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请谈谈你学习《论语导读》这门课程的心得与体会。《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对于每个教育者更是如此。1、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2、做人要重视“仁德”。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3、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2)、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3)、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4)、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二.试述儒家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一)孔子对“忠恕之道”的阐述“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在孔子看来,“忠恕”是其“仁爱”学说的重要部分,实行“仁道”,就在于会运用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实行“忠恕之道”要做到:1.首先,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维规律。“仲弓问仁。子曰:‘出门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要求他的学生事君使民一是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这两者皆以“仁道”为根本。但孔子也认为,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德法则并不是容易的事,连他的高足子贡也不例外。2.其次,要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心怀。“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所谓“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推己及人的消极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推己及人的积极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推己及人的两个方面合在一起,便是忠恕之道。而孔子所言的“仁之方”,指的便是这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由此看来,“忠”和“恕”的区别在于:“忠”是人自己内心中一种对人对事的真诚态度,以及由此态度去用心地为他人谋事做事的行为。而“恕”则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推度别人的心,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谅解别人不周或不妥之处。“忠恕”二者相得益彰,是儒家处理人己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也是社会关系健康化的润滑剂。3.再次,提倡要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道德修养。遇事对人要宽容大度,不苛求于人,对自己则要严格对待,时时存反省之心,简言之就是要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心境,这样就可以避免使人不敢接近,从而远离怨恨了。不单是对待对自己来说是普通关系的人要有宽容大度的心态,对待和自己有隔阂的人,孔子也主张遵循道德原则办事,“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孔子认为,对别人的怨恨要忘记,用公正和正直来报答它,以消除隔阂和嫌隙,淡化矛盾。通过这种道德修养,通向“忠恕之道”的路径就进一步清晰了。4.最后,要遵守“絜矩之道”。所谓“絜矩之道”,就是要遵循推己以度他人他物,使人人的行为都符乎于忠恕之道的准则,亦即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指君子的一言一行要有以身作则的道德示范作用。儒家的“忠恕之道”是将心比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谅解。如果人人都懂得这个“忠恕之道”的价值,并且实行它,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从而化解人与人之间不必要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变得更加和谐。所以,孔子说“忠恕之道”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种道德规范。(二)忠恕之道的当代价值⑴、忠恕之道对我们现代人培养德性、修身安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⑵、忠恕之道有利于加强社会成员的社会道德责任感。⑶、忠恕之道有利于构建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三.谈谈《论语》中的君子之道。儒家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君子是我们做人的目标,是我们努力要做成的一种人。(1)君子坦荡荡,君子无所争,君子喻于义。也就是说君子要学会宽容、谦让、明白大义。(2)君子不器,指君子具有多种才艺。文质彬彬:指君子既文雅又朴实。无适无莫:指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固定不变的要怎样做,也没有固定不变的不应该怎样做,而是怎样适合情理,就怎么去做。(3)修己以敬:君子是使自己修身养性恭敬谦逊。矜而不争:君子庄重自守,与人无所争;能够合群相处,但不与人相互勾结。躬行君子:君子凭文章来交朋友,靠朋友的交往来培养仁德。安守节操:君子在穷困时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了。(4)君子处世待人时常注意自己的容貌真诚谦和;常注意脸色庄重严肃;常注意说话的言辞和语气。君子要重视百姓、粮食、丧礼、祭礼。君子给老百姓好处,但自己不耗费;役使老百姓,但不招致老百姓的怨恨;追求仁义,却不贪婪财利;态度舒泰矜持,却不骄傲;威严庄重,却不凶猛。君子有九思。四.谈谈你对儒家孝道的理解以及孝的现代意义。(一)、儒家亲孝观:“人生五伦孝为先”表述如:“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经》)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2·7)1、孝悌为仁之本。表述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1·2)2、孝与仁相辅相成,不孝就是不仁。表述如孔子与宰我论孝。(阳货17·21)3、孝即“无违”,即绝对服从父母。表述如:“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1·11)子曰:“事父母几(婉转)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4·18)4、爱有差等,必须以父母为重。表述如:齐景公(杵臼)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季氏16·12)5、敬爱父母。表述如: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学而1·7)“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4·19)(二)、孝的现代意义1、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2、孝敬父母——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富民强;3、提高全民基本道德素质,建设社会精神文明;4、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请结合《论语》中“礼”的思想,谈现代人的道德修养。