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论现代大学-“苏州大学”的启示
论现代大学——“苏州大学”的启示院系:通达学院姓名:郭浩然学号:09006138一、学校概况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古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其主要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作为全国最早创建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苏州大学曾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若干个第一:第一家以西式教育方式办学、第一家创办学报、第一家开设法学教育、现存高校中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等。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文理学院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建国初由省立教育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和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办为苏州大学。经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年、2012年并入苏州大学。到目前为止,苏州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具有相当规模,基础较为雄厚,办学效益显著,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现有天赐庄校区(本部)、蚕桑地校区(东校区)、相门外校区(北校区)、独墅湖校区(新校区)、怡园校区(南校区)、阳澄湖校区、周庄校区、文正学院校区共8个校区,占地面积4953.19亩,建筑面积180余万平方米(181.8375万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400余万册,中外期刊2600余种;分析测试中心、计算机网络中心等设备先进;拥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苏州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学校还编辑出版人文、理科、工科、医学4种版本学报及《国外丝绸》等学术刊物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交流。目前,拥有各类在校生约5万余人,其中在校各类研究生13302人,本科生24185人,成人学历教育10065人。一百一十年来,苏州大学先后向社会输送了各级各类人才30多万名,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了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中的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著名法学家倪征日奥、著名蚕桑教育家郑辟疆、著名脑外科专家和医学教育家杜子威、香港知名人士杨铁梁、查良镛(金庸),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现任江苏省副省长张卫国;中共江苏省委原副书记顾浩、副省长吴锡军、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傅、周桑漪、陆军,以及谈家桢、刘建康、宋鸿钊等三十多位两院院士都是该校校友。苏州大学现有20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设专业)、1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244个硕士点(含自设专业)以及1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11个本科专业,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含6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2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部级工程中心、3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二、校训校歌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UNTOAFULLGROWNMAN)该校训为东吴大学第一任华人校长杨永清在原英文校训的意译“法古今之完人”上增添而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原东吴大学校训,苏州大学未明确校训,默认沿用原东吴大学校训)校歌葑溪之西,胥江之东,广厦万间崇。凭栏四望,虎丘金鸡,一例眼球笼。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山负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皇皇母校,共被光荣,羡我羽毛丰。同门兄弟,暮云春树,记取古吴东。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山负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天涯兄弟,一旦相逢,话旧故乡同。相期努力,敬教劝学,分校遍西东。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山负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三、学院设置截止2011年底苏州大学下属二级学院有:文学院凤凰传媒学院社会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东吴商学院王健法学院教育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敬文书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能源学院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医学部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沙钢钢铁学院二级独立学院有:文正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四、办学理念苏州大学坚持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在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应用、重视实践的思想指导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面向地方经济主战场,加强了应用性、开发性研究,科研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先后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奖400多项。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苏州大学SCI索引名列全国高校第27位。苏州大学注重依托本省,特别是苏南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积极探索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同时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坚持走后勤社会化道路,并以此作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动力。五、教学科研师资力量截止2011年9月,苏州大学有教职工4263余人,院士10人,其中院士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聘院士6人,教授、副教授1722余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级和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3人次,享受政府津贴154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2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1人,省“教学名师奖”1人,省优秀学科带头人12人,省“青蓝工程”培养人选124人次,省“333”工程。培养人选77人次,一支力量比较雄厚,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已初步形成。学科建设截止2011年9月,苏州大学现有20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包含自设专业)、1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4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4个硕士点(含自设专业)以及2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11个本科专业,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含3个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2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2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部级工程中心、3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研实力近年来,苏州大学坚持教学与科研两个中心,在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应用、重视实践的思想指导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年均有40名左右的学生获得国家级及以上奖项。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该校选手获得了“两金一铜”的佳绩。在第16届广州亚运会上,该校共有十多位同学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跆拳道、田径、手球等项目的比赛,共获得3枚金牌,1枚银牌。2010年,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科技发展战略,科研工作取得累累硕果。在自然科学领域,获批该校主持的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1项,其中:“973”课题2项、ITER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重大项目6项,军口“863”重点项目1项,获得该校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82项,国家级项目总数达到202项,获批国家级项目资助经费8640万元;在人文社科领域,有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另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项,其中重点课题2项;全年共申报专利326件,授权专利163件;SCI索引排名位列全国高校第25位。2011年截至目前,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0项,经费突破一个亿。六、网络社区苏州大学目前官方承认的论坛:我爱苏大论坛,主要由校内学生组织运营,苏州大学团委指导管理,形成运用校园网络媒体积极引导在校学生的网络舆论导向。我爱苏大论坛成立于2005年11月,2006年5月正式采用独立以及域名和服务器运营,2011年10月正式成为苏州大学网络中心下独立机构,隶属苏州大学团委和党委宣传部指导管理,允许在论坛标志上使用苏州大学logo,并在苏州大学东校区专门开辟了社团办公室运营,为同学们服务。采用半实名制方式注册认证,校内校外用户均可注册访问,但通过学号和校内IP验证的同学可以获得更多的权限和服务。目前苏大论坛主要提供以下职能服务:1、引导正确网络言论,报道积极向上新闻,日常更新苏州大学相关新闻报道。2、为同学们提供家教信息,跳蚤市场,就业实习,创业就业,校园网络海报的服务。3、提供报考信息互动,学业交流互动,考研留学咨询,教务问题等。4、接待日常学习生活中,同学们遇到的各种学习,后勤,心理,保卫,投诉等衣食住行的互动信息。七、学科列表国家重点学科(4个):放射医学内科学(血液病)纺织工程外科学(骨外科)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2个):放射医学内科学(血液病)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点(1个):生物技术(免疫学)“十一五”江苏省重点学科(22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金融学政治学理论体育教育训练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中国哲学免疫学光学工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纺织工程*中国古代文学无机化学儿科学外科学(骨外科)*应用数学英语语言文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学中国近现代史八、合作交流国际交流苏州大学积极扩大开放,与日本、法国、韩国、新加坡、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130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每年接收外国留学生、进修生2000余人前来学习汉语语言文学和其他有关专业。地方共建苏州大学注重与国家有关行业,有关地市等开展广泛合作。先后促成江苏省教委与苏州市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工委正式签署协议共建苏州大学,与江苏省财政厅共建财经学院,与江苏省司法厅共建法学院,与锡山、通州、昆山、太仓等县市合作办学。与江苏省教育厅、宿迁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宿迁学院社会服务系。校企合作苏州大学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办学,注重密切与企业的联系。1999年,采用新的办学机制,利用社会资金,与苏州凯达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举办了公有民办文正学院;2002年2月,与上海云海集团和昆山市周庄镇政府在周庄共同创办新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此外,学校还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的十多家外资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建立了IT专业企业指导委员会。九、院士风采薛鸣球,男,1930年10月生,江苏宜兴人,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系中国仪器光学和光学设计领域的代表人物,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等职,现任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薛院士研制了中国第一台高精度经纬仪;1959年研制了中国第一台大口径高倍率观察望远镜;1967年为中国第一代遥感卫星设计了高质量光学系统;1993年提出普查、详查结合型光学遥感的创新思想,该项目于2000年8月获国家发明专利。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奖16项,主编、合著专著3本,发表论文60余篇,培养博士生16名,硕士生9名。阮长耿,男,1939年8月生,上海市人,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后留学法国,获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1979—1981年赴法国进修期间,发现并从事国际上第一株抗人血小板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学成回国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血栓与止血研究室。1983年,阮院士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组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随后,研制成功了“苏州系列”单克隆抗体,其中的5株单抗被确认为国际血
本文标题:论现代大学-“苏州大学”的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47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