学,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学生有源于需要的探究吗?学生真的没有困难吗?这节课的价值仅限于此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重新研究了本课。学生关于两量关系的学习历程:原有教学目标:用不同的生活情景、不同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变化的量。纵观教材后,发现在正反比例之前加《相关联的量》这一节课,分别用表格、图像、关系式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对函数的多种表示有了丰富的经历,帮助学生对变量的充分理解以及对函数思想的渗透。在小学阶段初步渗透给学生研究函数的一些思想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和中学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条联结的纽带。为了学生长远的发展,让学生对“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学生今后能够深入地研究函数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我重新定位了教学目标。在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函数时,将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对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初步感知,这是符合一定认知规律的。每个人在认识事物时的一般规律是先有一个大致的初步的整体了解,再从细节处一一刻画。举个例子:当我们看到一个建筑,我们首先会被他的外表所吸引,壮观、雄伟,当我们对他有了整体的认识之后,我们会很想去了解一下它的内涵,我们会走进去一层一层的看看,再一间一间的看看。其实有很多变化的量是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中接触过的,授课教师们只是稍加整理,帮助学生对他们曾经接触过的一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感受,让他们感受到在众多变化的量中正比例及反比例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人在面对一个新事物时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那么学生在面对一个新知识时是否也可以渗透给他们这样的学习方法呢?整体观察,深入探究。认识、意义等都等着他去进一步的发现与认识。在课堂中教师不断运用分类的方法让学生在相对复杂的情境中通过逐步剥离发现事物的特征。分类概括,不断地寻找联系,在分类的过程中对变化的特征数量间的多与少特定的倍数关系分数、百分数的认识比的认识相关联的量正、反比例比例尺第三学段: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新教学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化的量,对这些变化的量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化的感知;借助数据和图像的深入分析,整体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主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和语言进行交流和分析,体会函数思想。进行聚焦,把本质的东西找出来,引导学生面对新事物时能够整体观察、深入探究、自主构建模型,形成结构化的认识。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建立数学思想,反过来数学思想又帮助学生理解与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灵魂”,它隐形于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是对数学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通过整体的把握教材教师抓住了教学的本质:第一、正反比例都是对规律的研究,规律的研究要基于影响规律变化因素的研究。第二、从教学实践的层面,学生从直观经验上更多的孩子停留在变化趋势上,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影响变化的因素。正是这样的钻研教材,整体把握教材,才能更好的把握教学的本质,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实效。2.深入调研学生——找准知识生长点学习活动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学习新知。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的发展需求也不同,不同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与策略获得不同的体验,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只有深入地进行学生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和水平,才能更为有效地抓住知识的生长点,实现教学的实效性。以教材四年级下册《梯形的认识》一课为例,来说明深入调研学生对教学目标确定同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一次分类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特征。看到这样的内容及教学目标我不禁想到:学生接触过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吗?一次分类活动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吗?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我对教材中涉及平面图形认识的内容进行了梳理。通过研究教材我发现: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体验感知是每一次图形认识课必不可少的策略;教材从体到面,再到每个平面图形的深入认识,其中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已经逐步加深,而“梯形”却是个空白,从未出现过。学生学习的起点应该在哪里?难点又在哪里呢?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我对2个教学班的84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研。(1)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①①②②③③④④能够叙述特征与长方形进行对比特征叙述不清43301151%36%13%有51%的学生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已经能够清楚叙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而36%的学生不太关注“平行”的概念,还是在观察边的长度与角特点。(2)请画出你知道的用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并写上他们的名字。平行四边形不包含梯形包含梯形843648100%43%57%对于这57%画出梯形的同学我又进行了第3题的测试。(3)下面图形中你认为哪些是梯形?哪些不是梯形?为什么?调研发现有44%的同学认为只有2号等腰梯形才是梯形,理由是“左右两条斜边不相等不是梯形”。还有35%的同学不认可3号图形,理由是“梯形中不该出现直角,左右两边都该是斜的”。看来对于梯形的认识学生还是相当欠缺的,就算是那些能够画出梯形的学生,通过第三题也让我们看到,梯形在他们的头脑中只是一个特定的样子,是在用生活中常见的等腰梯形样子代替了所有梯形的共同特征。梯形相对于其它图形来说是一个变化较多的图形,而生活中的原型却比较单一,这就更需要让学生充分的观察与操作,帮助学生建立一般梯形的基本特征。而梯形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个直边图形,如果能借助这个认识的机会沟通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正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良好契机!根据以上的调查研究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通过用多种学过图形“剪”出梯形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辨析中使知识从模糊到清晰最终趋于完善。再通过用梯形“剪”出其它四边形使学生建立四边形的联系;在这个“剪”出来又“剪”回去的过程中体验创造与破坏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是自由和自主的,因而会自发产生参与的热情和责任感,体现了“做数学”的快乐以及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作了一些成绩统计,获得如下情况:(一)测试问卷: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对统一内容的掌握情况。表1:《梯形的认识》学习后检测结果对比平均分结果实验前70.5显著新教学目标:在动手实践中全面认识梯形的一般特征,沟通四边形间的联系与区别;在数学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实验后93.5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验前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下图是一个学生在课后的留言,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表2: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差异量表感兴趣人数不感兴趣人数结果实验前(45
本文标题: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实现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42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