1.句意:做人要有礼貌,没有礼貌,怎么来做人啊!2、孔子“礼”的思想:①立身成人的根本②实现“仁”的前提③社会和谐的要求④伦理秩序的保证3、现代人的礼貌、礼让、礼节等。六.请你谈谈孔子的“教育观”。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教育权为贵族阶层所垄断。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当时“学在官府”的局面而使文化下移,促进了士阶层的兴起和文化的传播。他先后招收弟子多达三千,并有七十二名高足,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及以后的文化教育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孔门私学规模之大、弟子之众、水平之高均为当时世界私学教育所仅见。在孔子漫长的教师生涯中,他不仅在治学、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教育理念。关于教育的目的、态度、内容、方式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孔子的教育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1、有教无类。2、因材施教。3、教学相长。4、全面教育。5、一视同仁。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讨论教育的话语占了较大的比重,这些讨论散见于《论语》各篇各章,内容驳杂,思想丰富。孔子的教育观与他的历史观、人生观、政治观等内容互相关联,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孔子的教育观深刻影响了几千年以来封建社会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式和价值观,并对当前的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孔子生前很不得志,尤其是在仕途上没有达成他的远大理想。在他卒后由于他在教育事业上的伟大贡献(这也是他的弟子、后学、历史统治者最为推崇的),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被尊称为“万世师表”。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社会发展、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七.从社会现实出发,谈谈你对孔子“义利”观的理解。⑴重义轻利⑵先义后利⑶见利思义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道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对国家、政治、经济、伦理及社会风尚都具有十分重创要的作用。孔子的义利观象一面镜子,比照出当代义利观的种种形象。我们应当重温孔子的义利观及其影响,辩证地处理义和利的矛盾,行义以达其利,争取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八.谈谈你对中庸的理解和如何在社会中做到中庸?(一)何为中庸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是中庸为“孔门传授心法”。在儒家思想体系中,中庸是儒家“至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6·29),中庸之道即是天人合一之道,即自然和社会规律,遵循中庸就是按照自然和社会规律办事。(二)如何达到中庸中庸总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实践中的要做到不偏不倚,合乎中(度,天人合一之道,即自然和社会规律)1、性格上不狂不狷: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有所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13·21)师也过,商也不及。……过犹不及。(先进11·16)2、行为上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13·23)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15·22)3、品格上温柔敦厚,追求“五美”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7·38)“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20·2)4、为人上文质彬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6·18)九.请结合《论语》中的“信”的论述,谈现代社会中的信用问题。(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二)诚信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一直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道德要求,在人类的个体道德修养、人际关系的协调和社会秩序的整合方面发挥过重要的功能。第一,诚信是人们安身立命之本,是个体道德的基石。第二,诚信是交友之道,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第三,诚信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保证。在经济活动和商业经营领域,只有遵循诚信原则,以诚信为本,信守承诺,诚实无欺,才会赢得信誉,赢得市场,获得最大效益。第四,诚信是为政之本,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儒家认为,诚信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当政者的表率作用是实现社会诚信的关键。当政者如果带头讲诚信,就会对广大的臣民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臣民就会纷纷效法,谦让有礼,竭尽忠信。不仅如此,还会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产生巨大的影响。(三)诚信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意义。(结合实际)第一,儒家诚信思想有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第二,儒家诚信思想有助于建设政府诚信,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第三,儒家诚信思想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十.孔子一直强调“君子之德”,而现代人则强调“道德自律”,请谈谈你对两者的理解,并阐述其在社会伦理实践中的现实意义。(一)从根本上说,儒家思考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是将人看作人本身,也即儒家强调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在于人有伦理意识而动物则无。自觉的伦理意识的树立与不断提高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文明根源。故此,《论语》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之上风,必偃。”(颜渊12·18)要使社会普遍建立自觉伦理意识则需要社会主体自我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充分发展其内在的道德意识,同时在优秀道德行为的示范与
本文标题:论语思考题及答案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49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