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维生素的检测与临床应用
维生素检测与临床应用早在公元7世纪,我国医药书籍上就有关于维生素缺乏症和食物防治的记载。隋唐时的孙思邈(58l一682)已知脚气病是一种食米地区的疾病,可食用谷白皮熬成米粥来预防。这实际上是因缺乏硫胺素(维生素B1)所致。国外一直到1642年才第一次描述这种疾病。此外,孙思邈还首先用猪肝治疗“雀目”(即夜盲症)。这是一种维生素A缺乏症。至于人们对食物中某些因子缺乏和发生疾病之间更广泛深入的了解则是18世纪以后的事。20世纪人们才确定这些因子的化学结构并完成人工合成。英国化学家霍普金斯1912年提出维生素学说,他发现酵母汁、肉汁中都含有动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称为维他命,也就是维生素。由于这一发现,他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它们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基本上可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两类,并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维生素或其前体都在天然食物中存在,但是没有一种天然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维生素。2、它们在体内不提供热能,一般也不是机体的组成成分。3、它们参与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需要量极少,通常以毫克、有的甚至以微克计,但是绝对不可缺少。4、它们一般不能在体内合成,或合成的量少,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经常由食物供给。近年来研究证明,有些维生素不仅是防治维生素缺乏病所必需,而且具有预防多种慢性退化性疾病的营养保健功能。新功能:预防动脉硬化、治疗心绞痛、防治偏头痛、防治癌症……食物中某种维生素长期缺乏或不足即可引起代谢紊乱和出现病理状态,形成维生素缺乏症;早期轻度缺乏,尚无明显临床症状时称维生素不足。人类正是在同这些维生素缺乏症的斗争中来研究和认识维生素的。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它们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基本上可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两……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素B6、维生素B9(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功能:良好的还原剂(抗氧化剂);吸收金属离子(改善缺铁性贫血);抗癌、免疫功能;有助于胶原质的合成。缺乏会牙齿松动,牙龈出血、患坏血病。维生素C摄入量较高可以增进健康、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加速伤口组织愈合等作用。对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预防疾病的观点颇有争论。尤其是近年来有不少报道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对机体不利,如每日摄取维生素C2~8g可出现恶心、腹部痉挛、腹泻,铁吸收过度、红细胞破坏及泌尿道结石等副作用,并可能造成对大剂量维生素C的依赖性,故不推荐常规大剂量摄取维生素C。维生素B1的功能:又称抗神经炎素,辅酶(Coenzyme)(脱辅基酶蛋白结合并发挥辅酶的作用,TPP(ThiaminPyrophosphate)作用(硫胺素焦磷酸盐),没有硫胺素就没有能量:糖无法分解到最后阶段。B1缺乏患者的周围神经末梢有发炎和退化现象,并伴有四肢麻木、肌肉萎缩、心力衰竭、下肢水肿等症状,糖代谢失调,易患脚气病(beriberi)、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性肺炎),消瘦或浮肿,心脏功能失调。维生素B1作为辅酶它参与葡萄糖转变为脂肪的过程。维生素B1作用于神经末梢,这个作用使它对酒精性神经类、妊娠期神经类和脚气病都有治疗价值。维生素B1还能维持正常的食欲、肌肉的弹性和健康的精神状态。神经性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孕产妇很有必要进行此项检验。维生素B2的功能:维生素B2与特定的蛋白质结合生成黄酶。黄酶在物质代谢中起传递氢的作用,参与组织的呼吸过程。当缺乏时,就影响机体的生物氧化,使代谢发生障碍。维生素的作用有:辅酶(Coenzyme);强化肝功能,调节肾上腺素的分泌;促使皮肤、指甲、毛发的正常生长;帮助消除口腔内、唇、舌的炎症。B2是我国居民膳食中最容易缺乏的维生素。VB2的缺乏会得口角炎、舌炎、鼻和脸部的脂溢性皮炎、眼炎、视力模糊、怕光、流泪、视力减退、眼易疲劳、角膜充血等。有些人经常出现嘴唇干燥、口角发红发痒甚至出现糜烂的情况,以为是“上火”引起的。营养不良性口角炎在营养缺乏和维生素B族缺乏者中常有发生,特别是孩子饮食搭配不好或有偏食习惯,或在慢性腹泻痢疾时易发生。最初表现为口角上发红、发痒,接着上皮脱落,形成糜烂、浸渍或裂痕,张嘴时拉裂而易出血,吃饭说话等都受到影响。此病并非是人们所说“上火”。冬天易得此病,是因为冬季气候比较干燥,蔬菜、水果相对吃得少些,常有维生素C和B2的缺乏,引起口角发干而皲裂。维生素B6:严重的维生素B6缺乏已罕见,但轻度缺乏较多见,通常与其他B族维生素缺乏同时存在。维生素B6缺乏可致眼、鼻与口腔周围皮肤溢性发炎,个别还有神经精神症状,如易激动、忧郁和人格改变等。维生素B6缺乏对幼儿的影响较成人大,儿童缺乏时可出现烦躁、肌肉抽搐和惊厥、呕吐、腹痛以及体质下降等症状。经食物摄入大量维生素B6没有副作用,但通过补充品长期使用维生素B6500mg/d以上可能产生神经毒性及光敏感性反应。维生素B12又称钴胺素或氰钴素。一种由含钴的卟啉类化合物组成的B族维生素。最初发现服用全肝可控制恶性贫血症状,经20年研究,到1948年才从肝脏中分离出一种具有控制恶性贫血效果的红色晶体物质,定名为维生素B12。缺乏维生素B12可能影响到体内的所有细胞,对细胞分裂快的组织影响最为严重,如影响骨髓的生血组织可产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即所谓恶性贫血;神经系统的损害主要是引起斑状、弥漫性的神经脱髓鞘,出现精神抑郁、记忆力下降、四肢震颤等神经症状;维生素B12缺乏还可引起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清中积累的同型半胱氨酸具有神经毒和血管毒,可促使心脏病发作、栓塞性脑卒中和周围血管阻塞。叶酸(B9):对孕妇尤其重要。叶酸的缺乏症:巨幼红细胞贫血:红细胞比正常大而少,并且发育不全。这种贫血是由于核蛋白形成不足,使骨髓中的核巨红细胞(幼稚型红细胞)不能成熟;孕妇缺乏叶酸使先兆子痫、胎盘早剥的发生率增高;如在怀孕头3个月内缺乏叶酸,可导致胎儿神经管发育缺陷,从而增加裂脑儿,无脑儿的发生率。其次,孕妇经常补充叶酸,可防止新生儿体重过轻、早产以及先天性畸形。我国没有推行叶酸强化食品,美国、英国食品标准局要求在面包或面粉中“强制性”添加合成叶酸。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视黄醇)、维生素D(泛酸)、维生素E(生育酚)。维生素A(视黄醇,抗干眼病维生素):许多工业较不发达的地区,维生素A缺乏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造成维生素A缺乏的原因主要是膳食中维生素A或维生素A原不足,吸收、储存和利用障碍,生理需要量增加而摄入量没有增加等。首先出现暗适应能力降低及夜盲症,然后出现一系列影响上皮组织正常发育的症状,如皮肤干燥、形成鳞片并出现棘状丘疹、异常粗糙且脱屑,总称为毛囊角化过度症。上皮细胞的角化还可发生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器官的黏膜以及眼的角膜及结膜上并出现相应的症状,如唾液腺、胃腺、汩腺等分泌减少。其中最显著的是眼部因角膜和结膜上皮的退变,泪液分泌减少而引起干眼病,发展下去可导致失明。估计,每年约有50万学龄前儿童因为缺乏维生素A而致盲,多数盲童不能存活。此外,由于吸收道上皮细胞的角化和失去纤毛,可使呼吸道抵抗力降低易感染,特别是儿童及老年人易引起呼吸道炎症。摄入过量的维生素A可能引起毒性反应,常常是大于成人推荐摄入量的100倍,或大于儿童推荐摄入量的20倍,其早期症状有恶心、呕吐、头痛、眩晕、视觉模糊、肌肉失调和婴儿的囟门突起,当剂量极大时,可出现嗜眠、厌食、搔痒、反复呕吐等。慢性毒性比急性常见,常见中毒表现有头痛、脱发、唇裂、皮肤干燥和瘙痒、长骨末端周围部分疼痛、肝脏肿大、肌肉僵硬等。胚胎吸收、流产、出生缺陷和子代永久性学习能力丧失是维生素A最严重的致畸作用,若孕妇在妊娠时期每日大剂量摄入维生素A,娩出畸形儿的相对危险度为25.6%。孕妇需特别注意其安全用量,以免产生畸形儿。怀孕期间,最初摄取量不建议增加。维生素D(钙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缺乏维生素D导致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减少,肾小管对钙和磷的重吸收降低,造成骨髓和牙齿的异常矿化,继而使骨骼畸形。主要缺乏症为: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骨髓不能正常钙化,变软,易弯曲,畸形,同时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多见于婴幼儿;骨软化症,易发于成人,特别是妊娠、哺乳的妇女和老年人。主要表现为骨软化,易折断。初期腰背部、腿部不定位的时好时坏的疼痛,常在活动时加剧;严重时造成骨骼脱钙,骨质疏松,有自发性、多发性骨折。维生素D中毒的症状包括高血钙症、高尿钙症、厌食、恶心、呕吐、口渴、多尿、皮肤瘙痒、肌肉乏力、关节疼痛等。由于钙可在软组织内(如心脏、血管、肾小管等)沉积,往往造成心脏、肾脏及大动脉钙化,引起心血管系统导常等并导致肾衰竭,严重者肾、脑等脏器大片钙化,肾功能衰竭这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娠期和婴儿初期过多摄取维生素D,可引起出生体质量偏低,严重者可有智力发育不良及骨硬化。但通常膳食的维生素D来源一般不会造成过量。维生素E: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维生素E广泛存在于食物中,因而较少发生由于维生素E摄入量不足而产生缺乏症。但如果膳食脂肪在肠道内的吸收发生改变时,则可造成维生素E的吸收不良,继而产生缺乏。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也可发生维生素E缺乏。表现为血液与组织中维生素E降低,红细胞脆性增加,尿中肌酸排出增多,当应用维生素E后,上述症状均可显著减退。另外,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指出,维生素E和其他抗氧化剂的摄入量较少和血浆维生素E较低,可能使患某些癌、动脉粥样硬化、白内障及其他老年退行性病变的危险性增加。
本文标题:维生素的检测与临床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6189 .html